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现代新儒学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一、儒学发展三阶段:1、先秦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原始儒学。
2、经过宋明时期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儒学哲理化,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3、“五四”前后,一批知识分子面对中国传统伦理和价值系统的崩溃,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欲图恢复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系统,弘扬儒学,以适应时代潮流,是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现代新儒学。
二、现代新儒学先驱: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冯友兰1、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学的先驱。
早在1921年,他就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尝到“人生的真味”,因而儒家思想才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2、熊十力:以《易传》为宗,独创“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
3、贺麟:倡导的是“新心学。
他于1941年8月,在《思想与时代》杂志上发表了《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作。
明确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本体,以西洋文化为用具”的主张。
4、冯友兰:提倡的是“新理学”。
他的《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贞元六书”,集中宣传了他的“接近于程朱道学的那套思想”。
50年代后港台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钱穆最有代表性的是由唐君毅执笔,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共同署名,轰动一时的文化宣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副题是:《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三、现代新儒学五个思想特征:(一)有着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立场。
“一本性和优越性”(二)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花果飘零”的心态,希望全民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取得“共识”,以弘扬中国文化。
(三)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同化力,与现代化并不相矛盾,本身蕴含着发展科技的思想,包含着民主政治的根源。
(四)中西文化可以融合(五)否定五四运动的思想方向。
四、新儒学的主要理论特点:(一)崇儒尊孔、谋求儒学之现代复兴的基本理论立场。
第一期先秦儒学彰显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理性;第二期宋明理学复活先秦儒家的智慧;第三期现代新儒学承续儒家传统的生命精神。
(二)民族文化本位的基本理论立足点。
强调文化的民族性(三)援西入儒的学理路数。
(四)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
返儒学内在心性之本;开现代科学、民主之新。
(五)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内在统一。
1、传统儒学缺乏科学精神2、时代的要求三、文化大革命-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一文,是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四、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看完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写信给林彪,信后称《五七指示》。
(一)毛泽东社会蓝图的特征:1、建立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人人都为公共利益二劳动,不计报酬二靠革命精神的鼓励;3、人人过着大致相等的生活,差别很小,相安无事;4、各地区、各部门在经济上能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劳动者成为既做工又种田,既能文又能武德多面手。
⏹(二)毛泽东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1、对马列主义的误解或教条化;⏹2、留恋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建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实行的共产主义生活,想继续用当时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分配问题。
⏹3、是受农民绝对平均主义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影响,试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建立一个自给自足、人人富裕程度相同的社会主义社会。
⏹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其错误表现在:⏹1、违背了马列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搞错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根本任务。
⏹2、混淆了革命的两种不同含义。
原意一般指政治革命;转义是指无产阶级在完成政治革命的任务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社会改革,进行经济文化建设。
⏹3、把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和所谓“大民主”规定为文化革命的方式和方法,也是错误的。
⏹七、打到一切的“斗争哲学”⏹1、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中的斗争哲学,就是主张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打倒一切、斗争一切。
⏹2、思想战线上:主张破除一切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3、文化教育战线: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化和教育成就,认为文教战线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
⏹4、科技战线上:把发展科学技术、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说成是反对党的领导,背叛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产阶级专政。
⏹5、文艺界:把深受人们喜爱的故事片《舞台姐妹》、《早春二月》和《北国江南》打成宣扬“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大毒草”禁止上映,把影片的编导人员和电影影员打成所谓“文艺黑线人物”或“阶级异己分子”赶出电影圈,接受革命群众的批判和声讨。
⏹九、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恶果⏹1、国民经济受到巨大破坏。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重工业:1966年32.7%上升到38.9%⏹农业:35.9%下降到30.4%⏹轻工业:31.4%下降到30.7%⏹人民生活下降:1966年1976年1956年⏹粮食人均消费量:381斤383斤409斤⏹食用植物油人均: 3.5 3.2 5.1⏹工资:1971年调整,下降4.9%⏹十年损失:5000亿元。
⏹项目建设:“靠山、分散、进洞”和“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2、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少培养大学生:100多万;中专生:200多万。
⏹1982年人口普查:文盲和半文盲超过2亿人。
⏹建国后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美术和翻译的西方作品,成为“封、资、修黑货”。
⏹各种罪名:⏹历史题材作品:是“借古讽今”,为“帝王将相树碑立传”。
⏹译介外国作品:“崇洋媚外”,兜售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货色。
⏹知识性、趣味性作品:是“非政治倾向”。
⏹音乐轻松的作品:“轻歌曼舞,靡靡之音”。
⏹绘画色彩浓重:是“黑山黑水,作者思想灰暗”⏹3、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文化大革命的方法: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即所谓“大民主”。
⏹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成为空文⏹社会混乱:⏹1966年10月14日以前,被指为“牛鬼蛇神”而从城市赶到乡村人数达397400名。
⏹1966年8月下旬至9月底40天,仅北京市就有85198人被轰回原籍,1772人被打死,33695户被炒家。
⏹十、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1、必须不断加强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建设社会主义。
⏹3、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4、必须加强社会主民主和法制建设。
十一、文化大革命-影响1、对教育的影响(1)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取消。
(2)知识分子不被尊重。
(3)难以建立信任关系问题。
2、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毛泽东思想在文革中成为中国的主导政治理论,截止到1967年12月,已经出版《毛主席语录》3.5亿册。
(2)对文化遗产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害。
(3)历史文物、私人古玩,甚至祖辈遗物在“破四旧”的口号下被红卫兵野蛮砸烂.(4)科学工作者被迫下乡,研究工作因而停顿。
十二、文化大革命-评定(1)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
”(3)“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伤痕文学”的崛起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一、伤痕文学-历史背景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1、政治上解放;2、“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3、“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内容: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
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
“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三、伤痕文学-价值特点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并不高。
但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即,它不仅是对文革中的政策及其造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真实性'。
其次,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剧精神。
在极左路线严格规定文学只能'歌颂现实'的情况下,几十年来,悲剧意识在文学中已经被迫消失。
而到了文革结束,蒙受了巨大灾难的人民萌发的第一种情感就是对这场具有深刻社会性的大悲剧的悲哀与愤懑。
于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以悲剧形式来反映社会主义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
第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而摆脱了十七年和文革中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
作品中塑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小人物形象,如《啊!》中的知识分子吴仲义、《月兰》中的农村妇女月兰。
四、伤痕文学的局限性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