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作者:————————————————————————————————日期:
小学作文教学有效策略-作文教学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福建陈怀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实施建议,广大教师就要适应课改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课前指导——学生习作——教师讲评”的作文教学模式。

笔者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一些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现列举一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策略之一:激发情感——开启心灵钥匙
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

究其原因,有的是没有找准写作的突破口,不说真话、实话;有的对老师存有戒心,不信赖老师,不愿向老师倾吐真情实感。

因此,要引导学生写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实践证明,学生特别渴望和珍视老师的关爱。

教师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甚至轻轻地微笑,都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都会触动他们的情感,激起写作的欲望。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他们当作朋友,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运用换位思考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学生平等相处,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

这样,师生之间有了真挚的情感,学生便更愿意接近老师,向老师袒露自己的心声,愿意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

这样写出的作文才充实感人,才能找到写作的源泉。

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思考。

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沟通后,学生会在作文中抒写自己的感受。

教师应利用批语或课下谈心等方
式,拨开他们心灵的迷雾,排除他们的烦恼,指引他们走好每一步路。

同时,要注意为他们的隐私保密,以便保护他们的自尊。

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才能更加信赖老师。

我的一名学生,因父母离异而痛苦不堪,学习成绩也迅速下滑。

在作文中,她以细腻的笔调描述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表露了对生活的绝望。

看着饱蘸感情的每一句话,字字都捶打着我的心。

我似乎看到了她的孤独和无助……我用了长长的批语,给她讲述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走出逆境,如何更好地生活,并在平时注重对她的关爱,帮助她树立生活的信心。

(当然,这些都是在保护她的隐私的前提下巧妙进行的)在我们的交流中,她不但学习成绩迅速赶了上去,而且又找回了失落的自己。

她利用作文,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我的感激,并立志做一名像我这样的老师。

策略之二:拓宽渠道丰富素材
小学生常常出现怕写作文的现象,其最突出的原因就是觉得没东西好写。

为此,我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

1.开展活动积素材。

在课前选择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亲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加强指导,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竞赛等。

同时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如利用双休日和结合少先大队部组织的野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向田间地头,参观农业基地,访问农业大户,调查小溪水质,研究水产养殖,考察文物古迹,体验农田生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真实生动而又丰富的写作素材。

2.留心生活挖素材。

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
“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本学期初,我要求学生课间注意留心新学期学校里、班级里、同学中的新气象、新变化,待第一堂作文课时,我布置学生写感受。

结果学生写出了新学期校园里所发生的一些变化,避免了文章的言之无物,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3.敞开记忆追素材。

一次,我指导学生写《记一次愉快的劳动》的作文,我想到班里有不少同学都参加过校园植树绿化劳动,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劳动体验,回忆阅读教学中的例文、课外材料,敞开记忆来提取素材,写出各类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文。

通过让学生追忆贮存的生活场景后,再指导学生来写文章,这样就较为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一个良好的写作状态,动笔娓娓道来,游刃有余。

4.多读多听借素材。

我们在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和捕捉素材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

我在班级里设置了“小小图书角”,学生的图书写上名字后放入橱柜可供全班传阅,共享资源宝库。

另有“读书写报栏”,及时更换报刊文章,抄写学生习作、张贴生活图片、提供时事新闻,以开阔学生视野。

同时,在班里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评,诗歌故事演讲,时事新闻播报,热点问题研讨等活动,及时了解与反馈学生在积累素材和表达语言方面的情况。

策略之三: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的品格培养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不是为了应试,它是生活和发展的一种需要,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教师不能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一味宣传“立意要高”、“有意义”的衡文标准,更不能只关注作文训练的文字技巧和形式,忘记了作文教学的育人目标,为了追求作文的语言文字的表层训练效果,放纵学
生在记实作文中胡编乱造。

如果小学生的作文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立意”愈高,人格将会愈低。

让学生的作文反映自己的生活是天然合理的,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最吸引人和感动人的,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学生作文自然是健康的。

同时引导小学生在记叙文中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不仅最有意义,也是他们最想写也最好写的内容。

习作表达时,要让学生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文价值观,让学生扑向生活的“百草园”,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从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从而达到习作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人文合一的目的。

策略之四:在作文评价中促进学生发展
1.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

过去,我们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往往只关注学生作文的结果,评语多是空泛机械的,常常用“中心是否突出”、“语言是否流畅、生动”、“选材是否新颖”等概括性、理性化的语言评价学作文的优劣。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评价建议:“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发展的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我们可以评价学生作文内容的真实、具体、通顺,想象力是否丰富,安排作文的时间是否合理,对自己的作文有无合理的修改,书写是否工整,行款是否正确等。

2.加大学生参与评价的力度。

以往作文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接受。

新的小作文理念要求,作文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要打破以往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统一模式,让学生也参与评价,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欣赏、鉴别,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在修改上要坚持自主性,即教师要把修改权还给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教给学生诵读法、请教法、增删法、搁置法等有效的自改方法,培养自改的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南平延平区西芹中心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