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李白的诗酒文化汇总

解读李白的诗酒文化汇总

解读李白的诗酒文化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解读李白的诗酒文化
说起诗与酒,当推崇唐代大诗人李白。

在他灿烂的诗篇中,无处不飘香着他的诗酒文化。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对诗酒如此的沉迷,当真是到了“成仙”的程度。

李白的诗与酒,最脍炙人口的当属他的《将进酒》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
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种高歌的引吭,如隔世的洪钟,
至今不绝如缕。

李白的诗酒文化,是他人生体验的最好记录。

他一生用酒当墨,用心作笔,写下了许多令人心惊和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字,在诗坛上成为一件又一件亮丽的瑰宝。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但为国立功的理想和不满黑暗现实的秉性,又构成了他特有的“诗酒”人生。

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他年轻时漫
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这个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人生导向,使他在此后的11年内,继续
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成了李白诗酒文化的主旋律。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
更愁”、“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但一杯辣酒、一怀愁绪,始终掩饰不了他对政治赤诚的追求。

如他在《悲歌行》里,和主人边喝边唱“悲来乎,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悲来乎”中提到了“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

”自比飞将李广和屈原的惆怅,使他曾经在“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里,转成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低吟与呐喊。

在这样的情怀里,他的万古之愁如浓云薄雾挥之不去,召之即来。

因为有追求,所以有
困顿。

但大志未酬、时世黑暗的现实,使他终于喊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心境,为他营造了“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境界。

而对酒的迷恋,使这位“天上谪仙人”超然于尘世之外。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道出了一个诗者和饮者对人生的
感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