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七则教案

论语七则教案

十五、《论语》七则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并记诵《论语》七则内容,了解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3、联系实际,体会本文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
本文节选自《论语》,从内容上看主要阐述了守“仁”、“安贫乐道”等儒家基本思想,是理解孔子及儒家学派的重要依据。

从文言翻译角度来看,本文有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因此从字词句入手,掌握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有从文字意思入手到探究文字背后思想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圣贤的心灵,也只有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和虚词,深入理解儒家传统思想精髓。

2、难点: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
本文是高中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作为文言文单元,我们虽然要重视学生对于文言字词文句的理解掌握,但高三的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还应该提高到更深一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如何在当今这个时代理解儒家的思想精髓,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也是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学子提出的一个重要人生话题。

思路点拨
本文节自选《论语》,因为每则出处不同,所阐述内容也各有侧重。

在解读文本之前,可以简单介绍各则主要内容。

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自己可以对本文文字做粗略疏通,但有重要的字词及语法现象需要强调,因此也可以用一课时疏通文字,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第二课时来整体阅读七则内容,归纳整理本课主要阐述的道理。

因为《论语》的解读,已经有各个专家作了比较成熟地研究,也不乏深入浅出的范本,可以发动学生从他人的专著中寻找疑问,在课堂上加以争鸣,这样可以把各则内容扩展开去。

练习举隅
1、摘选《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格言,补充儒家对“君子”形象的阐述。

2、阅读于丹《论语》第五部分关于君子的论述,并做摘记。

3、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