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造山带构造研究进展及方法思考

造山带构造研究进展及方法思考


动了测试观测平台国际化,特别是在微量原位同位素分析
和测年领域起到了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开启了西方人用 “中国方法”的先河。
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与探测理论
重要研究方向: 大陆地质与成矿作用; 成矿模型、成矿系统与成矿机理; 盆地动力学与成藏作用; 区域地下水循环和环境地质演化; 深部大型矿床(藏)含矿信息探测与提取。
国际影响
华北克拉通破坏这一科学问题,迅速提升为全球 研究热点;比如,华北克拉通破坏在ISI统计的国际地学 研究前沿,排名第3位;培养了跨入国际前沿的研究团队 和人才(中国科学家有23人进入ISI全球地球科学家引用 率排名前500名,其中有15人从事华北克拉通研究),提 升了中国科学家的全球视野和开展大科学研究的能力;带
0
0 2005 2010 2020 2030 2050
0
石油需求量
国内石油产量
对外依存度
天然气需求量
国内天然气产量
对外依存度
(据:国家能源战略研究报告,2009 ,国家能源局)
我国铁矿石产量、钢产量、消费量变化
4.4亿吨
2008年铁矿石进口4.4亿吨;铜矿砂进口519.2万吨;钾盐进口324.9万吨
题。
第二部分 造山带—典型造山带形成实例—台湾造 山过程启示
Taiwan Tectonics
Kinematic model of SW Taiwan
台灣及其鄰近地區之地體構造
Huang et al., 2000
台灣地質地體構造圖
台灣地體構造剖面
弧陸碰撞的原因:
島弧接近大陸
被动大陆边缘
中央山脉变质岩系片岩变形特征
第三部分 俯冲增生造山带研究
A.M.C. Sengor(1993)
—阿尔泰型(突厥型)造山带
由宽阔的消减一增生杂岩组成, 周期性向洋跃迁的岩浆弧把这些增生 楔体连同洋壳碎片焊接起来。如中亚 、图瓦一蒙古、我国新疆和东北,阿 拉斯加和日本等。
许志琴(1994 ) 北祁连走廊南山加里东火山岛弧带 前缘为弧前俯冲杂岩增生地体,由多 重的增生火山岛弧、复理石增生楔、 高压变质滑脱带及蛇绿岩残片组成, 提出了中祁连地块向北俯冲、阿拉善 地块向南增生的海沟后退的动力学模 式。
造山带构造研究与方法思考
王根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年12月22日
讲授提纲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大陆动力学及成矿理论进展 造山带—典型造山带形成实例 俯冲增生造山带研究 造山带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思考
第一部分 大陆动力学及成矿理论进展
大陆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
重要研究方向: 壳-幔的结构、组成及相互作用; 大陆的形成、演化与陆内地质过程; 大陆碰撞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 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的相互作用;
1)查明青藏高原众多大型矿床形成晚于65Ma,证实成
矿作用贯穿于大陆碰撞的全过程;
• 2)揭示印-亚大陆碰撞经历了主碰撞陆陆汇聚、晚碰撞构造转
换和后碰撞地壳伸展等过程,分别对应发育以钨锡钼矿为主的 主碰撞成矿作用、以铅锌铜金矿为主的晚碰撞成矿作用、以铜 钼金矿为主的后碰撞成矿作用,证实不同碰撞阶段及不同深部 过程造就了不同成矿系统;
未来10-15年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将达到高峰
2008年石油进口量超过2亿吨
2008年我国主要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
据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达4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67%;天然气供需缺口7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23%
亿吨
我国石油资源供需形势
71.4
亿方
12
100
6000
我国天然气资源供需形势
灭绝


300
Rodinia 裂解 爆发 辐射
?
中生代生物群 古生代生物群
0
寒武纪生物群
PreC 600
二 三 叠 叠 纪 纪
C P Tr
200
Cam
O
S
400
D
J
K
T
0
新元 古代
古 生 代
地质年代(百万年)
中 生 代
Sepkoski, 1982
新生 代
(2)更加关注壳幔相互作用与成 矿地质过程以及物质-能量交换与
成矿物质聚散问题,从更深层次 上揭示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发
育机制;
(3)建立于经典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成矿理论日臻成 熟,较好地阐释了增生造山带和板块边缘的成矿系统和 成矿机制,但在大陆内部及碰撞造山带成矿方面遇到了
一系列重大难题和严峻挑战(Groves and
Bierlein, 2007;Hou et al., 2009a),因此,构建
• 3)发现大陆碰撞不仅导致地壳缩短加厚,产生壳源富铅锌钨锡
的低fO2岩浆,而且引起地壳垂向增生,产生幔源富稀土和壳幔
混源富铜钼金的高fO2岩浆,引发了大规模成矿;
• 4)发现连续碰撞过程出现多幕次张-压交替
转换,挤压环境导致大型岩浆房长寿命稳定 发育和地壳流体长距离迁移集聚,应力释放 促使成矿岩浆流体快速出溶和含矿地壳流体 突发排泄,导致金属淀积成矿。 •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论”,阐 明了大陆碰撞为何成矿和如何成矿的理论问
大陆的形成与演化
二十世纪地球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板块构造理 论成功解释了洋壳的生长与消亡过程,但不能合理解 释大陆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大陆主要是由稳定的克
拉通和造山带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空间(全
球能源和资源约90%来自大陆)。因此,占陆地面积
50%克拉通的形成和演化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和热
点,华北是研究克拉通破坏的最佳场所。
9.许继峰等,2002. 宁镇山脉中生代岩浆活动
10.李正祥,李献华等,2002. 华南元古代造山带 11.郑洪波等,2000. 更新世青藏高原隆升
GEOLOGY, December 2012; v. 40; no. 12; p. 1147–1148 | doi:10.1130/focus122012.1
GEOLOGY杂志十年最高引用率论文
(中国科学家发表11/30)
1.徐锡伟等,2009. 汶川地震地表断裂 2.杨进辉等,2008. 华北中生代去克拉通化 3.李正祥,李献华等,2007. 华南中生代构造模型 4.周美夫等,2006. 中生代藏南构造演化 5.郑建平等,2006. 杨子地台太古代基地 6.王强等,2005. 藏北新生代钾质埃达克岩浆活动 7.张培震等,2004. GPS观测显示青藏高原连续变形 8.钟荪霖,刘敦一等,2003. 藏北加厚地壳部分熔融
通破坏的新观点,在克拉通破坏研究领域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起到了国际
引领作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资源效应,即 华北东部强烈伸展、断陷、热沉降有利于新生代形成大型含油气盆地;华
北克拉通西部有利于前中生代油气资源的富集、保存;克拉通破坏的时代
与成矿峰期密切相关,为能源和资源的形成背景、保存条件和远景评价提 供了科学依据。
形成前陆盆地
弧陆碰撞 活动大陆邊緣
造山前:
张裂式亚洲大陆边缘 (南海北坡-台湾海峡-东海) 造山中: 台湾-吕宋间俯冲带 (南海海洋地壳俯冲带)
造山后: 台湾-琉球俯冲带-冲绳海槽弧后 张裂(及台湾岛地形)
南海海洋地壳向东俯冲,
持续俯冲,导致弧陆碰撞
产生呂宋島弧
呂宋島弧附到臺灣 擠出亞洲大陸邊緣, 形成中央山脈 東部,形成海岸山脈
马文璞(1999) 阿尔泰型碰撞造山带由宽阔消减增生杂岩组成的造山带,其地球动力 学环境可能类似于今天的东南亚,与 毗邻长命大洋盆地的复杂边缘海体系 有关。
Cawood (2003、2007) 增生造山带的定义 形成在大洋岩石圈俯冲的位置,由 岩浆弧体系和下行板块增生物质以及上 部板块侵蚀物质组成,是大陆岩石圈通 过新生岩浆的增加而增生,是陆壳消减 和改造的主要场所,包括太古宙绿岩 带、古元宙的Birimian 造山带(西非 ) 、阿拉伯-奴比亚地盾(泛非)和亚洲 显生宙的造山带。
Pangea
Rodinia


300
大 爆 发 寒
三 叠 纪 末 生 物 大 灭 绝
中生代生物群 古生代生物群
0
*
PreC 600
武 纪
寒武纪生物群
二 三 叠 叠 纪 纪
C P Tr
200
Cam
O
S
400
D
J
K
T
0
新元 古代
古 生 代
地质年代(百万年)
中 生 代
Sepkoski, 1982
新生 代
900
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
WHY DOES EARTH HAVE PLATE TECTONICS AND CONTINENTS? 板块 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爆发、山脉形成及大陆 地表缓慢漂移的原动力
“大陆动力学”研究领域主要进展

对我国华北、华南、塔里木等主要组成陆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台灣板塊地質 結語
• 碰撞點移動方向? - 由北向南移; • 增生岩增長方向? - 向西、向南加大;
• 构造演化先後順序?
- 北早南晚; • 构造事件依序重复发生; 所以是研究弧陸碰撞的 現在、過去和未來的
最佳场所。
黑色片岩 (black schist, 九曲洞)
台湾中央山脉变质岩系中大理岩鞘褶皱
形成分布规律(Kerrich et al., 2005; Grove et
al., 2005;Goldfarb et al., 2005);
900
科 的
600
泛 大 陆
奥 陶 纪 末 生 物 大 灭 绝
晚 泥 盆 世 生 物 大 灭 绝
泛 大 陆
二 叠 纪 末 大 灭 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