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物理 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初二物理 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一、温度
1、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绝对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换算关系T=t+273K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

2、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了解温度计的一些构造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
上面的玻璃管做均匀且细的目的是:
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以及,体温计玻璃泡上方设计细小的缩口的目的是: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融化、溶化、熔华)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如,海波、冰、石英水晶、各种金属;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如,松香、玻璃、沥青、蜡、食盐。

晶体、非晶体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图象分别为:
分别从状态、吸放热、温度变化等方面,试描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晶体、非晶体凝固过程的温度变化图像分别为:
分别从状态、吸放热、温度变化等方面,试描述晶体和非晶体凝固过程的特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③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现象举例:加冰块;地窖存水。

④试说明用铜浇铸一尊铜像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2、汽化和液化
①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气化、汽华)
a、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沸腾的条件:温度必须达到沸点;需要不断吸热;
液体沸腾的特点:在沸腾的过程中,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气压与沸腾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b、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

②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另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请举例)。

③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现象举例:烧开水、擦酒精、“简易冰箱”、洗完澡冷、出汗保护、狗伸舌头;“呼出白气”、露珠、水蒸气烫伤。

④氟利昂是一种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的物质,是电冰箱的热“搬运工”。

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

传统冰箱采用氟利昂R12作为制冷剂,对臭氧层破坏较大。

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对臭氧层破坏较小的是R134a、R600a等新型物质作为制冷剂。

能效等级1表示产品节电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最低。

⑤试说明电冰箱中的氟利昂在正常工作时的物态变化?
3、升华和凝华
①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升化)
一般在常温和常压下,任何固体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

例如,碘化钾、干冰、硫、磷、樟脑等物质都有很显著的升华现象。

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③升华和凝华现象举例:樟脑片变小、结冰衣服慢慢变干、干冰防腐;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冰块加盐的易拉罐,温度低于0度。

④“用久的白炽灯变黑”和“加热固态碘”的过程是先发生了升华,再发生凝华的。

三、使用“三步法”解决物态变化的分析问题
“三步”法的基本步骤是:
(1)确定研究对象及在变化之前的状态。

(2)比较在变化过程中研究对象与周围物质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气流的变化等)。

(3)确定研究对象的最终状态,并由吸放热情况分析物态变化的过程。

试分析,夏天,刚从游泳池中出来,让风一吹感到很凉,为什么?
错误分析:空气流动带走了人身的热量;吹来的是冷风;
正确分析: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把℃的冰放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为0℃),过一段时间,则()
A、有些冰会熔化成水
B、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
D、无法判定
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4、如图,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A、a、b、c肯定都是晶体
B、a、b、c的熔点相同
C、a比c熔化的快
D、a比b的熔点高
5、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如图4所示。

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A、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6、在烧热的油锅中溅入水滴时,会听到“叭叭”的声音,并溅起油来,
而在沸水中加入油时不会发生以上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 溅入的水滴温度太低
B. 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C. 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
D. 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二、填空题:
1、在1标准大气压下,摄氏温度是把的温度规定为O℃,把的温度规定为100℃。

如图所示,温度计示数是。

2、饺子在水中煮,怎么也不会发黄变焦,而在油中炸,过一会就会发黄变焦,这一现象说明。

3、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通常每1000 g海水中含有氯化钠等盐类约35 g,所以海水是咸水,但可能变成淡水“跑”到地球上来。

海水“跑”到陆地上变成淡水形成天然水循环,这个过程包含了水的和两种物态变化。

4、物理课上,老师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对联中包含的物理变化是和,反映一个共性是。

5、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40℃时呈态,-39℃时呈态,-38℃时呈态。

6、指出下列过程中,物态变化的名称及热放或吸热。

(1)在40℃时打开乙醚的瓶盖子(乙醚的沸点为35℃):、;
(2)阴雨天,水缸穿裙(即在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
(3)人体出汗则能降温:、;
(4)铜块放入铁水里不一会儿不见了:、。

三、实验探究题:
1、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1)观察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从实验可得出,沸腾是从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的现象。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热,但温度。

(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3)由表可知,加热了分钟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是℃,可能原因是:(4)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a是水的情况,图b是水的情况。

(填“沸腾前”、“沸腾时”)
2、“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俗语。

小峰却不以为然,为此与小芳发生激烈的争辩。

小峰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遮阳伞,人在遮阳伞下与大树下同样没有阳光的直接照射,所以一样凉爽;小芳认为,遮阳伞下比树下炎热。

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对上述两人的观点,你支持的观点。

请设计一个实验,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辩。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1、
2、
3、
实验感想:
3、在水里放些糖或盐,制成糖水或盐水。

糖水、盐水的凝固点和纯水一样吗?请设计实验来寻找答案。

猜想结论: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四、分析题:
1、利用所学的知识,试分析“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物理现象。

2、据《北京晚报》报道,2005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沙丘上覆盖着约5cm~10cm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这一现象使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很惊讶,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你的猜想。

(2)简单分析和解释你的猜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