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考试大纲语文科解读

2019高考考试大纲语文科解读

2019高考考试大纲语文科解读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的“Ⅱ—考核目标与要求”和“Ⅲ—考试范围与要求”两部分,相较于2018年考试大纲均有变化。

一、“Ⅱ—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的变化“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透露信息:①新增“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表明2019年高考将更加注重对思想道德的考查。

②将“文化素质”具体为“科学文化素质”,注重文化的科学性,隐含对理性逻辑思维的重视。

二、“Ⅲ—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的变化将“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到“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

透露信息:4—6题改为实用类文本阅读。

7—9题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

此次调整,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两题相连,较以前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连更符合人的思维认知规律,命题更为科学。

2019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变化及透露信息题型顺序变化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但考试说明题型示例部分的题型依然按照2016年以前(含2016年)的试卷结构排序,2017、2018年题型示例共分六部分:一、现代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五、语言文字应用六、写作2019年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以2017年、2018年高考试卷结构为准,调整为四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三、语言文字应用四、写作与2017、2018年高考试题相比,仅将“现代文阅读”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顺序做了调整。

此调整与2019考试大纲中“考试范围与要求”的顺序调整保持一致,再次证明2019年高考试题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会放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

题型示例具体内容变化(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变化:增加2018年全国卷Ⅰ高考题。

透露信息:论述类文本阅读将加强对论证思维的考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变化:删除两道题:1.2011年新课标《下笔不觉师造化》2.2014—2018年一直存在于考试说明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国民阅读调查》新增两道题:1.2018年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

2.2017年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语言文字应用变化:由11题增加为14题。

新增的三道题为:12题,2018年全国卷Ⅲ17—19题13题,2018年全国卷Ⅰ17—19题14题,2018年全国卷Ⅲ20题透露信息:1.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成语、病句、补写组合在一个语段内综合考查。

3.语言得体修改题将会继续考查其中,12—14题为2018年新增题型,题型示例中将其单独列出,预示2019年考查几率增大。

(四)写作变化:新增两道题1.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2.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透露信息:1.写作关注社会,关注时代2.重视对理性思维的考查(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未做任何调整,表明2019年高考中这两部分会与2018年高考题型保持基本一致。

命题趋势语文考试的命题趋势之一,适量增加语文试卷的阅读量。

根据高考大纲要求的“以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高考语文越来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因此,同学们在日常训练中,要注意培养自己高效阅读的能力。

语文考试的命题趋势之二,有可能考查多种类型的作文。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是本科目考试的重头戏。

从2018年高考全国卷对作文题目的设置,可以看出作文命题的趋势越来越灵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区分度越来越高,其目的在于防止套路形式的呆板作文。

语文考试的命题趋势之三,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将会继续保持创新思路。

如果同学们注意对比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那么可以明显感觉到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命题形式更加新颖,出题思路灵活多变,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平时的积累知识。

语文考试的命题趋势之四,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形式,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根据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不同形式的阅读文本均有可能出现在试卷上。

其中,语文的应用类文本的阅读,要求进一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整合与筛选文本信息的综合能力。

语文考试的命题趋势之五,高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有可能发生变数。

由于语文对学生人文素质考查的深度有所增加,高考语文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也可能有所创新。

比如以往的三道主观题和一道客观题的考试形式,可能会略有调整。

语文考试的命题趋势之六,高考语文的文字运用题目,一直是重要的创新实验题。

根据高考新课标的命题趋势来看,高考语文每年都表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其中,“稳”是主流方向,而“变”是创新发展的需要。

在创新命题方向,文字运用题可能会成为语文最后两道主观题中的一道题目,应当引起考生的重视。

总之,2019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与2018年相比变化不大,仅是个别文字表述略有调整,题型示例增删变化较大,不过仍以历年高考真题为主,而以往较为关注的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并未做任何调整。

后期复习应紧扣考纲,联系考试说明,以高考真题为主加强训练。

结合2018试题分析看备考一、2018试题分析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内容遵循《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核心素养内容进行命题。

在总结以往命题经验的基础上,更加体现时代性、更加重视思想性,更加重视学生素养与能力考查。

试题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稳”,是指高考内容稳定,各题型分值稳定,没有较大变化。

考查内容按照考试大纲对高考语文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一点没有变化。

从题型看,包括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五部分组成,各题型和分值除了个别题型有微调外,基本保持稳定。

“变”,是指试题在稳定中又呈现出几个新的变化:首先,从分值上看,有细微调整。

诗歌鉴赏试题有变化,试题从去年的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变为四选一的题目,分值从5分降为3分,主观题分值增加了1分,诗歌鉴赏总分变为10分,比去年减少了2分。

小说阅读由14分变为15分,增加1分;默写由5分变为6分,增加1分。

其次,从阅读量来看,有所提升。

全国卷Ⅰ为8800字,全国卷Ⅱ8250字,全国卷Ⅲ7900字,平均约为8300字,比去年提高了几百字。

再次,从题型上看,部分题型发生较大变化。

语言文字应用题一改去年成语、病句和得体分开设题的命题特点,将成语、病句修改和句子衔接试题巧妙设置在一个语段当中,既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一改以往连续几年设置的句子填充题,改为启事、书信等文段的修改,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考生关注语言的具体应用。

同时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的流程图,从看图写话转向对语言综合使用能力的考查。

文学类文本试题,全国卷三套试题的选文由去年的“二篇散文+一篇小说”形式变为三篇小说。

三篇小说新变较为明显,既有现代小说,又有当代小说,既有常规小说,也有回忆性小说、科幻小说等有创新写法的小说。

作文试题的变化也较为明显。

其一,新材料作文又重新杀回高考,以“幸存者偏差”为内容的全国Ⅱ卷试题,立意较为宽泛,可写性较强,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前几年对审题立意限制较多的材料作文命题的一种改进性尝试。

其二,全国卷Ⅰ“给2035年的的18岁的学生写一封信”和卷Ⅲ“三个标语”为内容的试题,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这种与时俱进的作文命题方式,也是一个显著变化。

题型和分值的变化属于显性、表象的变化,隐藏在这显性和表象之下的,是2018高考隐性和实质的变化:更加重视考查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素养既包括知识,更包括能力,还包括思维。

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实际应用。

以往的语言运用题单纯就考点设置题目,试题灵活性与应用性不强,考查的知识性内容过多,对能力考查不够充分。

今年语用题的一系列变化加强了对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和语感的考查。

有些平时做题很顺手的同学,遇到今年的试题,感到不适应和措手不及。

二是加大对思维的考查力度。

在去年考查逻辑推断的基础上,今年的试题直接在赋分最多的作文题对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考查。

作文试题虽立意多元,但也有深浅高低之分,能写出有深度的作文必须具备较好的思维品质。

诗歌鉴赏探究题设置开放性答案,鼓励考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多元思考,激发发散思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设置问答题,考查思维的条理性和清晰性。

语言运用的框图题通过描述图形,考查思维建模能力,也是对思维的一种考查形式。

三是加强对阅读能力考查。

全国卷通过论述类文本的第二题考查对文章整体构思和结构的深入理解。

小说阅读通过探究题考查阅读鉴赏评价能力。

实用类阅读通过图文方式,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重点是信息的提炼、概括、整合、分析能力和跳读、浏览等能力。

试题对阅读能力的考查更趋全面。

四是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考查力度。

近几年的试题,一直在做这样的探索。

今年的力度也很大。

一是提高默写分值,考查内容都是课本名篇中的名句,有深广的文化内涵。

二是联系课本内容,考查文化常识。

如全国卷中的“豪右”“京师”等词语,均来自必修教材。

三是重视汉语文化,加强对书面语准确表述、谦词敬辞规范用法、文段语体风格一致的考查,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解语言文字文化内涵的能力。

二、备考策略1、试卷阅读量会进一步提升,难度稳定中有增加趋势。

从2016年到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量,以全国卷为例,已经从7000多增加到8000以上。

预计到2019年,阅读量仍会进一步提升,达到或接近9000字。

根据高考对核心素养考查的要求与命题趋势,预计试卷会在以下几个板块增加阅读量:一是增加论述类阅读的文字量。

论述类阅读的文本内容由于以往对字数的限制,常常要压缩删减,不能呈现原貌。

随着高考论述类阅读试题的改革,今后的论述类阅读势必要呈现完整的文本,通过加长文本,增加试题难度。

这种改革其实已在悄然进行,今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已经达到934字。

预计明年的字数将超过1000字。

二是增加文学类阅读的文字量。

文学类文本由于字数所限,以小说为例,所选文本要么常常删减很多内容,要么直接选择微型小说。

字数增加之后,很有可能会变为长篇的节选内容。

三是增加语言运用试题的文字量。

通过呈现更生动鲜活的语言素材,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灵活应用能力。

2、试卷题型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强,考查能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