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进展1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进展1


结石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1) B超:可发现结石,肾积水。 2) KUB:加侧位片,排除静脉石,
胆囊结石,肠系膜钙化。 3) 排泄性尿路造影。 4) 逆行尿路造影。 5) CT、核素肾显像 6) 膀胱镜检查
正常的尿路造影图像Fra bibliotek KUB平片肾分泌性造影
膀胱结石的膀胱镜检查
结石的治疗
(一)肾绞痛治疗 (二)排石治疗 (三)肾结石治疗 (四)输尿管结石治疗 (五)膀胱结石的治疗 (六)尿道结石的治疗
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
流行病学因素 尿液因素 代谢因素 泌尿系统局部因素 药物相关因素
流行病学因素
• 尿石症以25~40岁多见,男女比 约为3:1 • 某些特殊人群,如高温作业得 人、飞行员、外科医生、办公室 工作人员等发病高。 • 发病又明显的地区差异,我国 长江以南多见,热带、干燥地区 或水质中含钙高的地区,尿路结 石发病多。 • 饮食中动物蛋白过多,精制糖 多,纤维少者,上尿路结石发病 多。
严重感染的肾绞痛病例
(二) 排石治疗
排石治疗的适应症
(1)结石直径小于0.6cm。 (2)结石表面光滑。 (3)结石以下尿路无梗阻。 (4)结石未引起尿路完全梗阻,停留于局部少于2
周。 (5)特殊成分的结石,对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推
荐采用排石疗法。 (6)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碎石及ESWL术后的辅助
此外,针灸刺激肾俞、京门、三阴交或阿是穴也有解痉 止痛的效果。
外科治疗
当疼痛不能被药物缓解或结石直径大于 6mm时,应考虑采取外科治疗措施。 (1)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ESWL),通过碎石不但 能控制肾绞痛,还可以迅速解除梗阻。
(2)输尿管内放置支架,还可以配合ESWL治疗。 (3)经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 (4)经皮肾造瘘引流术,特别适用于结石梗阻合并
2.感染性结石 3.药物性结石
磺胺类、乙酰唑胺、乳-碱综合征、茚地那韦等
4.特发性结石
泌尿系结石分类
晶体成分分类
1.含钙结石
草酸钙 磷酸钙/碳酸磷灰石 碳酸钙
2.非含钙结石
胱氨酸结石 黄嘌呤结石 尿酸/尿酸盐结石 磷酸镁胺结石 基质结石/纤维素结石
泌尿系结石分类
结石部位分类 1.上尿路结石
肾结石 输尿管结石
2.下尿路结石
膀胱结石 尿道结石
泌尿系结石分类
X线分类
1.阳性结石
2.阴性结石
泌尿系结石成分及其性质
草酸钙:棕褐色,毛糙、质硬、x线显影。
磷酸盐:灰、黄、白色,毛糙、质硬、 易碎、x线显影,与感染和梗阻有关。
尿酸盐:黄棕色,质硬、多发,x线:不 显影,与尿酸代谢异常有关。
胱氨酸结石:罕见,家族遗传疾病,平片 不显影。
尿石症治疗进展
湖北省中医院泌尿外科 高文喜
概述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在泌尿外 科住院病人中占居首位。
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5%~10%的人在一 生中至少发生1次泌尿系结石。
我国泌尿系结石发病率为1%~5%,南方高达5 %~10%;其中25%的患者需住院治疗。
■ 我国是世界三大结石高发区之一。
(一) 肾绞痛的治疗
药物治疗
肾绞痛是泌尿外科的常见急症,与急腹症鉴别。
(1)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物:常用药物有双氯芬酸钠(扶他 林)和吲哚美辛(消炎痛)等。
(2)阿片类镇痛药:为阿片受体激动剂,作用于中枢神经 系统的阿片受体。常用药物有二氢吗啡酮、强痛定、 曲马朵等。
(3)解痉药:①M型胆碱受体阻断剂,常用药物有硫酸阿 托品和654-2,可以松弛输尿管平滑肌,缓解痉挛。
代谢因素
高钙血症 高钙尿症 高草酸尿症 胱氨酸尿症 低枸掾酸尿症
泌尿系统局部因素
尿液瘀滞:由于机械性因素导致的尿路梗阻、 尿动力学改变、肾下垂等原因均可以引起尿液 的瘀滞,促结石形成。
尿路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坏死组织、 脓块等均可成为结石的核心.
尿路异物:长期留置尿管、小线头等可成为结 石的核心而逐渐形成结石。
胺,VitD、VitC和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在代谢 的过程中导致了其他成分结石的形成。
临床表现
上尿路结石
疼痛:上腹或腰部钝痛,绞痛多为阵发性,放射 痛。
血尿:镜下或肉眼结石移动、活动或绞痛后出现
膀胱刺激征:并发感染。 并发症表现:如肾积水,肾功能损害等。 局部体征:肾区压痛、叩痛,肾区肿块。
临床表现
下尿路结石
膀胱结石
主要是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和排尿 终末疼痛。典型症状为排尿突然中断
并感疼痛。 尿道结石
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 排尿及尿痛,甚至急性尿潴留。
结石的诊断
结石的诊断应明确: 部位、大小、形态、数目 梗阻、 肾功能、 有无感染、 结石成分及可能原因。
结石的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疼痛特征,血尿。 仔细体格检查:肾区叩痛。 尿液检查:血尿,脓尿,晶体尿。 尿细菌培养 尿成分检查:尿钙,尿酸,草酸 血钙、磷、肌酐、AKP测定。 肾功能测定
药物相关因素
药物引起的肾结石占所有结石的1%~2%,分 为2大类:
Ⅰ类为尿液的浓度高而溶解度比较低的药物,
包括氨苯蝶啶(triamterene)、治疗HIV感染的药物 (如茚地那韦 indinaVir)、硅酸镁和磺胺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本身就是结石的成分。
Ⅱ类为能够诱发结石形成的药物,包括乙酰唑
治疗。
排石方法:包括一般方法、中医中药、溶石疗
法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
(1)每日饮水2000~3000Inl,昼夜均匀。
概述
尿石症主要是指肾 结石、输尿管结石、 膀胱结石,尿道结 石,以肾与输尿管 结石最为常见。
形成机制
基本学说 尿液过饱和结晶 尿石促进物学说 晶体抑制物质学说 尿路局部病损
具体形成机制不完全清楚
泌尿系结石分类
病因分类
1.代谢性结石
草酸代谢异常 钙代谢异常 胱氨酸代谢异常 尿酸代谢异常 枸橼酸代谢异常
尿液因素
尿液中形成结石的物质增加:尿液中钙、草酸或 尿酸量增加。
尿PH:磷酸钙及磷酸镁铵结石易在碱性尿中形成, 而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在酸性尿中形成。
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至尿液浓缩时,尿中盐类和 有机物质的浓度相对增高。
抑制晶体形成的物质不足:尿液中枸橼酸、肾钙 素等微量元素可以抑制晶体形成和聚集,这些物 质减少时可促进结石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