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

鲁迅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 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 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 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 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 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如果说《呐喊》 《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 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 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
七、病逝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气肿病逝于上海, 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 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 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 例。
五、小说创作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 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 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 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 神状况。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 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 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 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 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 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 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 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 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是因为中国民众的 愚昧、 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 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 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 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精神, 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
职业: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
花夕拾》
身高:161厘米
血型: O型
二、求学时期
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 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 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 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 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 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 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鲁迅日本留学时做的笔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 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鲁迅先生在南 京路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 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 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 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 状况
当然,鲁迅并非是一位只知战天斗地的战神,心中只有斗、战、胜.他也是普通的,他有 慈母育子的温情,也有追求真爱的赤诚以及憨直的表白,还有对于后进者无私、真诚的教 授指导,将人生之道与他们娓娓道来.他实践的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普通却又纯粹伟大的言行.
鲁迅一生矛盾.他宁愿自己被人误解为精神病人,也要挥戈刺戟以警示国人;他本可以玩 起某些人大吹特吹的纯文学而置身桃源,却为了抗正浊世创写杂文一体;他渴望同行者,却 有不为施惠而低头......
六、杂文创作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 杂文。
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 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从五四起, 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 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 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 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 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 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 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 发展,能够壮大。
茅盾:
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 必得办到,有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叶圣陶: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 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
鲁迅先生的死,不仅使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 最勇敢的领导者,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 忱的朋友。
我们一起“看”
鲁迅
(高2015级5班 任祎寒)
(注意红色字词)
一、生平介绍 四、弃医从文
二、求学时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留学日本
五、小说创作
七、病逝上海
六、杂文创作
八、评价
一、生平介绍
中文名:周树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
别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
三、留学日本
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 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 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 严重的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 的中国留学生。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涂 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 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万勿和他接近。
八、评价
毛泽东:
老舍:
但当我用自己的眼光去平静地瞻仰先生时,便不自禁觉察出先生那饱蕴睿哲的眼眸中闪 烁的更多的是在寂寞中奔驰的执着与乐观的光芒.
他虽陷寒夜的蚕肆威逼之下,却不屈地与反动封建末流抗争,讥刺那屈压于反动统治的走 狗文人及幕后黑手,用"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大无畏来追随革命的浩荡云涌,以独臂抗鼎的鲜 烈来维护一方正义言坛,他因而备受"剿杀",这些人不论是敌,抑或是友,都没有用一个时代的 全面思绪来勾勒鲁迅,来定位其光辉地位,而投其所好于鲁迅所谓的白玉微瑕,用"青光眼"片 面狭隘地孤立鲁迅这位民族文学巨手.这也正是先生时常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对国人"聚则成 虫,不善团结以应敌"的可叹与可惜,他因之又"彷徨"---竟无人驻留下来看看他征战的意图,人 们只会将他看作一个可笑的"杞人首领"来围剿征讨.当然,鲁迅人生的悲壮与雄浑也正在于 他敢于"横眉冷对"这一切,并由此凸显出他追求真理而无所畏惧的叛逆本色,而非一些所谓 的士大夫文艺家所能比拟和相提并论的.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的题记中讲:"真的,我不会说绵话这样一类如苏白方言,不会大 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合流."是的,先生于一生光辉的战斗维护了自己的"不入调,不合流",但 正因如此,那么多、那么多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中国奴隶"才被惊醒,而鲁迅则用自己一生多 挺直的脊梁扛起了"铁屋的闸门","放出真正的国人",救亡图存.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 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 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都成为后来鲁迅的 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 的重要素材来源。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 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 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这,也许才是鲁迅.
他,长啸.一生如此.
在寒夜中,他敏锐如苍凉的狼,他宣战----向压顶的乌天黑云,向吞噬腐尸浊血的焦土.
他,竭尽心血铸精魂,在地火熊熊燃烧中擎起了一个民族的火炬.
(完)
郭沫若:
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关于鲁迅的优秀作文:

他,是荒原上卓尔不群的苍狼;他,以反叛黑夜的萧寂,撕裂禁锢着光明的寒暮的踪迹, 将寒夜撕开一条释放希望的天堑,用那声声荡存至今的仓啸,永恒的封存了一位斗士虽"荷戟 独彷徨",却依然激昂呐喊的巨匠本色.他,便是鲁迅.
我知道,在鲁迅先生逝去的这么多年中,有很多很多的人是从先生那畜含良知的字里行间 品味聆听先生的大智大勇.我们很容易念叨起先生文笔如何犀利辛辣、锋芒毕露,于是"匕首 "便取代先生的真容颜而存留人心.
四、弃医从文
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 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 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 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 “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 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 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 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 (激怒鲁迅的那张图片) 百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