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公开与安全的关系
电子政务建设中,我们应奉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安全观,要体现出执政为民的宗,提高政府各项工作的效率,真正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所以处理好政府信息的公开与安全是发展我国电子政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标签: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安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为政府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的主要行政手段。
电子政务的迅捷性、开放性特点要求必须正确把握信息公开与安全的关系,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政务公开。
一、坚持最大公开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是: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稳私的政府信息不能公开外,其它都应该公开。
从这一原则可以看出,政务公开已经被法制化了,它不再受政府部门的主观愿望所左右,而应该按法律要求来做。
政务安全是政务公开的保障,没有安全,政务公开就没有保障,而只讲安全,就会影响政务公开的有效性。
国家保密局的一份调研材料显示:当前,我国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公开范围过窄而保密范围偏宽。
出现这种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一方面,许多政府公务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观念的支配下,往往以安全为借口,压缩公开范围;另一方面,群众对政务公开的诉求并不强烈,更不愿为此与政府计较。
这种政务公开虽然“安全”,但对加强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没益处。
因此,在对待电子政务安全问题时,既要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足够”的安全,又要坚持“适度”的安全,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政府公务人员绝不能以安全问题为借口,缩小公开范围,延缓公开时间。
要自觉奉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安全观,切实体现出执政为民的宗旨,提高政府各项工作效率,真正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在保证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搞好政务公开。
要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重点对本届政府以来的政府信息,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进行全面清理,依据国家保密法,科学地界定公开和不能公开的政府信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严格设定秘密等级
秘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过去是秘密,现在可能就不是;现在是秘密,将来可能不是。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政府包揽一切,加上民主制度不健全,许多信息都纳入到保密范围,到处都是秘密。
秘密过多或密级定得不准确,既造成了“泄密事件”增多,也破坏了人民群的众知情和参与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制度地完善,政府政务越来越公开、透明,“秘密”少了,保密工作也好做了。
但“保密观念”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有的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不是秘密的硬保,
是秘密的却滥泄。
有的部门对具体保密范围修订不及时,一些明显不属于国家秘密信息,仍然在保密;有的在执行具体保密范围时,随意扩大范围,把不应当确定的事项确定为国家秘密;有的对某一信息有加密没解密,造成这一信息终身为密。
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政务信息的公开,也影响了政务安全。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开与保密,尤如砌墙与拆墙,是一对比较复杂的矛盾,必须严肃慎重处理。
在公开信息前,保密工作者应当依照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审查,根据《保密范围》进行认真定密,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不可公开;对不能确定是不可以公开的信息,应当报请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严防泄密事件发生。
三、加强管理与技术维护
保证政务公开安全,还有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贯彻“以应用促安全、以安全保应用”的思想,以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技术支持确保安全。
要在做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规划的同时,必须同步做好安全系统规划,应超前思考,长期规划,不留基础隐患;在信息安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管理和制度等非技术手段的作用,成立由信息、保密等部门组成的小组,对电子政务安全和政务信息公开进行管理,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切实发挥各工作机构的作用。
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开发、系统运行、日常维护、重要设备维修等都涉及信息安全和保密,所以必须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内部技术术人员队伍,为确保網络信息安全提供人才保证。
对各部门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不但要求其掌握信息公开相关知识,还需掌握相关的保密法规制度和计算机安全保密知识,全面提高有关人员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