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II》教学大纲(修订版)大纲说明总学时:96学时(授课32课时,自学64课时)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性质、目的、任务:西方经济学II即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各门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课起综合作用。
西方经济学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强调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感、强调借助于理性思维的穿透力来透视实践中的微观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问题。
西方经济学II的有关知识是经济研究者和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
学习西方经济学II,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借鉴其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是为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经济分析方法,使其能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学好其它专业课并为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为学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三是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能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教材配有相应的习题集和学习指南。
省级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互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大纲的使用说明:1、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和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2、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授课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3、各章节习题参见课本,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参见课程网站。
大纲正文第一章导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总量分析方法,所以又称总量经济学。
本章作为导论,着重论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展开提供一个最为一般的方法论和概念基础。
本章重点: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难点: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⑵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二、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四、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衡量指标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各种经济总量中,衡量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总量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即广义的国民收入。
阐明GDP或GNP及其有关总量衡量的规定与技术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和前提。
本章要说明的是经联合国确认的适应于市场经济各国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
本章重点:⑴ GDP(或GNP)的含义;⑵ GDP(或GNP)的核算方法;⑶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⑷名义 GDP(GNP)、实际 GDP(GNP)和人均 GDP(GNP)本章难点:⑴GDP(或GNP)的核算方法;⑵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二、GDP的核算方法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二、实际GDP(GNP)、名义GDP(GNP)潜在GDP(GNP)三、人均GDP(GNP)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基本要求: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章主要说明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原理。
均衡国民收入以计划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原理为依据。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根据凯恩斯理论,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等之处的总需求之值称为有效需求,这是国民收入变动的最重要因素。
本章所论述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与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
本章重点:⑴均衡国民收入(或均衡产出);⑵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⑶储蓄函数、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⑷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⑸各种乘数的含义与计算本章难点:⑴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⑵各种乘数的含义与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一、均衡国民收入(或均衡产出)的含义二、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三、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决定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节乘数理论一、乘数的含义二、乘数的计算三、乘数理论的适用第四章 IS-LM模型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基本要求:现代经济实际上是一个货币经济,货币市场的状况对投资和总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章正是要引入货币因素,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这就是IS—LM模型。
IS—LM模型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它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对比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货币理论时提出,后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萨缪尔森等人的发展与完善。
这一模型被认为用一般均衡方法概述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并为分析储蓄、投资、货币、利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效果,提供了一个十分方便的工具。
本章重点:⑴ IS曲线含义、IS曲线斜率和位置的决定;⑵ LM曲线含义、LM曲线斜率和位置的决定本章难点:⑴资本边际效率与投资边际效率;⑵IS曲线、LM曲线斜率和位置的决定教学内容: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投资与利率二、资本边际效率三、投资边际效率第二节 IS曲线与产品市场均衡一、IS曲线及其推导二、IS曲线斜率的决定三、IS曲线位置的决定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一、货币需求二、货币供给三、均衡利率的决定和变动四、凯恩斯陷阱第四节 LM曲线与货币市场均衡一、LM曲线及其推导二、LM曲线斜率的决定三、LM曲线位置的决定第五节 IS—LM模型: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一、IS—LM模型二、均衡收入的决定机制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基本要求:IS—LM模型是以价格水平不变为前提的,而且在现实中,总供给是有限的,价格水平也是变动的。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就是取消了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着重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
它在重视对总需求分析的同时也重视对总供给的分析。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宏观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也是理解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基础。
本章重点:⑴总需求(AD)曲线;⑵ AD曲线斜率与位置的决定;⑶三种不同的总供给(AS)曲线;⑷在不同的AS曲线下,总需求变动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⑸短期AS 曲线变动及其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本章难点:⑴短期总供给(AS)曲线的形状;⑵短期AS曲线变动及其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AD)曲线的含义及推导二、AD曲线的斜率三、AD曲线的位置第二节总供给曲线一、总供给的一般说明二、总供给(AS)曲线及其推导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二、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三、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第六、七章宏观经济政策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基本要求: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迫使各国政府走上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
由此应运而生的宏观经济学就是要说明国家为什么必须干预经济,以及应该如何干预经济,即要为国家干预经济提出理论依据与政策指导。
因此,经济政策问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章重点讨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本章重点: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⑵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与运用;⑶自动稳定器;⑷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⑸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与运用;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本章难点: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⑶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二、财政政策工具三、自动稳定器四、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第三节财政政策效果一、财政政策效果二、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三、挤出效应四、财政政策特例第四节货币政策一、西方国家的银行制度二、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三、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第五节货币政策效果一、货币政策效果二、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三、货币政策特例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六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八章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的两大难题,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主要的问题。
降低失业率,抑制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主要目标,凯恩斯主义的中心任务正是要消灭失业。
本章主要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概念、类型、原因及政策主张。
本章重点:⑴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⑵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⑷菲利普斯曲线本章难点:⑴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⑵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⑶不同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不同解释及政策含义教学内容:第一节失业一、失业的基本概念二、失业的原因三、失业的影响及政策措施第二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概述二、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三、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第三节菲利普斯曲线一、菲利普斯曲线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三、货币主义学派对菲利普斯的重新解释四、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第九、十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基本要求:经济增长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可以说,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实际上就关注经济增长了。
古代圣哲们对这一问题有过不少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见解。
自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几乎都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研究的中心之一,他们的许多思想现在仍然是重要的。
但是,我们在本章中所要介绍的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即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增长理论。
它研究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长期化与动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