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哲学的基本问题

生活中哲学的基本问题

生活中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分成两个方面:首先是存在和思维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其次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由于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随着科技进步,人认识工具、手段的提高,人的思维认识能力的提高,人是可以完全认识世界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与意识不具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现实生活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都有具体体现。

唯物论和唯心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唯物论的生动体现。

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尊重客观规律。

党和国家领导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模式上,认为没有固定模式,我们应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中,根据我国生产力的现状,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坚持改革开放;在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从以上可以看出,我们的领导人确实做到了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发展实现了突飞猛进。

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若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也会获得满意的结果。

比如选课这件事,我校正逐步推进学分制,学生对上什么课,何时上课,上哪个老师的课有了很大的自主性。

这就要求我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选课。

首先,切忌随大流。

同一类课有很多种选法,比如专业选修课有多种。

我们最好选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实用的课。

其次,选课要安排好时间,尽量让每天的课时均匀。

常会看到某同学某日忙得焦头烂额,而某日却闲得无聊。

再次,根据自身能力与时间确定修读多少学分。

如果你又想做兼职,又想学第二学位,还想参加很多志愿实践活动,这时再选很多学分的课恐怕吃不消了。

相反,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则会带来损失。

北京的许多公路两旁都种植了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树根本不适合种在那里。

它树冠小且生长缓慢,不能给过往车辆遮荫。

它不耐高温,夏季柏油路在太阳炙烤下,温度可达50多度,使得不少银杏树树叶枯黄。

然而问其种植原因竟是“领导喜欢”。

这就是典型的从主观出发。

“宗教迷信”、“宿命论”、“唯意志论”、“邪教”都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它们直接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各种媒体经常报道生病不求医,而相信神婆,道士,结果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我们也常听某人说类似的话,“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

”久之,人会有“再努力也没有用”的想法。

这种“宿命论”观点无情地打击个人奋斗的价值,让人消沉。

人类世代的实践都证明了唯心主义的荒谬,我们必须坚决取缔之。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诠释着可知论。

世界是可以逐步认识的,所以人在自然、社会面前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如果说世界不可知,人类还有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必要吗?我们如果坚持不可知论,那怎么会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牛顿的经典力学认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果世界不可知,我们学习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坚持不可知论无疑会打消人认识世界的积极性。

但我同时也要说,我们坚持可知论,但不要妄自夸大人类的伟大。

要正确理解“人定胜
天”。

人的认知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现在还很低。

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继续一丝不苟地努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