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忠林《刑法总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共同犯罪形态【圣才出品】

陈忠林《刑法总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共同犯罪形态【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形态
1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共同犯罪概述
1.共同犯罪的概念
(1)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同时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2)这一定义有如下主要特征:
①表述的科学性。

共同犯罪必然具备的要件:
a.二人以上;
b.共同的犯罪行为;
c.共同的犯罪故意。

②用词的明确性。

③内容的概括性。

定义未将犯罪集团单独列出,而是概括于“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之中。

同时,另用一款说明共同过失犯罪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对定义作进一步的补充,使定义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成立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要件:
(1)二人以上
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一般认为,在自然人共同犯罪中:
①两个以上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危害行为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②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迫使、诱使、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危害行为,或者迫使、诱使、利用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共同实施超出相对负刑事责任犯罪范围的危害行为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具有该种情形的迫使、诱使、利用人被称为“间接正犯”或“间接实行犯”,但此为单独实行犯而非共同犯罪人。

③由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以特定的行为可以与具有特定身份的实行犯构成共同犯罪。

由于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因而也可能出现单位共同犯罪,即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故意犯罪,此外也可能出现单位和自然人之间的共同犯罪。

(2)共同的犯罪行为
成立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事实,彼此联系,互相配合,它们与犯罪结果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

①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否则,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

②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有作为与不作为。

据此,共同犯罪行为表现为3种形式:
a.共同的作为,这是共同犯罪行为的主要形式。

b.共同的不作为。

c.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按照共同犯罪的分工,共同犯罪行为表现为4种方式:
a.实行行为,即实施符合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的行为;
b.组织行为,即组织、领导、策划、指挥共同犯罪的行为;
c.教唆行为,即劝说、收买、威胁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唆使他人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
d.帮助行为,即故意提供信息、工具或者排除障碍,协助他人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

共同犯罪的共同行为,可能是行为人共同实施实行行为,也可能是分担实施不同的行为,即有人实施实行行为,有人实施组织行为、教唆行为或帮助行为。

③共同实施的犯罪是结果犯并发生危害结果时,每一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与单独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共同犯罪行为是围绕一个犯罪对象或者目标,互相配合,互为条件的犯罪活动的整体,正是这个行为的整体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由于共同犯罪行为方式不同,共同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各自的特点:a.在共同实施实行行为的场合,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共同指向同一犯罪构成事实,共同作用于同一构成犯罪事实,因而应将他们的实行行为作为统一整体来看,以确定其对危害结果是否具有原因力。

b.在共同行为之间存在分工的场合,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和实行行为作为共同犯罪行为的有机整体,都与危害结果(危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共同的犯罪故意
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①共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
a.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犯罪;
b.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性质,并且认识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
c.共同犯罪人概括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即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结果以及共同犯罪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

②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是指共同犯罪人希望或者放任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结果和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

共同犯罪人一般是希望共同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发生。

但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是一方持希望态度、另一方持放任态度,或者共同持放任态度。

③在理解共同犯罪故意的要件上需要注意:成立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必须存在意思联络。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共同犯罪人之间都必须存在意思联络,如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相互间即使没有意思联络,也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

3.共同犯罪的认定
(1)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
①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

②同时犯不是共同犯罪。

同时犯,是指二人以上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而同时在同一场所实行同一性质的犯罪。

同时犯的特点是行为人各有故意,但缺乏共同的故意即缺乏意思联络,所以不是共同犯罪,而是同时实行的单独犯,各人只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③二人以上实施危害行为,罪过性质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这表现为两种情形:
a.过失地引起或帮助他人实行故意犯罪;
b.故意地教唆或帮助他人实施过失犯罪。

④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由于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不能按共同犯罪处理。

⑤超出共同故意内容之外的犯罪,不是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人超出共同犯罪故意又犯其他罪的,其他罪只能由实行该犯罪行为的人负责,对其余的人不能按共同犯罪论处。

这种情况被称为实行犯过限。

⑥事后通谋的窝藏行为、包庇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2)关于片面共犯
片面共犯,是指共同行为人的一方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加功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不知其给予加功的情况。

对片面的帮助犯以从犯处理为宜。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1.共同犯罪形式的概念及划分的意义
(1)共同犯罪的形式,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存在方式、结构状况或者共同犯罪之间的结合形态。

(2)研究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意义在于:
①区别不同形式的共同犯罪,认识各种形式的共同犯罪的性质及社会危害程度,以便确定对共同犯罪的法律适用,打击社会危害性最大的共同犯罪形式。

②分清共同犯罪人在不同形式的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便于对共同犯罪人实行区别对待,严厉惩治首要分子,从宽处理从犯和胁从犯,有效地与共同犯罪作斗争。

2.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和分类标准
通说认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可将共同犯罪的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1)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
这是以共同犯罪是否能够任意形成为标准进行的划分。

①任意的共同犯罪,指刑法分则规定的一个人可以单独实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而形成的共同犯罪。

②必要的共同犯罪,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以二人以上的行为为要件的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这种共同犯罪有以下三种:
a.对行性共同犯罪,指基于二人以上的互相对向行为构成的犯罪。

在这种犯罪中,缺少另一方的行为,该种犯罪就不能成立。

这种共同犯罪的特点是:
第一,触犯的罪名可能不同(如行贿罪、受贿罪),也可能相同(如重婚罪)。

第二,各自实施自己的犯罪行为。

第三,双方的对向行为互相依存而成立,如受贿行为以行贿行为为条件。

第四,一方不构成犯罪,不影响他方构成犯罪。

b.聚合性共同犯罪,指以向着同一目标的多数人的共同行为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如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等。

这种共同犯罪的特点是:
第一,人数较多;
第二,参与犯罪者的行为方向相同;
第三,参与的程度和形态可能不同,有的参与组织、策划或指挥,有的只是参与实施犯罪活动。

c.集团性共同犯罪,指以组织、领导或参加某种犯罪集团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

(2)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中通谋的共同犯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