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列佛游记》中看小人国家庭责任观与中国家庭责任观的差异摘要:通过对《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的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分析,探讨小人国的父母同孩子的家庭责任观念,正确理解小人国中的家庭责任观,以便读者在阅读这本小说时有所吸收和借鉴。
关键词:小人国家庭关系家庭责任观小人国的家庭责任观
一、小人国的家庭关系现状
在小人国里面,男女的结合是基于伟大的自然法则,是为了人类繁衍生存的需要,男人和女人结合在一起,是出于一种性欲的需要,就同其他的动物一样,而不是情感的共鸣。
正因为如此,他们从不认为孩子该为父亲赋予他生命,或是母亲将他带到人世而承担任何责任。
在他们那个国度里,父母亲并不想要生儿育女,因此,他们便认为,父母是不能胜任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
为此,他们在每个城镇都设有公办养育院,所有的父母,除了村民和工人,在自己的婴儿满了二十个月后,一定得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养育院去抚养和接受教育。
也就是说,在小人国中,孩子将近两岁时便离开了父母。
在男孩养育院,他们受到荣誉、正义、勇敢、谦虚、仁慈、宗教、爱国等等方面原则性的培养教育,除了短暂的吃饭、睡觉时间以及包括身体锻炼在内的两小时娱乐活动之外,他们总有些事情要做。
孩子们绝不准许同仆人交谈,只许一小伙或大群地在一块儿玩耍,还总得有一位教师或者助教在旁,这样他们就不会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幼年时代染上愚顽的恶习。
一年中父母亲只准看望孩子们两次,每次看望的时间只有一小时,见面和分别时可以吻一下自己的子女,但那种时候总有一位教师在旁,他们不允许做父母的窃窃私语或对孩子表示爱抚,也不允许他们带进玩具、糖果之类的礼物。
在女孩养育院,高贵人家出身的女孩子所受的教育大致和男孩子差不多。
也就是说,他们的人生黄金时期都得在符合自己身份的养育院中度过,并且同父母亲近的机会特别少,甚至连父母亲向自己的孩子表达爱意的机会都不给予。
在这样的一种家庭关系中,父母和自己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疏离。
二、中国家庭责任观的内涵
一般来说,所谓责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按照社会要求所承担的任务或者使命。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责任的定义是:“(1)、分内应作的事,例如:尽责。
(2)、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例如:追究责任。
”1家庭责任观就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安全的、伦理的、情感的等等多种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会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任何人的需要及其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现实世界。
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家庭责任观抱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比如在封建社会,拥有三妻四妾对
家庭的男主人来讲并不意味着他的家庭责任观念的缺失。
但在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当代社会,重婚、纳妾则被视为对家庭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不仅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且会受到法律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5.第五版
的制裁。
结合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责任观的看法,家庭责任观的具体内容有:
(一)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观念
在社会关系中,亲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这种十分注重家庭
关系的国度中,亲情关系更为重要。
一个人爱家庭未必爱他人社会,但爱家庭是爱他人、社会的前提。
爱是家庭责任的生命,没有了爱,家庭便失去了灵魂。
孔子提出的“仁爱”是家庭伦理道德永恒的基石。
仁爱即爱人,在家庭范围之内即是爱亲,亲情之爱。
“爱人”始自爱家庭之亲人,推而广之,便可爱他人、爱社会。
在家尊重父母、兄弟姐妹,在外才有可能关爱他人,进而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儿女孝敬父母,一是由于自然的血缘亲情关系,从孕育至来到现实世界,父母给予了我们的生命,子女是父母的骨肉,子女的诞生成长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是子女的生命之根;反过来,子女孝敬父母则天经地义。
孔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
”又曰:“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
可见懂得报答父母生养之恩这是人的自然天性。
二是由于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不仅给儿女生命,而且为了儿女的生存与成长,付出了最艰辛、最忘我、最执着、最精细的贡献,付出了苦与累,付出了汗水与乳汁,付出了一辈子的温暖与慈爱、欢愉与悲忧,甚至付出了血与泪。
父母之爱,尤其是母爱,是最无私的,为了抚养自己的子女,父母不惜倾注全部身心和精力,甚至牺牲自己
的一切。
(二)尊重他人、友爱兄弟姐妹的观念
尊重他人则是对人要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自古以来,兄弟姐妹关系被认为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
兄弟姐妹关系之所以有着亲密的性质,一是因为兄弟姐妹是血缘近亲,彼此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密感;二是因为兄弟姐妹是同辈伙伴,年龄相近,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同,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
孔子常将父兄与“孝”“悌”并提,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他还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其为人也孝弟”。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悌”是对兄长的尊敬。
而荀子的思想更为全
面一些,他认为:为人兄应“慈爱而见友”;为人弟应“敬诎而不苟”。
通过儒家这些言论我们不难看出,“悌”是“孝”的下衍,是对兄长的敬重。
《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敬爱兄长,兄弟和睦,又可称作友。
因此,不仅对自己的兄长要尊敬和友爱,而且对同处在一个大家族的姐妹同样要友爱。
三、小人国家庭责任观
在小人国中,他们的家庭责任观具体表现有:一是父母没有一定要承担生儿育女,责任,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生儿育女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何种好处。
即使子女诞生在这个家庭中,并不意味着父母一定要行使其抚养的权利。
二是父母只负责在他还未从事某项工作之前的开支。
三是子女在有了从事某项工作的能力以后,并不需要承担赡养父母的
责任,也不需要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
四、小人国的家庭责任观和中国的家庭责任观的差异
在小人国中,家庭责任观可谓是十分淡薄,而其具体表现有:一是父母的家庭责任感比较弱。
作为父母,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充当的这个角色。
子女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个包袱,非常希望把这个包袱赶快卸下。
因为他们并不想要生儿育女。
而在中国,一直奉行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
二是子女的家庭责任感特别弱。
因为他们不认为孩子该为父亲赋予他生命,或是母亲将他带到人世而承担任何责任。
而在中国,作为子女,一定要懂得尊敬长辈和孝敬父母,子女是父母亲给予了生命,父母将子女辛辛苦苦抚育成人。
因此,作为子女,一定要懂得感恩和报恩。
古语云:“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
”三是尊重他人,友爱兄弟姐妹的观念淡薄。
因为在他们一岁多的时候就被父母分别送到了不同的地方进行教育。
在他们被分开之前,互相都不怎么认识对方就被分开了。
到他们长大之后,他们才知道自己有个姐姐或妹妹。
当然他们从小都没有生活在一个环境里,就不可能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源亲密感”,更加不能谈所谓的友爱兄弟姐妹。
五、结语
《格列佛游记》既是一本享誉世界的讽刺小说,又是一本受众多人喜欢的儿童文学著作。
但在小人国这一章中,小人国的家庭责任感观念让我们十分震惊,同中国的家庭责任观相比,更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其差异性之大。
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此读本时应当用智慧双眼去挖
掘其中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应当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
六、参考文献:
【1】(英)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孙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01) 【2】陆昊.未成年人家庭责任观念与学校德育.山东师范大学学报【J】.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