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优势及启示李晓辉/孙坦2012-9-27 11:47:22 来源:《图书馆建设》(哈尔滨)2010年8期【英文标题】Advantages of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in Foreig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作者简介】李晓辉女,1971年生,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图书馆学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现工作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已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1部。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90孙坦男,1970年生,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发表论文80多篇。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100190【内容提要】图书馆总分馆制源于西方国家。
大学图书馆分馆的产生源于大学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增长、提升服务内涵的需求与学科发展的需要。
国外大学图书馆总分馆制具有管理优势、信息资源共享优势、服务共享优势、设施共享优势及经济优势。
这为我国总分馆制建设提供了启示:坚持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强数字分馆建设、确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双层管理模式、确立全系统技术保障与标准规范。
The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is originated in the western country. The generation of university branch libraries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ies, the increas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requirement of improving library services and thediscipline development. The central-branch system of foreign university library has many advantages i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services sharing, facilities sharing and economies. It brings the enlightenment for Chinese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construction, including insisting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branch libraries, establishing the centralized and discrete double layer management model, and building the technology and standard criteria on the whole system.【关键词】大学图书馆/总分馆制/加州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library/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California University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100多年的实践证明,实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可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益,通过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系统内各图书馆之间资源、设施和服务等多方面共享,使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行更加高效。
总分馆制在国外有着较长的历史,近几年来也备受国内图书馆界的关注。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图书馆副馆长周欣平指出,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变更尤其是分馆的综合发展是当前图书馆应对挑战的途径之一[1]。
本文试图从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演化过程寻找数字网络环境下总分馆制在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方面存在的优势,以期对我国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有所启示。
1、大学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产生图书馆总分馆制源于西方国家。
美国是总分馆制实行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体制也比较完备。
总分馆制首先应用于公共图书馆,然后逐步应用于大学图书馆。
它伴随着现代意义上图书馆的产生而产生,它的演化过程验证了“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2]这一理论。
由最初的单体图书馆进化为图书馆群落,是图书馆为了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在组织结构上发生的改变,图书馆功能也相应变得强大。
外在条件——信息资源的无限性与内在条件——读者对信息获取便捷性的永恒追求,成为图书馆演化的两种驱动力量,成为图书馆“生长”的永恒动力。
大学图书馆分馆的产生首先源于大学的发展,分校区的建立造成地理位置上的分离,使读者利用图书馆时存在空间障碍。
为满足读者便捷获取信息的需求,各大学图书馆纷纷建立了分校区图书馆。
例如,加州大学现共有10个校区,各校区都有自己的图书馆。
其次,信息资源的增长使单个图书馆无法完成对所有各类型资源的收藏。
例如,加州大学图书馆在1868年建成时,其馆藏量仅是1 036卷,这些馆藏很容易收藏在同一个建筑主体的一个房间内[3]。
但接下来的60年里,图书馆馆藏迅速增长。
要把所有馆藏放在一起,图书馆将面临巨大的空间压力。
从1924年起,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开始建立学科专业图书馆,现仅伯克利校区就有24个主题图书馆、11个附属图书馆。
加州大学各校区合计共有80多个分馆[4]。
同样,哈佛大学图书馆共有90多个分馆,这些分馆连同总馆现已发展成为一个系统,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5]。
再次,建立分馆是图书馆提升服务内涵的需求与学科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为满足各专业学科建设和科研的需求成立了相应的学科主题图书馆,在此基础上还有更加专深的附属图书馆,如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建有11个附属图书馆,它们连接到特定部门(如专业学院、研究机构或组织),独立于图书馆系统并且彼此独立,这些图书馆往往有独特的、难以找到的与科研单位、学术部门相关的收藏,其首要任务是满足各组织的教学和研究需求。
这些分散在各校区的图书馆及其下属专业图书馆和附属图书馆共同承担整个大学的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目前美国大学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管理及服务模式。
2、大学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优势2.1管理优势2.1.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全系统总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各大学图书馆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跨校区的协作使图书馆的管理更高效,充分体现了重大问题集中管理与决策、局部问题权力下放的灵活的管理方式。
图书馆总分馆的管理在两个层次上进行:“总馆”层次和“分馆”层次。
“总馆”管理是指对全系统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管理,有的图书馆有实体总馆,由总馆馆长及各种专业委员会共同进行管理,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y);也有的图书馆没有实体总馆,没有总馆馆长,这时则由各分馆馆长和全系统范围内委员会组成的联盟来共同管理,并由负责图书馆事务的副校长负责决策,如哈佛大学图书馆(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和加州大学图书馆(California University Library)。
“分馆”管理是指对各校区分馆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管理。
无论有无实体总馆,分馆业务均由各校区分馆馆长与分馆内务委员会共同进行管理。
2.1.2全系统范围内集中管理无论哪种形式的集中管理,都会尽量保持全局的统筹,保证馆藏、设施、人员、技术的共享。
负责图书馆事务的校长通过与总馆馆长和各专业委员会(各校区图书馆馆长及各种委员会)协商全系统范围内图书馆的经费管理、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的事宜,由全系统范围内各委员会向校长提供参考建议。
例如,加州大学由副校长负责全系统图书馆事务,全系统内的图书馆事务均由各校区图书馆馆长组成的馆长组与全系统委员会协商,并向主管的副校长提出建议和意见,最终由校长决策,由全系统特别任务小组来执行相关决定(见图1)。
而且这些全系统范围内的委员会有不同的分工,分别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制订策略、计划和业务流程,向馆长或校长提供咨询意见,并组成相关小组监督任务执行情况。
图1加州大学图书馆全系统范围内管理决策组织结构图2.1.3分馆管理行政权力向各分馆下放,各校区图书馆馆长拥有各分馆的领导权和战略规划权,直接指导各分馆业务运作,并与馆内的各委员会共同进行管理。
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图书馆馆长通过与其管理团队和各小组协商,负责图书馆的政策制定和规划发展。
图书馆的管理团队是由图书馆内阁(Cabinet)和管理组(Administrative Team)、图书馆圆桌会议(Library Round Table)组成,由重点学科委员会、特定功能委员会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组成永久委员会[6]。
在附属图书馆内,行政权力继续下放,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附属图书馆的管理由附属图书馆馆长担任。
2.2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的永恒追求。
与学术出版数量的持续增长相比,图书馆的经费永远是不够的。
信息资源的无限性使图书馆的收藏面临巨大压力,资源共享是图书馆选择的主要解决方式。
在总分馆制模式下,图书馆可以通过共享印刷馆藏、数字馆藏、特许馆藏等多种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2.2.1共享印刷馆藏1894年罗威尔启动了加州第一个馆际互借服务,当时美国有40多个图书馆接受了该计划[7]。
在总分馆制下,图书馆首先通过共同购买减少复本量,以节约经济成本;通过馆际互借方便读者。
加州大学图书馆近20年来由全系统范围内特定主题领域目录学家组来协调各校区的馆藏行为,组织共同购买活动,以减少校区间不必要的复本。
如此一来,使加州大学图书馆资源共享非常成功,10年期间增加了1倍馆际互借请求,而且最大的馆际互借请求增长发生在引进“请求服务”(图书馆管理系统Melvyl的一项功能)之后,该功能允许用户绕过图书馆的校园馆际互借办公室,直接使用Melvyl目录向另一个校区请求借阅[8]。
2.2.2共享数字馆藏数字资源共享是数字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这里所说的通过网络实现共享的数字资源可以是印刷本和其他类型馆藏转化成的数字形式,也可以是图书馆联合购买的数字资源。
加州大学的加州数字图书馆(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简称CDL)可以同时为10个校区师生提供服务,领导着加州大学数字资源建设。
加州大学图书馆的师生通过CDL可以共享10000种期刊、250个数据库、240000幅图片,获得7000多次检索帮助(findingaid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