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
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XX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
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
从1998年到XX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
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
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的群众有病未就诊,%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
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
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
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如(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
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
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
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历史弊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
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
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
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
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
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
以安徽省为例,XX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元,与上年同期元相比,上升了%;其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元。
1990年人均全年压疗支出元,1998年历史最高为元,1999年为元,10年间增长了倍,而10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倍。
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
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
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初步成效1 保险公司参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得民心工程”,树立了党和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光辉形象。
长期以来,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一直是政府有心而无力解决的问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成为当地政府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严重制约因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政府的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险公司参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但成为了“得民心工程”,而且成为当地政府施政期间的突出政绩。
2 广大农民从新型合作医疗中得到了实惠。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当地农民小病不出区,大病转院治疗。
过去看不起病、不敢看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切实得到了实惠,参保农民看病时不用付现金,持卡就能去定点医院看病。
出院时只需交纳按补偿比例应当自付部分,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与定点医院直接结算,减少了农民看病时的直接付费金额,解决了农民为看病筹措现金的问题,既方便了患者,又节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医疗机构的经营收入得到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农民有了医疗保障,来县、乡医疗机构看病的人多了起来,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医院的经营收入明显提高,添置了新的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人员的待遇,防止了高水平医疗人员的流失,从总体上推动了当地农民医疗条件的改善。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存在的问题1 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知半解。
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细则,特别是参加后,需要遵守哪些规定,什么情况下才能够享受补偿以及如何结算等细节问题的宣传上,做得不到位。
调查显示,只有%的农户知道报销医药费是有条件限制的,有%的农户明确表示不知道;有%的农户知道医药费报销手续,有%的农户明确表示不知道;有%的农户知道可报医药费范围,有%的农户明确表示不知道。
农民对报销住院医疗费用的限制条件,如何计算报销的医疗费用,医药费报销的手续等知之不详,导致农民普遍觉得报销手续十分繁琐,有的农民原本自认为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得不到补偿,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政府在动员农户参加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向农户讲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政策,以便农户在就医过程中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
2 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弱。
让农民真正拥护和认可,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发展的基础。
依靠行政手段,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办法,参加人的权力与义务以及报销和管理办法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和体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树立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推行的基础和保证。
互助共济是传统美德,但现阶段对于并不富裕的群众都要求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是不现实的。
树立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今天用了20元参加了合作医疗,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有生病就吃亏了,也有的觉得这个制度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
生病后能拖则拖、能扛则扛,也反映出一部分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和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3 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让农民心存疑虑。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和推行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之一是农民普遍存在的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担心合作医疗能不能长久,担心各项政策能否真正兑现,担心合作医疗经费会不会被截流、挪用、贪污和私分,担心在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凭关系、走后门,在报销范围和额度上因人而异,等等。
4 报销比例明显偏低,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小。
目前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一般介于70%~80%之间,而新农合的医疗费报销比例仅为30%~40%,与城市相比明显偏低,大部分的医疗风险仍然由农民自己承担。
新农合规定的报销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但从实际角度来看,农民小病挺、大病拖的现象时常发生。
5 外出打工期间发生的住院费用报销审核程序多、周期长、手续繁琐。
根据文件规定,在外出打工期间在当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住院治疗者,除必须携带《钟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和身份证或户口簿之外,还需提交村委会和打工单位有效证明和住院病历复印件。
由于村里经济的欠发达,本村外出务工人数连年增加,打工人员占了村总人数相对较大的比例。
这部分人群在打工期间一旦因病住院,他们在接受治疗出院后不得不往返于打工单位、村委会与当地定点医院之间办理证明以完成医疗费用的报销,额外付出的交通费用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因病治疗的费用,产生了无谓的医疗负担。
6 缺乏技术指导,未能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应有作用。
虽然医疗定点机构采用了计算机管理,村办公室也配备了微机等信息设备,理论上对于医疗信息的控制起到了较好的协助作用,但实际应用中由于管理人员缺乏技术培训,报销、审批、汇总等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
而且合作医疗补偿审批和保障兑付的工作量非常大,各种原始票证、单据和手册很多,落后的管理手段极易造成误差多、漏洞隐患多、信息交流不畅和监管困难等问题。
六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对策建议1 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在基层第一线工作的农村干部和医务人员要深入学习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其更加准确细致地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加强对农村群众进行科学常识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破除陈旧保守观念,解放思想,在农村大兴“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文明新风,引导农村群众用科学的方法治疗疾病。
2 严把审查关,做到应保尽保。
在符合参保条件的范围之内,尽快将愿意参保的农村群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
村、社一级的负责人在出具有关证明时要认真负责,杜绝冒名顶替现象发生。
建议在医保证上贴示本人照片,以便确认使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