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

浅谈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

浅谈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内容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零售业发展表现为规模迅速提升、新旧业态并存发展、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但是,与国际零售业相比,中国零售业仍然存在业态层次不齐、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诸多问题。

今后,要想有效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民族产业的综合实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主要阐述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录前言: (1)一、中国零售业的现状 (1)(一)、百货商店 (1)(二)、连锁超级市场 (2)(三)、仓储式商场 (2)(四)、专业店 (3)(五)、便利店 (3)(六)、其他业态 (3)二、中国零售业的发展问题 (4)(一)、零售业态的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4)(二)、零售业整体规模小,成本较高 (4)(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 (4)(四)、零售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 (5)三、中国零售业发展的优势 (5)(一)、商业发展的平台已经搭起 (5)(二)、可扩展的市场空间大 (5)(三)、本土文化优势 (6)(四)、人才培养体制的不断完善 (6)四、中国零售业应该如何发展 (6)(一)、“社区商业”是未来商业新的增长点。

(6)(二)、广泛应用高新技术。

(7)(三)、国际化、本地化、特色化、平民化、集群化、信息化。

(7)五、从国际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7)(一)、信息化 (7)(二)、品牌化 (8)(三)、集团化 (8)(四)、国际化 (9)结论: (10)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中国零售业在20年代就有了发展,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及战乱的频繁使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在零售业的发展中零售商在不断的寻求一种更为经济更为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商业发展模式。

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也在成长中寻求一种能与国际接轨的新模式来抗衡国际强大零售商的竞争。

一、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国家内贸局在《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中,将中国零售业商店分类确定为8类: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

(一)、百货商店目前中国百货商店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

从市场形势看,大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1.经济效益日益下滑。

虽然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7%,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整体呈下降态势,由上年的12.9%下滑到12%,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减亏效果也不甚理想。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273家重点大型零售商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2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80家增长,93家下降);实现商品零售额10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190家增长,83家下降);但同期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9.9%。

2.同业过度扩张竞争。

从近年的发展情况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

在大中城市,年销售额在1.2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场由1992年的98家扩大到2010年的1500家以上,还有相当数量在建或筹建。

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份额,各商家把利润降到最低限度。

大量对利润率预期较低的小零售商使行业的收益水平进一步恶化。

3.不同商业业态竞相挤占市场份额。

各种不同商业业态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吸引消费者,挤占市场份额。

与传统百货店具有类似特征的集体商业的市场份额也呈现下滑趋势。

4.市场缺乏热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经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对档次较高的享受型、发展型需求尚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状况,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步减弱。

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二)、连锁超级市场1.发展速度快、地区分布广。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

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企业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在地区分布上,规模较大的超市连锁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

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超市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店铺数量占到总数的1/3以上。

2.竞争激烈,连锁超市业进入整合时期。

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

3.外资进入速度加快。

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进入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如法国家乐福、美国沃尔玛等。

(三)、仓储式商场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仓储式商场2000多家。

仓储式商场已由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省向北京、上海,再向省会城市以及其他工商业重镇拓展。

中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

中国目前有60%~70%的消费者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消费者欢迎。

2.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纳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实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

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

3.自主的购物形式。

消费者购物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正适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4.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5.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PB战略。

PB即Private Brand(私人商标),指零售企业自己策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

实行PB战略有三大优势:(1)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也因此降低,一般PB商品的定价要比生产厂商的同类产品降低20%~30%;(2)构造了零售业中流通企业主导下的生产体制,拉近了消费者和厂商的距离,能适时、适量、适需地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3)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无形资产,提高竞争力,包括与供应商竞争的能力。

(四)、专业店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

专业店的发展速度在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

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中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的限制等问题。

(五)、便利店目前,以上海为代表,便利店发展迅速,上海现有1000多家便利店,经营食品、副食品和日用杂货,品种3000~4000种,平均营业面积200~300平方米。

上海的便利店分属于9家便利连锁公司,有着各自统一的门店标识,其中很多门店是24小时营业。

有数据表明,在每个网点每次花费在20元以内的消费者占68.2%,40元以上的仅有8%,基本上没有超过100元的。

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预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六)、其他业态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中心。

二、中国零售业的发展问题(一)、零售业态的层次不齐,差距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

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零售业整体规模小,成本较高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

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

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

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

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

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

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

3、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

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

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四)、零售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

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三、中国零售业发展的优势(一)、商业发展的平台已经搭起对中国的零售业来说,WTO并不陌生,国内商贸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已经与入世所要求的条件相接近;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在国内大城市开设的店铺,早已给他们带来实惠。

中国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于淑华研究员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零售业早已提前入世了。

零售业的开放试点已从沿海地区扩大到了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数量上也远远超过原有的试点范围,跨国商业集团在一些大城市建立了合资或独资连锁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