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必考选择题收集

刑法必考选择题收集

1、共同犯罪是指( )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A 2 人B 3 人C 5 人D 多人2、对于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 )。

A 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B 应当负刑事责任C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D 视情节轻重负刑事责任3、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A 故意放任B 故意希望C 希望或者放任D 意想不到4 、 2 人以上共同( )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A 一般B 过失C 故意D 组织5、甲乙共谋入室盗窃,约定甲进入室内寻找财物,乙在外放风。

但在甲刚好翻墙入室,尚未着手盗窃财物之时,乙即因心生恐惧而逃跑,后甲窃得财物价值 1 万元,乙的行为构成( )。

A 犯罪既遂B 犯罪未遂C 犯罪中止D 不构成犯罪6、在犯罪过程中,自动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但并未有效防止,犯罪结果最终仍然发生,是( )。

A 犯罪预备B 犯罪中止C 犯罪未遂D 犯罪既遂7、甲投毒杀其父,其父中毒尚未死亡,甲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其父经抢救无效死亡。

甲的行为属于( )。

A 故意杀人未遂B 故意杀人既遂C 犯罪中止D 过失杀人既遂8、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 )。

A 免除处罚B 减轻处罚C 从轻处罚D 从重处罚9、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 )。

A 犯罪中止B 犯罪终止C 犯罪未遂D 不构成犯罪10、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 )处罚,对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A 减轻B 从轻或者减轻C 减轻或者免除D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 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C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D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自首12、以下关于自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B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D 只要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就是自首13、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罪行的,以自首论。

A 已掌握的本人其他B 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C 还未掌握的他人D 已掌握的他人14、犯罪的时候不满( )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A 14B 16C 18D 2015、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

A 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的某一部分B 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C 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物D 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16、犯罪构成要件不包括( )。

A 犯罪对象B 犯罪的主体C 犯罪客体D 犯罪的客观方面17、下列原则中, ( )不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

A 罪刑法定原则B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C 罪刑相适应原则D 数罪并罚原则18、不作为犯罪( )。

A 可以是过失B 不可能是过失C 只能是故意D 不可能是故意19、 24 岁的张某非常喜欢邻居家的 4 岁男孩。

一日,张某带小孩到一座桥上玩,张某提着小孩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孩边喊“害怕”边挣扎,张某手一滑,小孩掉入河中,张某急忙抢救,小孩已溺水而死。

从刑法理论上看,张某对小孩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A 间接故意B 疏忽大意的过失C 过于自信的过失D 意外事件20、犯罪客观方面, ( )。

A 仅指危害行为B 仅指危害结果C 仅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D 指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21、只能以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 )。

A 渎职罪B 遗弃罪C 放火罪D 滥用职权罪22、朱某挪用公款 40 万元,交给其弟弟做假酒生意,一个月后出于恐惧又将赃款悄悄退回单位。

朱某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预备B 犯罪中止C 犯罪未遂D 犯罪既遂23、甲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知道加入某种添加剂的行为是否违法,于是以书面形式向法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

于是,甲实施该行为,但该行为实际上违反《刑法》。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由于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所以,甲仍然构成故意犯罪B 甲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C 甲虽然不成立故意犯罪,但成立过失犯罪D 甲既可能成立故意犯罪,也可能成立过失犯罪24、我国《刑法》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 )相适应。

A 所犯罪行B 承担的刑事责任C 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D 危害后果25、我国《刑法》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 )。

A 可以适用类推B 不得定罪处罚C 不得定罪处刑D 可以定罪处罚26、我国《刑法》确立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有罪推定原则B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有罪推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C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D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无罪推定原则27、胡某到某银行准备实施抢劫,到达银行后,发现周围停有多辆警车,并有警察在活动,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

胡某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预备B 犯罪中止C 犯罪未遂D 没有犯罪行为28、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 应当B 可以C 必须D 不能29、下列犯罪构成要件中,属于犯罪构成必备要件的是( )。

A 危害结果B 行为方法C 行为对象D 责任年龄30、甲离婚后嫌才 3 个月的女儿乙累赘,某日将乙一人留在家中,自己锁门外出。

甲5 天后回家,发现乙已经死在摇篮里。

甲的行为构成( )。

A 遗弃罪B 故意杀人罪C 过失杀人罪D 不构成犯罪31、果农许某为了防止其果园被偷,就在其果园周围拉了一道电网,也没有采取其他任何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结果导致一学生在附近玩耍时触电身亡。

甲的心理态度是( )。

A 过于自信的过失B 疏忽大意的过失C 直接故意D 间接故意32、某甲和某乙赌博,输给某乙 3 万元,某甲认为某乙作弊,不愿将钱给某乙。

某乙未拿到这笔钱,将某甲打伤,将钱抢走。

则某乙的行为属于( )。

A 正当防卫B 紧急避险C 防卫过当D 故意犯罪33、下列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说法正确的是( )。

A 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B 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C 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D 因不满 14 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公安机关收容教养34、张某于某日傍晚,在马路上遇到两个青年正在挑逗侮辱其女友,即向前斥责。

其中一个蛮不讲理,动手殴打张某。

张某被迫还手,双方扭打在一起。

此时,便衣民警黄某走过,见有人打架,他未问明情况,也没有表明其公安人员的身份,便从背后抓住张某的肩部,张某误认为黄某是对方的帮凶,便拔出匕首,将民警刺成轻伤。

下列关于张某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张某主观上不存在过失,属于意外事件,不认为是犯罪B 张某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对方并非不法侵害者时,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给对方造成危害结果C 张某属于假想防卫,他无法预见到未表明身份穿便衣的人是民警D 张某主观上存在过失,其应当预见到而未预见到给对方造成危害结果,应当负刑事责任35、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 ( )。

A 应当从轻处罚B 应当减轻处罚C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6、因不满 ( ) 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A 14 周岁B 16 周岁C 18 周岁D 20 周岁37、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应对( )负刑事责任。

A 绑架罪B 制造毒品罪C 抢劫罪D 破坏交通工具罪38、甲现年 15 岁,某晚潜入居民小区盗得 100 元财物后随即骑摩托车正欲离开,此时被小区保安乙发现,上前拦住甲的去路,甲为了逃跑,即强行冲撞乙,将其撞倒后逃走。

经鉴定,乙构成重伤。

甲的行为构成( )。

A 由于甲没有达到法定年龄,因此无罪B 故意伤害罪C 抢劫罪D 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并罚39、甲借乙 5 万元钱迟迟未还,一日,乙带数人到甲家,殴打甲致轻微伤,并威胁甲再不还钱就要甲性命。

甲答应一周内奉还。

一周后,甲如数还钱,并送了价值几百元的烟酒“以表歉意”。

乙的行为构成( )。

A 抢劫罪B 抢夺罪C 敲诈勒索罪D 不构成犯罪40 下列情形中,应当从重处罚的有( )。

A 共同犯罪中的主犯B 累犯C 教唆未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的教唆犯 D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罪犯8、单位犯罪的“单位”指( )。

A 公司B 企业、事业单位C 机关D 团体15、在共同犯罪中起( )作用的,是从犯。

A 辅助B 次要C 一般D 积极参与26、未成年罪犯根据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处拘役、 3 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现好,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免予刑事处罚( )。

A 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B 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C 共同犯罪中从犯、胁从犯D 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27、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是三人以上共同犯罪B 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C 可以是过失犯罪D 按照他们所起的作用分别处罚35、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般存在主犯、从犯B 是二人以上犯罪,但必须有一人是故意犯罪C 共同过失行为构成犯罪的,不属于共同犯罪D 按照他们所起的作用分别处罚39、下列帮助、教唆行为中,能独立构成犯罪,不按共犯处理的有哪些?( )A 协助他人实施组织卖淫犯罪B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帮助被执行人拒绝执行法院判决、裁定C 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D 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45、以下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 共同犯罪的参加人必须都构成犯罪C 共同犯罪必须经过事先预谋D 共同预谋而未共同实施,不构成共同犯罪46、以下行为不能构成共同犯罪的有( )。

A 二人以上同时或者先后在同一场所实施某种故意犯罪,但彼此在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上并无联系B 一方故意犯罪,另一方无犯意而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C 过失地引起或过失地帮助他人故意犯罪D 故意教唆或者故意帮助他人过失犯罪47、关于共同犯罪的处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