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它已“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了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游戏的情景。
歌曲为表演唱。
歌曲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是歌曲显得十分轻快而富有活力。
歌中的衬词“来咿奥都”课视为牧羊人的歌声,使歌曲更为会写有趣。
演唱时常要用提高嗓音、假声突然翻离的方法。
这是瑞士约德尔山歌的旋律风格和演唱方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于学习最蓬勃时期,需要拓宽知识面,也已有一定的音乐积累,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大致能从节奏、旋律、情绪、速度等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作品。
但对外国民歌的风格特点还不甚了解。
不过本首歌曲节奏明朗、曲调欢快,学生比较敏感与青睐于这类音乐作品,所以它很好的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和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角色互换法来引导学生感受“约德尔调”的风格。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孤独的牧羊人》,接触瑞士约德尔山歌,感受体会其风格之美。
欣赏一系列欧洲音乐作品,增强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的体验与学习,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开拓学生音乐视野、提高认为素养。
2、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歌曲简介,激发学生用准确、清晰而俏皮的声音来演唱
《孤独的牧羊人》,能简单了解构成约德尔山歌作品的音乐要素。
3、过程方法目标:设情景教学法贯穿始终,构建一个学习氛围;用启发联想法,激励学生多思维;用活动激励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学唱歌曲的方法,练习用准确、清晰而俏皮的声音演唱,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约德尔山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有真假声交替的演唱歌曲及唱准大跳音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像一条船,承载着我们在历史的长河里航行;
音乐是一座桥,沟通你们彼此的心灵。
创设情境:音乐采风,乘着歌声的翅膀去欧洲。
1、说一说:你认识这几位音乐巨匠吗?【背景音乐:《欢乐颂》】
贝多芬
莫扎特
舒伯特
2、连一连:请把音乐家的代表作品连线
贝多芬欢乐颂
莫扎特渴望春天
舒伯特小夜曲
3、品一品:连续播放代表作品片段
提问:为什么欧洲会产生这么多著名的音乐家?
结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二.新授
第一站:瑞士
(播“飞机已到站,请乘客按次序离机”)
角色:欢迎到瑞士进行音乐采风活动,为你呈上特有的民歌盛宴。
1、首次聆听熟悉旋律
提出要求:聆听时请展开想象,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及演唱顺序。
①谈谈对歌曲情绪的理解:欢快、诙谐、幽默
②教师总结:歌曲以非常紧凑、密集的节奏,中速、轻快的速度,还有忽高忽低的旋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趣、令人惊讶的音乐形象。
2、歌曲简介明确主题
①你能从书本中找到歌曲的简单情况吗?
②你知道这是什么音乐风格带给你的感受吗?
——瑞士约德尔山歌
③简介:源自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一种特殊唱法,是山区的牧民呼唤羊群、牛群是的喊叫声。
声音婉转高亢,不太费力,还能传播的很遥远,被牧人用于相互之间在远距离进行交流。
3、再次聆听,初步学唱——寻找牧羊人的歌声
同学们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感动了瑞士的木偶剧团,他们过来为大家露一手。
①播动画音乐,小声哼唱。
提出要求:请找出歌曲中牧羊人的歌声藏在哪里?
②学生指出牧羊人歌声所在。
③学唱牧羊人的歌声:A、节奏训练
B、划拍唱旋律
C、填唱歌词
4、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①小活动:歌词接龙——我是小小牧羊人
要求1:我唱前半句,你接后半句。
师:高高的山顶上有个牧人
生:来依哦都来依哦都来依哦
要求2:角色互换
②寻找困难句,共同解决。
(结束句)
③完整试唱。
5、处理歌曲感受深化
怎样才能渲染浓郁的约德尔调?
①约德尔调的特点A、节奏:紧促、密集
B、旋律:活泼跳跃,忽高忽低
C、速度:中速稍快
D、衬词:无具体歌词,一般只有“来”“咿”“噢”等衬词
②训练真假声连续交替进行。
开始时的中、低音区用真声演唱,
突然用假音进入高音区。
③学生用声音诠释约德尔调。
④完整的用清晰而俏皮的声音来表达有趣、令人惊奇的奇妙效果。
三.拓展
第二站:意大利船歌
1、赏析意大利船歌《桑塔露琪亚》。
聆听时展开想象,体会歌曲的风格。
2、得出船歌的音乐要素。
A、节拍:三拍子
B、情绪:开朗热情
C、速度:稍快
D、形象:荡漾
第三站:俄罗斯民歌
1、赏析俄罗斯民歌《红莓花儿开》。
聆听时注意歌曲的骨干音、开头音、结束音都是哪个音?
2、得出俄罗斯民歌的音乐要素。
小调式民歌,主干音——6
四、归纳总结人文感悟
1、闪光思维碰一碰
瑞士约德尔调节奏紧凑、旋律忽高忽低
意大利船歌三拍子、欢快热情、荡漾感
俄罗斯小调式歌曲主干音6
2、总结提升
本次要约采风活动——乘着歌声的翅膀去欧洲圆满结束。
勤劳的人民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创作了许多迷人的民歌。
老师希望我们能在人类共有的音乐宝库中采撷更多的花朵。
让人生享受音乐,
用音乐美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