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8No.12
Dec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12期(下)
2012年12月1
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以及与更多的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的加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对高级会计人才和国际会计人才将产生很大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在此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适时地发生了变化.教育部于2011年12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第三条指出: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提出
“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会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基于此,美国会计专业在教育目标上,密切注意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会计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创新思维、自学能力、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为核心,毕业后可直接就业,成为各种企业、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金融等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也可以在本科基础上继续深造,以后从事会计科研和教学工作;还可以自己创业.这种“通才+专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本科会计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
高校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优化培养方案.由于培养方案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要优化培养方案又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并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定位.
会计学专业作为一个专业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通才+专才”的会计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即会计人才应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复合、
核算与管理能力复合;理解能力、开拓能力、适应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复合等.
应用型是指个体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人才不但能懂得会计业务的日常核算技术,还要具有职业判断能力,能解决准则中没有但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培养学生日常核算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会计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高校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策略
3.1
从会计人才需求复合型的要求,开设一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课程
按照会计“通才”教育的要求,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传
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的课程,对基础课不够重视,学生视野局限于专业领域,难以有新突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各专业涉及到的基础学科越来越多,而且毕业生的就业面也越来越宽,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缺陷日趋突出,这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应变能力和择业空间
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张笑蕾,朱
国,左相龙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明确了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对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高校;会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2-01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赤峰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YXM1008)”阶段性成果
114--
有明显的限制作用.现代的高等教育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各专业教育之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均相互渗透,互相关联.因此,开设综合性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通过这样一些课程利用专业内容对学生进行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训练.
3.2适应会计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在培养学生通用知识的基础上,为了符合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又要展示学生的个性,这样就应该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程.目前,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各个学校相差很大.各高校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与本校学生的特点,适当地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并使之兼容并蓄,选修课可以设置模块式课程体系,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如素质提升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3根据会计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
实践是本科会计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会计的这一特点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课程体系重要的一环,对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内会计实践教学(单项和综合实训、模拟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和校外会计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来进行.如:会计模拟实验应改变传统的模式,将实验场所设计成各个不同的会计岗位,使各凭证在岗位上不断传递,让学生真正知道真实的会计是如何记账的.对于案例教学,应将具体的凭证拿给学生看,使其熟悉会计分录与实务中个凭证之间的关系.因此应在各门理论课中加入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4适当扩大课程设置涉及的知识面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会计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交往中的共同语言.会计课程设置如果不与国际趋同,怎么能开展国际经贸交往、经济结算,统计数据怎能进行国际对比.因此,在会计课程的设置上,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中的科学内容,其目的是及时掌握最先进的会计知识.增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信息检索课程和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或专题性质等类课程.从而使同学们可以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知识.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始终处于知识的前沿,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此,还可开设诸如“会计研究方法”“中外会计理论比较”等选修课程或讲座,以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和信息的把握、理解、吸收和分析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大胆地去探索和发现新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创新型会计人才.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不断出台,不断修订.在这种情况下,开设反映会计改革动态的课程尤为必要,课程名称可以为“中国会计改革历史”,该课程比较适合采用讲座的形式跨学期授课.此外,还可开设“新兴会计专题”、“财务管理专题”等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
3.5根据课程和社会的需要,整合课程内容
整合会计的教学内容,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做好各门课程的衔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避免重复.例如我们可以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进行整合,财务管理课程应包括财务分析、筹资与资本结构、有价证券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收益分配、企业并购等内容;管理会计课程应包括成本习性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经营决策、项目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等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应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等内容.针对就业需求,开设《特殊行业会计》课程,满足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旅游企业等特殊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
——
——
——
——
——
——
——
—
参考文献:
〔1〕赵咏梅.我国高校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
商业会计,2012(14).
〔2〕肖玉香.基于目标导向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会计之友,2012(7).
〔3〕赵国宇.本科会计专业能力导向培养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1(24).
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