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 税 金 融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
向 莘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摘 要: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与评价本企业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帮助组织加强管理、实现目标。
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部分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现状不容乐观,2013年2月23日,反腐风暴再掀波澜,而且直指审计会计领域。
中国神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原总会计师魏淑清,因贪污罪和受贿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0年。
此案在会计、审计业界引发了极大震动。
因此,积极探讨完善和促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 成因 完善对策
一、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1.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无意地对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并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
2.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
内部审计风险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的。
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审计风险绝不会控制到零的程度。
(2)广泛性。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项目全过程和整个过程每一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导致最后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形成审计风险。
(3)潜在性。
内部审计风险只依赖于执业判断,无法运用数学计算精确得出。
同时,审计责任决定了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潜在性。
(4)可控性。
内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通过了解企业情况和企业内控制度,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尤其是高风险项目进行经常性审查。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客观方面因素。
(1)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
内部审计侧重于会计方面,审计范围不全,内容涵盖不广。
没有针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有顾此失彼的现象。
同时,制度的修订严重滞后。
显然,对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的道路,有很长一段路。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存在缺陷,多流于形式。
我国多数企业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许多缺陷,机构的设置多在单位负责人指挥下展开。
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甚至为本单位利益服务。
内审人员与企业各部门之间是同事关系,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彼此利益,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干扰。
(3)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企业的内部具体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相对滞后。
这种滞后性,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权威性不够,因此在执过程中,常常遭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同时,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缺乏相应法律法规保护,也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
(4)企业审计业务复杂化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大。
企业的发展由单一经营到经营业务多样化,加上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比原来更加复杂,会计记录中出现错记、漏记的可能性随之加大,这些都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2.主观方面因素。
(1)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
我国现有许多企业对内审认知不足,认为可有可无;领导对内审工作不重视,削弱或淡化内审机构。
有的企业或根本没有内部审计这一部门、或形同虚设。
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有“双向服务”思想,工作目标上可操作性不强,这些都限制了内审作用的发挥。
(2)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
但目前,内审人员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职权,发现问题后不能当机立断,立即解决,而是取决于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使内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大打折扣。
(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专业技术水平低。
首先,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与审计经验不足。
例如,随着网络技术和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审计人员若缺乏计算机操作相关知识,无法有效对储存电脑内容进行审查,形成审计空白,加大了审计风险。
其次,审计人员责任心不足。
认为内部审计仅是奉命行事,履行手续而已,即使出现误差或疏漏,也没有多大影响。
而正由于无风险意识,加大出现重大差错的可能性,导致组织利益受损。
(4)内部审计选用程序和方法的不确
定性。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审计人员多使用统计抽样法。
此方法以审计人员的主观感觉为基础,同时所选取的样本代表性不足,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1.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领导的
支持和重视。
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
内审人员应该高度负责,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使领导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2.建立健全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机构设置要保证审计人员发表
意见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对企业的第一负责人负责。
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
的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
首先,内审人员要主动学习审计相关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丰富经验,提高实务操作能力。
其次,提高责任心,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确保报告质量。
再次,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减少审计风险。
4.加强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法律制度,保证内部
审计工作的法制化。
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障。
首先,根据国家审计法规,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的各项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使得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审计;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规范,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最后,开展企业内部交互审计,增强各级企业组织自我约束和监督的意识。
5.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应该充分利
用网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内审还应重视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及人际关系的处理。
一是内部审计应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二是要将人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
三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既要进行恰当处理,又要分析原因,从根本上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6.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
企业将风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
企业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审计信息化系统。
这样不仅能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资金运行、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追踪。
而且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使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和真实。
总之,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竞争意识,还要具备风险意识。
通过内部审计能过帮助企业识别风险、评价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大胜,韩晓梅. 2010.风险基础内部审计[M].大连出版社.
[2]张慧清.如何有效控制与防范内部审计风险[J].会计之友,2008
(10).5.
[3]段琦.浅析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解决途径[J].商场现代化,
2008(8). 3-4.
[4]宋玮,李鹏飞.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10).3.
[5]周小圣.试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与改善措施[J].市场周刊(理
论研究), 2012,(04).
[6]安邦饶.浅谈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铜仁烟草网,
2011.06.15.
20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