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是通过企业在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来实现的。
企业价值体现在企业未来的经济收益能力。
企业价值评估就是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对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进行分析和衡量。
与企业价值理论体系相比,实践中价值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不同的评估程序及企业价值是通过企业在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来实现的。
企业价值体现在企业未来的经济收益能力。
企业价值评估就是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对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进行分析和衡量。
与企业价值理论体系相比,实践中价值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不同的评估程序及评估方法对同一企业进行评估,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那么,价值评估方法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目前,在实际的价值评估实务中,主要有三种评估方法: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
(1)收益法是依据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经折现或资本化处理来估测资产价值的方法。
分段折现现金流量模型是最具理论意义的财务估价方法,也是在实务中应用较广的评估方法。
其评估思路是:将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分为两段,从现在至未来若干年为前段,若干年后至无穷远为后段。
前段和后段的划分是以现金流量由增长期转入稳定期为界,对于前段企业的现金流量呈不断地增长的趋势,需对其进行逐年折现计算。
在后段,企业现金流量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态势,企业针对具体情况假定按某一规律变化,并根据现金流量变化规律对企业持续营期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将前后两段企业现金流量折现值加总即可得到企业的评估价值。
应用该方法的主要步骤是:①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预测。
这里的现金流量主要是指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计量的对象,主要指企业当前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数量。
可以表示为:自由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营业成本-所得税-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净增加=息税前利润+折旧-所得税-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净增加或:FCF=St-1(1+gt)?Pt(1-T)-(St-St-1)?(ft+W)式中:FCF:现金流量;t:某一个年度;S:年销售额;g:销售额的年度增长率;P:销售利润率;T:所得税税率;f:销售额每增加1单位所需追加的固定资产投资;W:销售额每增加1单位所需追加的营运资本投资。
对于企业后段现金流量的预测,一般的方法是:在前段现金流量测算的基础上,从中找出企业收益变化的趋势,并借助采用假设的方式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常用的假设是保持和稳定增长假设,假定企业未来若干年以后各年的现金流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变,或者假定未来若干年后企业现金流量将在某个收益水平的基础上,每年保持一个递增比率。
但不论采用何种假设,都必须建立在符合企业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以保证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预测的相对合理性和准确性。
②确定企业折现率和资本化率。
上一步骤确定的现金流量只是一个预测值,实际发生的数量与预测值会有差距,因而,未来现金流动和不确定性就是现金流量所对应的风险。
因而,折现率的确定问题可以转化为对风险进行定价的问题。
有以下常用的两种模型:第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资本的报酬率,即企业权益资本的折现率等于无风险报酬率加上企业的风险程度(β系数)与市场平均风险报酬率的乘积。
其计算公式为:r=Rf+(Rm-Rf)×β式中:r为资本报酬率;Rf为无风险报酬率;Rm为市场平均报酬率;β为企业的风险系数。
在确定了Rf和Rm后,β值的确定就是关键的因素。
β值的确定首先要知道企业所在行业的β值,然后根据本企业与行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不同融资成本的加权平均值,由于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复杂的,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所需资金。
例如,同时采取股权式融资和债权式融资。
因此需要对各种各样的长期成本(股票、债券)等进行加权估算。
可以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来计算折算率。
其公式为:r=∑Ri?Ki式中:r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Ri为第i种个别资本成本;Ki为第i种个别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
③利用折现率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可以确定出企业的价值。
一个企业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具有提供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而其价值就是未来所有现金流量的现值。
(2)市场法,又称相对估价法。
是将目标企业与可比企业对比,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确定某项财务指标为主要变量,用可比企业价值来衡量企业价值。
即:企业价值=可比企业基本财务比率×目标企业相关指标。
在实际使用中经常采用的基本财务比率有市盈率(市价/净利)、市净率(市价/净资产)、市价/销售额等。
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在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时,最关键的问题是选择可比企业和可比指标。
对于可比企业的选择标准,首先要选择同行业的企业,同时还要求是生产同一产品的市场地位类似的企业。
其次,要考虑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财务指标。
可比指标应选择与企业价值直接相关并且可观测的变量。
销售收入、现金净流量、利润、净资产是选择的对象。
因此,相关性的大小对目标企业的最终评估价值是有较大影响的,相关性越强,所得出的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越可靠、合理。
在产权交易和证券市场相对规范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市场法是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方法。
优点是可比企业确定后价值量较易量化确定,但在产权市场尚不发达、企业交易案例难以收集的情况下,存在着可比企业选择上的难度,即便选择了非常相似的企业,由于市场的多样性,其发展的背景、内在质量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这种方法缺少实质的理论基础作支撑,这就是运用市场法确定目标企业最终评估值局限性所在。
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计算技术对其他两种方法起补充作用。
(3)成本法。
又称成本加和法。
采用这种方法,是将被评估企业视为一个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在对各项资产清查核实的基础上,逐一对各项可确指资产进行评估,并确认企业是否存在商誉或经济性损耗,将各单项可确认资产评估值加总后再加上企业的商誉或减去经济性损耗,就可以得到企业价值的评估值。
其计算公式为: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单项可确指资产评估值+商誉(或-经济性损耗)从评估公式来看,采用成本加和法评估企业价值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纳入企业价值评估范围的资产,逐项评估各单项资产并加总评估值。
首先是对企业可确指资产逐项进行评估,因此,确定企业价值评估范围尤为重要。
从产权的角度看,企业价值评估的范围应该是全部资产。
从有效资产的角度看,在对企业整体评估时,需将企业资产范围内的有效资产与对整体获利能力无贡献的无效资产进行正确的界定与区分。
对企业持续经营有贡献的资产应以继续使用为假设前提,评估其有用价值。
②确定企业的商誉或经济性损耗。
由于企业单项资产评估后加总的价值无法反映各单项资产间的有机组合因素产生的整合效应,无法反映未在会计账目上的表现的无形资产,也无法反映企业经济性损耗。
因此,还需要用适当的方法分析确定企业的商誉或经济性损耗。
③企业的负债审核。
用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而评估目标又是确定企业净资产价值时,就需要对企业负债进行审核。
对于企业负债的审核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负债的确认,二是对负债的计量。
从总体上讲,对企业负债的审核,基本上要以审计准则和方法进行,以正确揭示企业的负债情况。
④确定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价值,验证评估结果。
将企业各项单项资产评估值加总,再加上企业的商誉或减去经济性损耗,就得到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价值。
对用成本加和法评估企业价值的结果,还应运用企业价值评估的其他方法(通常是收益法)进行验证。
以验证成本法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2004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指出,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成本法一般不应当作为惟一使用的评估方法。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由于历史原因,成本法成为了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首选方法和主要方法广泛使用。
但成本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也存在着各种利弊。
有利之处主要是将企业的各项资产逐一进行评估然后加和得出企业价值,简便易行。
不利之处主要在于:一是模糊了单项资产与整体资产的区别。
凡是整体性资产都具有综合获利能力,整体资产是由单项资产构成的,但却不是单项资产的简单加总。
企业中的各类单项资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产以及规范的组织结构来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成本加和法显然无法反映组织这些单项资产的人力资产及企业组织的价值。
因此,采用成本法确定企业评估值,仅仅包含了有形资产和可确指无形资产的价值,无法体现作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商誉。
二是不能充分体现企业价值评估的评价功能。
企业价值本来可以通过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收益能力的预测来进行评价。
而成本法只是从资产购建的角度来评估企业的价值,没有考虑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营业绩,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同一时期的同一类企业的原始投资额相同,则无论其效益好坏,评估值都将趋向一致。
这个结果是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的。
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是国际公认的三大价值评估方法,也是我国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中普遍认可、采用的评估方法。
就方法本身而言,并无哪种方法有绝对的优势,就具体的评估项目而言,由于评估目的、评估对象、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不同,要恰当地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估方法。
因为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给市场交易或管理决策提供标准或参考。
评估价值的公允性、客观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期权价值评估法在某给定日期或固定价格购进或权价值来源于本础资产的价值超卖出期权才有收Scholes模型。
期权价值评估法下,利用期权定价模型可以确定并购中隐含的期权价值,然后将其加入到按传统方法计算的静态净现值中,即为目标企业的价值。
期权价值评估法考虑了目标企业所具有的各种机会与经营灵活性的价值,弥补了传统价值评估法的缺陷,能够使并购方根据风险来选择机会、创造经营的灵活性,风险越大,企业拥有的机会与灵活性的价值就越高。
但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使用期权定价模型时并未对该模型的假设条件予以严格的检验。
事实上,很多经济活动的机会收益是否符合几何或对数布朗运动规律,有待继续研究。
在实务中很少单独采用该方法得到最终结果,往往是是在运用其他方法定价的基础上考虑并购期权的价值后,加以调整得出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