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节日》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些都是绘画中很好的题材。
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多样的节日庆典,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得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难点:学生细致观察画面,从细节中获取信息;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尊重、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油画棒。
七、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就走进各民族的节日中感受不同的风情。
(课件)
首先,请你们观看电视屏幕,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猜出这是什么节日?
(教师点击不同节日的图片,学生说)
2、师生共同探究
我们国家有这么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于是就吸引了画家用画笔来表现它们。
(课件)
(1)《火狗舞》:画中人物在干什么?你们能表演给大家看吗?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气氛?这种气氛在色彩上是怎么表现的?色彩的神秘感,火光映在人身上金灿灿的感觉。
在画人物时的特殊表现形式。
(2)《腰鼓》:画面中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相比,哪个更夸张?画面中的色彩与生活中色彩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选用这样的色彩进行表现?
色彩上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人物的动势以及人物动作夸张的表现形式。
色彩主要是为了表现节日的喜庆祥和的气氛。
(3)《枣园来了秧歌队》:谁是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知道这是哪儿的农民吗?[
^***和几个农民在画面的中间位置,醒目、显眼,所以成为画面的中心点。
3、引导学生分析
这些节日不但吸引了画家的画笔,而且还吸引了与我们同龄的小朋友的目光。
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同学的作品吧。
(1)《吃饺子》与《火狗舞》:用这种构图方法表现节日的祥和气氛。
在绘画形式上主要用剪贴的形式。
这位同学在选择纸材时非常注意色搭配的问题。
2)《龙舟》:众多的人物动态表现出节日中的热闹气氛。
利用油画棒的特殊效果使画面有了一种动感。
(3)《印尼朋友来中国》
在这幅画中鲜艳的色彩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你想一想,你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又有多少有趣的事情要与我们分享呢?
(课件)
谁来说一说,如果你来画节日中的活动,你会画什么呢?
提出要求:用色彩表现一个节日活动,要表现出节日的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4、讲评作品
讲评学生作品:主要从色彩、表现形式上评价。
5、总结
绘画是一个窗口,通过窗口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以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
每幅作品又可以传递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因此说,绘画是看得见的形象,是记录历史、传递历史的桥梁。
第一页,首先为同学呈现的是维吾尔族开斋节、汉族元宵节、蒙古族那达慕、傣族泼水节的活动图片。
这四幅图片具有强烈的民族节日特征。
从左边的文字提示中,我们可以了解此版块的设计思路,即通过欣赏各民族节日图片,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启发学生联想到自己所在地区的节日场面(包括活动、服饰、礼仪等),从而为下面的欣赏活动作一引导。
《枣园来了秧歌队》是一幅展现较大场面的国画作品。
欣赏此画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画面、学习“读画”的基本能力。
在此画中包含着许多信息学生都可以通过认真观察及教师的引导有所了解。
例如:在画上的问题中提出:“作品表现了一个什么节日?”我们可以从画中表现的环境(树上的积雪、人们的服装、人们的庆祝方式等)了解到此作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的活动。
再看画面表现的内容,从构图上很明显看出,一群陕北百姓抬着慰问品,兴高采烈地来到枣园看望^***,看望八路军。
这里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构图的角度观察画面:尽管秧歌队、锣鼓队占据了近二分之一的画面,但画面的中心位置还是留给了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再仔细观察,画中大部分人物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中心人物身上,这是画家对主题的突出表现方法。
接下来,可以再请学生研究:“这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不了解陕北地区的风土
人情就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
在这里,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积累后再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在这幅画中,作者给了我们很多地域上的信息。
例如,人们穿戴的羊皮袄、白毛巾等极具陕北民间特色,画面上的黄土地及远处隐约出现的窑洞更反映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
而深入画面,还蕴藏着更多信息。
例如你知道枣园是个什么地方吗?从画中人物的表情看,人们看望^***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从画中看老百姓与穿军装的八路军的关系怎样?你能从画中看到人们有哪些庆祝方式?画面上使用最多的颜色是什么?等等。
当然,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提出,其目的还是教会学生“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