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研究

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研究

理论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3期海南农村已经基本解决绝对的生存贫困问题,绝对贫困人口锐减,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海南贫困地区传统产业比重大,加之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以及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客观与现实要求,深入分析海南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依托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主导地位,变特色产业优势为产业发展强势,实现与精准扶贫的有机融合发展,是加快推进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路径。

一、海南农业产业扶贫现状分析(一)海南省贫困概况1.贫困人口数量及分布。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海南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47.7万人,贫困村300个,贫困发生率8.9%,五指山市、临高县、白沙县、保亭县和琼中县为国定贫困县,儋州市为贫困人口最多的市(县),有67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且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的深度贫困村。

到2018年10月底,海南省共有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3.3万户、贫困户人口12.64万人,未出列贫困村83个(含35个深度贫困村),未脱贫摘帽贫困县(市)5个,全省贫困发生率为2.2%。

(见表1)2.致贫原因。

根据“海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手册”记载,致贫原因有:因病、缺资金、缺劳动力、缺技术、因学、缺土地、因残、缺水、因灾、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他等12项。

未脱贫贫困户致贫原因前三位的为因病(22.27%)、缺资金(20.42%)、缺劳动力(17.40%),共计20921户73545人。

从劳动能力分析,未脱贫贫困人口中,有普通劳动能力66080人、占52.01%,无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59869人、占47.13%,有技能劳动力仅有144人、占0.11%。

分析致贫原因,对因丧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房屋财产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资产性收益,解决其脱贫;通过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贫困户生产技能,解决缺技术而遇到的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通过整合财政涉农和产业扶贫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热带优势特色产业,解决缺资金及由于自身发展力不足的问题,最终通过特色产业带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孙铁玉林宇环于志华摘要:本文把海南省18个市县(除三沙市、洋浦经济开发区外)作为调研地区,以五指山市、白沙县、临高县、保亭县、琼中县五个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通过实地调查、深度访谈,深入了解海南农村贫困状况与致贫原因、产业扶贫规模与分布、产业扶贫模式、资金投入与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优势、产业比较效益及精准扶贫作用机制,以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提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的构建思路和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热带农业;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机制;脱贫攻坚*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HNSK (YB)18-95]的研究成果。

2理论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3期动约80%的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实现精准脱贫。

(二)扶贫产业及成效1.优势特色产业增加。

海南省立足热带特色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发展瓜菜、热带水果、南药、花卉、茶叶、生猪、肉牛、山羊、家禽、渔业、林业和林下经济(养蜂、养蜘蛛等)12类种养业,通过生产带动、资产收益、村集体帮扶等模式,助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见表2)。

2.脱贫支撑能力加强。

根据调查统计表明,2018年上半年,海南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7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41元,同比增长13%,增速快于全省农民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快2.7个百分点。

海南省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在全国位居第6位,增速在全国位居第2位,同比提高10位。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起到了坚实的支撑作用。

根据表2统计显示,2016—2017年,海南省瓜菜、热带水果、南药、花卉苗木、茶叶、林业、林下经济直接带动贫困户规模达64.88万亩,发展猪牛羊等家畜41.3万头(只)、家禽1500万只(羽)、渔业1.2亿尾,覆盖300个贫困村,带动贫困户15.45万户次、65.47万人次,实现41.5万人脱贫(2016年20.7万人,2017年20.8万人)。

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白沙县,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纯收入达10739元,相比2013年增加了4038元,增幅达60.26%,建档立卡贫困村数量从22个减到7个。

3.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推行农业产业扶贫“五带动全覆盖”模式,引进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能人、共享农庄等经营主体,支持培育壮大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科技帮扶等,构建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海南全省2752个“五带动主体”带动8.9万户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扶贫,产业组织化帮扶程度达90%。

4.农业科技支撑力量加强。

各级农业、科技部门把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作为推进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每年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贫困群众超过1000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省、市县、乡镇三级组建“农老师”服务团52个,共有500多个农业专家参加,解决扶贫合作社、贫困户种养殖问题。

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业生产经营技术需求,原海南省农业厅、海南省科技厅组织遴选、推介发布一批农业主推技术,涵盖了水稻、瓜菜、果茶、畜牧、农技、生态循环农业等,全省合计市县五指山临高保亭琼中白沙海口三亚儋州琼海文昌万宁东方乐东澄迈定安屯昌陵水昌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人)2015年477194160355227819650265983112617332454356936112911904433093331004016018280254262262527687197972017年底91589232349483618451051913311191853253100010590122449869266184971015418618612018年*12652031226349498842746060866315208371293178913271181561632740989236596268792698贫困村数量(个)2015年3002223222222118185515182015181820182017年底已脱贫出列2171515151615118115310131312121219122018年计划出列83787670070255736616表1海南省贫困人口、贫困村分布数据来源:1.《海南省农村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海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下达2018年脱贫计划的通知》(琼扶发〔2018〕3号)。

2.“*”表示数据截止2018年10月底。

3理论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3期提升贫困地区、贫困户生产发展水平。

同时,通过脱贫致富电视夜校、“961017”服务热线,解决贫困群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5.品牌农业带贫效果显现。

海南省认证“三品一标”产品达72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74个,总产量128万吨,产品销售总收入达96亿元。

各级财政支持市县把扶贫产业培育成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认证数量和生产规模大幅增加,产业效益凸显。

如澄迈县的桥头地瓜产业,依托响亮的品牌和优秀的品质,每斤最高卖出26元的好价格,联结带动贫困户110户。

6.产业扶贫保障体系初步建立(1)政策体系。

海南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的《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琼发〔2016〕7号)、《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琼府办〔2016〕226号)、《海南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政策以及相继出台的促进农民增收二十条措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撂荒地恢复生产、特色农产品调优增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方案,形成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政策合力。

(2)资金保障。

海南省投入农业产业扶贫财政资金2016年约3.54亿元、2017年约12.42亿元,贫困群众人均受益财政资金约4000元以上。

2018年1—9月,全省投入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资金8.02亿元,支出7.6亿元,支出率84.34%,计划实施项目1005个,项目实施进度83.5%。

(3)金融保险。

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探索建立“核定额度、循环使用、随借随还”的再贷款管理模式,利用省农信社小额信贷员遍布全省乡镇的优势,授信省农信社2.5亿元,探索创新“扶贫再贷款+琼中小额信贷总部+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模式,不断扩大扶贫再贷款发放覆盖面。

据统计,海南全省累计为4.86万贫困户发放15.07亿元扶贫小额信贷,覆盖率近35%。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业保险险种17个,实行“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贫困胶农全覆盖。

(4)产销衔接。

海南省已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945个,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将销售贫困户农产品的电商数量扩大至1000余家;通过冬交会、农博会及热带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扩扶贫产业瓜菜产业热带水果产业南药产业花卉苗木产业茶叶产业家畜产业家禽产业渔业产业林业产业林下经济种植/养殖规模约23万亩约4.37万亩5.88万亩2800亩1500亩41.3万头1500万羽1.2亿尾30万亩1.2万亩主要分布地区全省18个市县全省18个市县万宁市、文昌市、琼海市、陵水县及中部5个市县三亚市、海口市、文昌市、儋州市、定安县等海口市、五指山市、白沙县等全省18个市县全省18个市县东方市、澄迈县、儋州市、五指山市、白沙县、临高县、保亭县、琼中县、昌江县全省18个市县五指山市、儋州市、保亭县、白沙县、东方市、乐东县、昌江县等基本情况基础较好,带动作用明显基础较好,带动作用较好,但存在同质化现象偏向种植,除槟榔加工较少范围较窄,带动弱范围较窄,带动弱基础好,带动强基础好,带动强范围较窄,带动弱范围较窄,带动弱基础较弱,带动性弱带动贫困户(人)2.2万户(7.9万人)1.03万户(3.81万人)2.5万户(9.38万人)350户(1300人)300户(1100人)4.1万户(22万人)3.7万户(14.8万人)1000户(4400人)1.1万户(4.4万人)6500户(2.5万人)表22016—2017年海南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扶贫概况数据来源:课题组调研数据。

4理论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3期大热带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部分市县,如三亚市成立扶贫农产品产销服务中心,澄迈县开展“扶贫小集市”公益活动,打造“产销一体化”扶贫链条;全面开展消费扶贫行动,通过“海南爱心扶贫网”平台,销售贫困户或贫困户参与合作社(企业)的农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