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情况,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有很多传统编辑转身网络编辑,或者网络编辑转投传统媒体,但都发现工作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同样都是干的编辑这一行,那么网编和传统媒体的编辑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笔者既在杂志做过一年多,同时也做了三年时间的网编,现在就将二者相同与不同之处,一一罗列出来。
相同点:1,不论是网媒,还是纸媒,或者是其它新媒体(例如手机报),既然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于编辑,那么,做为这个职业角色而言,对现在的文章或者采访稿进行编辑,整理,加工,润色,揉合等,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这应该是二者的相同点之一。
2,追求可读性。
不管是什么文章,可读性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无论你将稿子如何剪裁,最后熔成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3,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也就是说你有没有敏锐的新闻嗅觉?无论你是自己写新闻还是转载新闻最核心的东西都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你有,就成功,没有,就不行。
另外附带说一下:网络编辑说起来是编辑,和纸媒没有本质的区别。
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大量传统媒体的人空降过来,而且传统媒体的人经过很多年的积累,经验非常丰富。
当网络兴起时,直接用他们的经验对网络媒体来说划算得多。
网络媒体崛起才几年,几乎没有太多的人才。
所以主编以上的人大多会从传统媒体空降。
如果你一上来就做编辑,想一路往上升,难度特别大.以四大门户为例,新浪总编辑陈彤,他可能是中国第一个网络编辑,他是从网编一直干起来的;网易的总编辑李甬是空降的;搜狐总编辑于威也是空降的;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也是。
四大门户里三家网站的总编辑都是从杂志空降过来的,大家可以看出,这是个普遍的现象。
从网络编辑一步步晋升上去的空间比较少。
不同点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编辑的特点。
网络编辑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快速、海量、互动,缺点呢?我觉得最大的缺点就隐藏在优点里面。
如果在一方面特别强就,这里就一定有缺点。
例如,既然快,就必定浅,追求快速发布,肯定会牺牲文章的质量。
想做到又快又有深度,几乎不可能,这就是致命的缺点。
同样纸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纸媒编辑的特点:他们可能在行业纵深性上把握的更为透彻。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传统媒体是慢,但可以做的透。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下面是我整理的七个点:1.网络媒体大部分都在转载,或者在跟踪传媒的原创。
当然网络也会有一些原创。
而纸媒体,基本上都是原创。
但同样的,哪个纸媒敢说自己不从互联网上淘素材的?2.网络新闻浅、短,而不深。
陈彤对编辑有个要求,出去采访不要求一定要写很长、深度的文章,你要迅速抓住某个观点要写文章,一次采访可能有5个点,那就发5篇文章,并用5个显眼的标题标出来。
要求人像机器一样,一个观点配一篇文章,快速,但没有深度。
而传统媒体呢?恨不得在一个文章里融合七八家子的观点,最后还要再推出自己的观点,以表透彻。
3.网络媒体的编辑,离一线很远。
大家都是整天坐在办公室,拷贝粘贴,偶尔有个面对面采访,也是应付差事,对于新闻的背景等很多要素都都丢掉了。
传统媒体呢?一个月能上两天班就不错了,天天在外面跑。
接触的素材自然也深厚了许多。
4.自由性差,大多数网络媒体是工业媒体,网络编辑、记者不自由,少创意。
记者其实应该是个自由的职业,因为要接触生活,新闻在哪里你就在哪里,不应该在办公室。
网络编辑就是在办公室。
5.追求点击率,格调下降。
网络现在衡量新闻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点击率,因此大部分网站追逐PV、追逐浏览量,导致很多垃圾信息、只是吸引眼球的东西在泛滥。
而深度的东西往往未必能吸引眼球。
这导致网站的品味越来越低,作为网络编辑,个人思想也逐渐消失。
6.普通网络编辑的可替代性。
拷贝粘贴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非常大,网络编辑标准的模式是找文章、拷贝、发布,需要把标题改改、关键词提一下、分类、放到相应的位置等等,但这些完全可以被机器实现。
机器能做的事情,还要人干嘛呢?传统网络编辑干的活会越来越多被机器替代,这是个趋势。
7.有一部分网站的流量、编辑是由产品驱动的。
打个比方,的新闻浏览量提升很快,因为有客户端弹窗。
这导致无论做的好还是坏流量都在涨,可能给编辑造成一种假象,产品太强导致编辑失去方向。
这类的网站还有很多,编辑容易晕菜,你这样工作三年以上,例如笔者,基本就晕了。
传统媒体这方面差一点,虽然也有些报纸,规定只是是事业单位都要订,但是大多数而言,没有发行量就没有钱挣,而这发行,实实在在的是来自于传统媒体本来的魅力。
实实在在的不同点就是这么多吧。
大家在平时工作中要多注意、多思考。
我讲一个现状吧,就是现在大家在网络上的时间分布,作为网编做的有三部分:拷贝粘贴、专题加工跟踪、原创策划。
大家觉得哪部分用的时间最多?我想应该是第一部分的时间最多,这是现状,但我相信很快会掉个个儿。
应该用最少的精力做转载工作;多一点的时间做专题、加工、跟踪,能使你的网站区别与竞争对手;最多的时间用于原创和策划方面,这是网站的真正生命力所在。
比如新浪是最强大的新闻门户,假设每天有5%是自己的原创,比例虽然小了点,但没有这原创,就没有新浪的影响力。
既然这样,大家就该看的清楚,应该多投入时间做核心的东西。
拷贝粘贴是为了熟悉行业,做专题、加工也是为了提升自己,不能以此作为重中之重。
原创策划那个层次就是高管都从传统媒体空降的原因,大家应该看准方向。
媒体发展的趋势虽然网络媒体相对于纸媒不好的地方很多,但确实也有很多好的地方。
你们积累的能力,有很多是纸媒比不了的,他们最直接的劣势是他们不懂网络。
也无法像互联网这样及时有效的进行新闻传播,最主要的一点。
纸媒的载体,太过于局限他们的内容表现形式了。
并且铜版纸,胶版纸,或者新闻纸,都是要用钱去买的。
我也简单总结了日后的发展趋势下,有4点:1.网络的数据库概念。
传统媒体完全没有这个概念,无法满足种种需求。
汽车、手机、财报、股票,都与数据相关,这是网络的优势。
2.互动。
打个比方,比如你四大媒体,想骂中国足球,网媒可以投票,纸媒只能自己骂。
网民十个里面有九个说确实是差,这是民意,但纸媒没办法体现。
再比如,失恋了怎么办,传统媒体只能写一堆东西登出来,而在网上你起个话题,会有很多人,很多哀怨的人讲自己的故事,这个力量很大。
3.产品化。
实际上如果把网络媒体定义成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话,搜索引擎也是网络媒体。
搜索引擎就是一个产品,新闻也是一个产品。
一个产品做好后,很大程度上可以自己运转,不需要你天天去鼓捣它。
搜索引擎设计好了,你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去维持。
4.版面和栏目。
传统媒体的版面是非常有限的,你很难把一个栏目作为自留地。
网络上的空间却是无限的,到处都是大家的自留地,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开辟新的栏目去维持,这能使你有个固定的方向去使力。
再讲一下现在传统媒体的现状,虽然也许传统媒体有些BS互联网的浅薄,然而美国的例子摆在跟前,多少大媒体都经营不下去了,转而去做网络版。
虽然这个现象在中国还不明显,但是,趋势是必然的,十年之后,也许等不了十年,会有更多的媒体像美国媒体一样转向互联网。
网络编辑和传统纸媒体的比较报社,编辑部位居中枢,总编辑统领一切,以新闻价值为纲;在网站,销售部是中枢核心,CEO总裁一切,用利润和数字说话。
这是因为,媒体属性只是互联网众多属性中的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获取渠道也并非媒体广告一种。
互联网公司领先企业发展的轨迹也证明了这一点。
Yahoo做分类搜索出身,它后来的发展重点不在内容,而是在不断地开发整合搜索、竞价排名、邮箱、IM、个人主页等互联网功能服务;MSN更是成功在其捆绑于windows操作系统之中的IE、MSN messenger、hotmail等软件和服务;AOL做接入出身,后来收购ICQ和Netscape也都是为了增加其互联网功能服务,后来和时代华纳合并,以期在内容上取得优势的努力,事实证明并不成功。
因为国内媒体业欠发达的缘故,网站承担了很大的看新闻的职能,但看新闻功能的放大并不能提高编辑部在网站中的地位,这是因为网站的新闻内容90%以上来自转载,网站编辑的精力大部分要消耗在粘贴复制上。
网站编辑在新闻筛选和制作标题上的努力,从最终效果上看顶多能和发布系统的优劣平分秋色。
好的发布系统意味着更快的发布速度、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便捷的专题组织以及更多的内容关联——这些都是提升网站访问量的关键因素。
2003年8月,新浪副总裁陈彤在解释新浪首页为什么不再是新闻首页时说:“新浪新闻尽管做得不错,但新浪也还有邮箱、搜索、短信等服务。
新闻无法代表新浪的全部,所以,新浪应该采用综合首页。
”互联网不仅不能等同于媒体,就是它其中的媒体属性也和传统媒体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媒体的传播是一小部分精英和意见领袖对大众的单向灌输,互联网传播的本质却是大众之间的双向沟通。
广大网民之所以能最终掌握左右互联网的传播,是因为互联网将传统媒体高昂的传播制作成本几乎降到了零,所以,在互联网上,人人都能传播,都想传播,都要传播;同时因为互联网没有传统媒体不菲的购买成本,所以,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在不顾及成本地尽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个性化的内容、为我所有的内容以及为我定制的内容。
所以,新浪一天要转载上万条新闻,而一张日报,一天顶多提供几百条新闻而已。
互联网是大众手里的媒体,它给大众传播的力量与**,大众决不会放弃这种权力与**去媚俗所谓的精英。
尽管编辑手中的发布系统比大众手里的BBS以及社区功能强大百倍,但他们必将被淹没在大众发言的洪流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在互联网上模仿传统媒体,做所谓精品内容的打算无疑在舍本求末。
再精彩的精英精品也会在大众根据自己口味各取所需的庞杂之中流于一般。
网站主编失去了主导话语权乐趣,和报社总编不同,网站第一任务是不断地改进网站表现形式,期望用一个版面最大限度地满足方便所有受众。
和报社总编时时强调本报立场不同,网站主编时时挂在嘴边的是改版。
将整个网站内容划分成若干频道,频道划分不仅要清晰,而且要把握好每个频道的大小,不能一个频道的内容过于拥挤,另外一个频道的内容又过于单薄。
然后,再将频道划分成若干栏目,栏目划分不仅要清晰,而且要把握好栏目大小……任何一种划分都是顾此失彼的划分,用一种划分让所有受众都满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个任务网站主编要永远进行下去。
网站主编的第二个任务是和技术部门沟通,完善发布系统、社区系统、用户系统以及各种数据库系统和功能模块的配合。
一个网站的商业模式以及基于此的功能需求通常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相对的成熟期,被动的网站程序系统都是为了满足网站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而开发,对于后来的需求变化,通常只能通过打补丁的方式进行满足,随着补丁的增多,网站内部的信息关联和稳定性都会打很大的折扣。
在系统彻底重写之前的补丁时期,网站主编的责任是安抚编辑部的抱怨,分清轻重缓急向技术部提出有限的它能够完成的补丁需求,尽量避免编辑部和技术部因相互推诿而挫伤积极性;在系统重写之前,网站主编要站在全局整体规划各个数据库和功能模块,保证各个数据库和功能模块一体化和相互间的自由调用,避免出现任何独立系统的设计;系统开发实施期,网站主编要和技术部不停地查对“需求实现”,将“走形”控制在早期和具体的小模块之内,避免错误系统性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