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四章物态变化教案

、单元复习目的1、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 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会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及其意义。

3.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

5.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6.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7.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摄取知识,加强关注 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1、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框架2 、解答疑难问题三、复习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应使学生知道物质三态变化的各种热现象,知道在各种物态变化过程 中吸热或放热的情况,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生活、生产中或自然界中的现象。

各种热现象中,晶体的熔化、熔点,液体的沸腾、沸点,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等讲授知识的重点。

作为预备性知识,本章开头讲的是温度、温度计。

讲授时,液体温度计是重点。

四、知识梳理定义工作原理测量寒暑表使用定义熔化 吸热第四章 物态变化温度摄氏度的定义物 态 变 化固液之间实验用温度计 种类体温计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这一章主要内容有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方面的热现象。

这些热现象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因此,在讲授本章各种热现象时, 要密切联系实际,并组织学生动手做好海波的熔化实验、 好碘升华等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基础练习五、 晶体熔化规律 非晶体熔化特点 汽/非晶体凝固特点 定义吸热定义 放热 液化方法 凝华教学课时:三课时定义吸热 实例 定义放热 实例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同时教师要做定义 放热晶体凝固规律 升华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常用温度计的刻度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摄氏度;把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

3.常用温度计最小刻度是1℃;医用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从35℃到42℃;最小刻度是0.1 ℃ 摄氏度。

4.温度计要能正确使用,使用前首先要搞清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使用它测水的温度时,要注意:(1)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 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水中,观察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5.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反之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

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6.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只有对晶体来说熔化和凝固都有固定的温度,称为熔点和凝固点。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而从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

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8.沸腾与蒸发的不同点是: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它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

9.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的就越快。

10.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可以液化;在常温下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石油液化。

1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而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

三、复习过程(1)、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度, 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 100等份,每一等份叫 1摄氏度 某地气温 -3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 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 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 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题 1 [2006 眉山] 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 点( 标准大气压 ) ,根据下表, 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 的温度计是A .水温度计B .水银温度计C .酒精温度计D .乙醚温度计(二)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1).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2.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3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

晶体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4.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5.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6.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 0C。

当温度为790C 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 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 0C 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7.熔化吸热的应用: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 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2).凝固: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 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2.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热)例题2[黄冈] 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A .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C.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涂酒精以缓解症状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例题3 [08]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

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

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16 所示。

图16 图17 图18(1)图 17 是(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图18 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

将试管放回 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

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 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

2. [ 桂林 ]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3 所示,其中正确 的是 。

图 14 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 那么冰的温度是 ℃, 水的温度是 ℃。

五、教学反思 可在分子热运动基础加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吸热、放热的本质。

第二课时、复习引入二、选择题1.下列自然现象中, 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 .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B .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C .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D .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2、[2006 浦东] 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 5℃。

C. 上海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 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 30℃。

示,则液体温度为 _________________ ℃。

ABC 图 13D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在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

、复习过程3).汽化: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1.沸腾:⑴沸腾现象:例- 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⑷有关沸点知识: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

-1820C 时,氧为气态。

-可以。

1840C时,氧为液态。

-2190C时,氧为固态。

-1830C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

(水沸腾时,保持在1000C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0C 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

酒精沸点为780C,高于780C 时为气态)2.蒸发:⑴蒸发现象: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②一杯400C 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0C。

(蒸发要从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

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4).液化:1.液化现象: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温、压缩体积两种方法⑴降温(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

(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