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记忆:90﹪的沈阳人都不知道这些老建筑的传奇故事于是我们开始怀念那斑驳的墙泛黄的窗也许你是一个生活在这里的老沈阳或许只是一名匆匆过客你是否还记得这些老建筑呢?老建筑的坎坷命运你可曾了解?命运1被保护1沈阳“奉天省咨议局”旧址该建筑始建于1906年。
1912年至1918年为“奉天省议会”所在地,1928年为“奉天省党部”,后又改为“奉天省高等审判厅、检查厅”,解放后为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法处。
2“原辽宁同泽女子中学教学楼”旧址始建于1928年,是一所历史名校,由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创办,并亲任董事长。
该校舍由一位德国工程师设计并监造。
所用教学设备都是由外国进口的。
3陈云故居位于和平区桂林街89—3号,南临北四马路,西临桂林街,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占地面积195平方米,建筑面积385平方米,为日式二层水泥瓦顶砖木结构。
57年前,陈云主持接收沈阳时,就居住在这里。
4于济川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196号。
现房空置。
被沈阳市文物局定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于济川公馆位于沈河区中山路196号,紧临沈阳迎宾馆东侧,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其主楼又称虎楼,是一座欧式风格建筑。
5张作相公馆1919年,张作霖重建东三省讲武堂,张作相任堂长,5年后,出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
他在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时期,做了一些有益于民众的事。
如在吉林严禁种植鸦片,严禁吸毒贩毒;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独自兴建了吉海铁路,并创办了吉林大学。
沈阳皇姑屯炸车事件发生后,张作霖被炸死,张作相一心辅佐少帅。
6原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公所旧址现为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用房。
由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1906年6月,日本成立了掠夺我国东北资源的大本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家从事铁道建设的股份公司,其实还兼有调查我国物产和自然资源,垄断矿山开采、钢铁冶炼、海运等特殊任务,是一个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三重任务的特殊机构。
7沈阳“基督教会东关教堂”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顺城街三自巷8号,被沈阳市文物局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命运2被改造1“老北站”已不再是车站带火北市场PK沈阳老北站,时称辽宁总站现沈阳铁路办事处,原辽宁总站2东北大学理工学院旧址楼PK成立于1923年的东北第一学府东北大学现辽宁省政府办公厅3沈阳市儿童图书馆,原满铁奉天公所PK沈阳市儿童图书馆,如今是孩子们的天堂。
当时这座建筑的名字叫“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公所”,是老沈阳城里惟一的一座满铁拥有的建筑。
命运3被拆迁1钟鼓楼钟楼和鼓楼当年位于沈阳古城中最繁华的四平街(今中街)上。
东边的钟楼位于现在的朝阳街与中街交汇处,西边的鼓楼在正阳街与中街的交汇处,正所谓“晨钟暮鼓”。
1931年,钟鼓楼被拆除,拆除施工从6月17日开工,到7月25日结束,仅用了不到20天的时间。
2夏宫昔日,夏宫曾是亚洲最大跨度拱体建筑,也是亚洲最大的全封闭室内空调嬉水乐园。
2009年2月20日,夏宫成功爆破,用时仅2秒。
3 大馆老沈阳人口中的“大馆”,指的是辽宁省体育馆。
“大馆”位于青年大街122号,当年是由东北设计院设计,能容纳万余观众。
辉煌时代,这里曾举办了国际、国内大型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2000余场。
2007年4月12日,32岁的辽宁省体育馆被爆破拆除。
4 辽宁省气象台大楼辽宁省气象台大楼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最大的亮点“大温度计”则建成于2006年,位于大楼西南面外墙上。
跟别的东西的“放大版”不同,它可是真真切切的温度计,每天会显示实时的气温。
经过这里的人们总会抬头看一眼,那时夜晚的“大温度计”的成了文化路立交桥一道独特的景观。
5老浑河桥老浑河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2年,那时新中国还未成立,因此它也是沈阳浑河上的第一座桥。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它见证了浑南的发展,见证了沈阳的进步,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沈阳人的成长。
2003年12月19日凌晨,老浑河桥爆破拆除。
6二十一世纪广场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1999年最后的那个夜晚,数以万计的沈阳人聚集在二十一世纪广场,伴随着世纪之钟的响声一起迈入了新千年。
而随着二十一世纪广场的消失,这个场景从此也成为了绝唱。
23年间老建筑消失近400座↓↓↓满铁奉天图书馆不可移动文物标识2009年,满铁奉天图书馆拆除后的废墟。
遭此厄运的老建筑还有很多,很多……奉天纺纱厂、奉天陆军被服厂、法国驻奉天领事馆、亚洲电影院……现在这些老建筑只能在图片中看到了走在沈阳的大街小巷,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当年显赫一时的名人公馆,这里的每一个名字都在当年的东北响当当,每个或完好或破败的公馆也都述说那一段沧桑巨变,承沿着意味深长的城市文脉。
而更多的老建筑,却早已化为残垣破瓦消散在滚烫的历史进程里……为何老建筑保护之路如此难走?1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成本低,让违法者有恃无恐。
根据相关规定,拆除一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老建筑,开发商被罚款50万元左右。
而很多老建筑都在沈阳市繁华路段,有些位置商铺能达到1.3万元一平方米,拆除后的收益要高出罚款额上百倍,这让很多开发商宁肯违法,也要强拆。
2老建筑保护意识薄弱,文物保护工作步履维艰。
11月21日,文保协会组织了“辽东文化行”主题活动,去辽阳市古城墙参观,来到一个村里,发现很多村民用来盖房、砌猪圈、马棚的砖就是城墙砖。
听说是文物后,一些村民偷偷将城墙砖藏起来,一见到有考古的人进村,就拿出来以1000元一块的价格出售。
文保团队多次劝说村民要交给文物局,村民却说,自己家的东西,凭什么交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讨如何保护沈阳老建筑之前先看看其他城市是怎么做的上海具体做法对历史建筑统一挂标示牌展示。
对一批历史风貌区进行功能置换,环境改造,立面出新,交通整治等改造措施。
分四批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总数将达632处(2138幢),约480万平方米。
天津具体做法2005年天津市颁布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依法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腾迁、整理、经营。
经全市普查有854幢(133万平方米)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被初步列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范围。
并统一制作的历史风貌建筑标示牌。
2006年天津还将陆续确认新的历史风貌建筑,全面完成854幢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图则的编制;还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旅游规划,编制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利用图则;继续开展历史风貌建筑的腾迁整理工作,从而促进历史风貌建筑的有序保护利用,展示天津特色资源。
国外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历史建筑的?日本自下而上,重视引导市民参与二战后,日本经历了高速成长阶段,巨大的开发狂潮席卷日本各地,很多历史街区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
然而,迄今为止,日本古城中很多历史文化街区和人文景观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这要得益于日本民众的保护意识,对于无视历史和环境的国土改造,各地市民都进行了抗议。
我们从日本得到的经验是:重视引导市民参与,形成国家和各级地方相结合的多重保护机制,同时不断的创新保护理念和方法。
法国依法保护,适度整修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立法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如今,法国已形成以《遗产法典》为核心,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体,与《城市规划法》、《环境法》等相互配合有机协调的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
现在全法国有国家级的保护区100处,地方各级保护区几百处。
正是因为法国人有这种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刻理解,法国才得以保存了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并吸引每年8000多万的外国游客。
新加坡鼓励私人部门介入遗产保护80年代,政府便开始对这些历史街区和民族活动进行保护。
首先,保留并恢复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其次,老旧建筑的基础设施落后,所以政府改善总体的物质环境,并且适当引入新特色以进一步提升历史街区的独特性。
第三,以新活动来巩固该地区特色,保留并提升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第四,让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参与到保护计划的开展中来。
例如,唐人街的操作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保护偏重的是对老建筑的修复。
城市再发展当局为鼓励私人部门介入遗产保护,制定了一个物质性的框架。
在开发活动方面,其政策允许市场运作,行业经营和其他活动,基本上由市场力量和自由竞争来选择。
意大利古建筑保护意识已成为意大利人的基因意大利人总是把保护古迹意识当作他们的“DNA”之一,在他们看来,历史遗迹如同基因不可或缺,不论民众还是官员,都将古建筑视为珍藏品,对古建筑和古城用心守护、悉心照料。
意大利对老建筑和老街区的保护与改造方式灵活多样:首先,采取“整体性保护”的原则。
即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其次,最好的保护是利用。
意大利不少古建筑仍作为办公场所或住宅使用。
以首都罗马为例,总统府奎里纳莱宫和总理府基吉宫都始建于16世纪。
走在市中心街头,时不时就能看到住宅楼前保留着当年的拉丁文招牌;第三,社会资本赞助修复。
意大利采取企业或个人赞助或捐助的方式来资助一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修复工程,而“回报”企业的是广告效应和形象提升。
如何延续老建筑的生命?1拓宽保护与利用的思路,采用多元化保护措施变“死保”为“活保”根据老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保存状况,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
全面保护——对保护历史价值较高、遗存状况较好的老建筑,参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实施全面保护;部分保护——对建筑立面艺术价值较高的老建筑,保护其具有特色的建筑外壳,建筑内部结构可根据新的功能要求,在不危害建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整修、装饰。
局部保护——保留关键的构件,保护能反映老建筑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构件,在不影响历史资源点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可对建筑立面进行调整,在不危害建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整修、装饰;风貌更新——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般,但能延续历史文脉、对所处地段景观、环境氛围贡献较大的老建筑,可按照原有风格重新建设。
2政府要与时俱进,学会适度放权现在社会慢慢开放,我们对文物保护理念也不断更新发展,政府在文物管理理念方面也应与时俱进。
政府应该学会适当放权,将文物保护交给市场,交给民众。
3建立标识系统,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建立标识系统,标明位置尝试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介绍说明各老建筑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艺术价值:1)在重要的老建筑前开辟展示空间,设立说明牌,讲述老建筑的历史沿革、文化艺术价值和相关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况;2)在城市主要干道和传统街巷沿线选择展示点,设置地区历史标识牌和指引牌,叙述本地段的历史沿革,指示周边老建筑方位。
3)将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和老建筑集中地区开辟为老建筑重点展示区,在展示区内设置讲述沈阳历史变迁的说明牌、老建筑分布图等,充分展现和叙述沈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魅力。
历经6个月,走访百余处沈城老建筑,拍摄系列纪录片《寻城》,为沈阳那些即将消失的老建筑留下影像资料,讲诉这些老建筑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