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城县xx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城县xx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贵州省水城县勺米乡营脚沟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第一章前言一、目的任务为了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根据省委黔党发【2003】17号文件的要求,受委托,我单位对贵州省水城县XXXXXXX煤矿井田范围及其所在区域进行了水文地质调查,其目的和任务如下:1、目的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井田内水文地质条件,井田主要水害类型、分布、易发地段及危害程度,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矿井充水因素进行分析,预测矿井涌水量,提出有效的“探、防、堵、截、排”等综合防治措施及建议,以利于煤矿企业预防和减少水害,并对矿区范围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前景做出初步评价。

2、具体任务(1)充分收集该矿井及其外围和区域水文地质资料;(2)基本查明井田内水文地质条件及充水因素,预测矿井涌水量,预测开采过程中发生突水的可能性及地段;(3)收集调查相邻矿井及井田内废弃小窑的分布、采空范围、开采深度、积水等情况;(4)评价开采过程中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及矿井水利用的可能性途径;(5)针对井田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及主要水害隐患,提出相应有效地“探、防、堵、截、排”综合防治措施及建议。

(6)提交《贵州省水城县XXXXXXX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地理位臵XX煤矿位于水城县南东直距22km处,属水城县勺米乡管辖。

水城—盘县公路从矿区南西部约6km通过,拟建的玉舍至马场桥公路从矿区南部边缘经过。

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0′43″~104°51′34″;北纬26°28′03″~26°28′35″。

交通较为方便(交通位臵见插图1)。

XX煤矿井田范围呈不规则多边形,井田走向长约1.2km,倾向宽约0.6km。

矿区面积0.6809Km2。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 XX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表三、本次工作情况接受矿山委托后,我单位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组,于2011年12月8-9日开展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包括该矿井所处的水文地质单元区域范围内的水文地质调查、老窑调查、河流和冲沟调查等。

2011年12月10日转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分析研究,2011年12月21日完成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编制工作。

本次工作共投入以下工作量:1、完成1:2000矿井水文地质调查约1.8km2;2、编制贵州省水城县XXXXXXX煤矿水文地质图一幅(1:2000)(含矿区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及A—A`水文地质剖面图);3、编制贵州省水城县XXXXXXX煤矿矿井充水性图一幅(1:2000);4、编制《贵州省水城县XXXXXXX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一份。

插图1 水城县XXXXXXX煤矿交通位置图第二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1.地貌矿区区域上地处贵州高原西部,位于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属构造侵蚀、剥蚀中低山地貌。

2.气象矿区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mm。

11月至次年2月为冰雪凝冻期,最低温度达-2‴。

3.水文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含(隔)水层(组)的分布、地表水系、地表分水岭及地貌、构造特征等,区域水文地质分区大致从野窝坪起,经双龙井至尖山坝一线为区域性的北西-南东向分布的地表分水岭。

以此分水岭为界,可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南、北两个大区。

两个大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各自成系统,分别向南、北分流。

北部区属乌江水系,南部区属北盘江水系,两大区之间不发生水力联系。

格目底矿区属于南部分区之格目底小分区,小分区周围一般皆有峨眉山玄武岩隔水组围绕而构成完整的隔水边界,因而每一个小分区可视为一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水城县XXXXXXX煤矿位于格目底小分区水文地质单元内。

区域上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矿区外南侧的巴拉河,其年均流量为296.4l/s,枯水季节月平均流量为50l/s,最大洪水流量为34368l/s,其余水系多为季节性山间溪流多注入巴拉河。

矿区区域上最低侵蚀基准面为巴拉河,标高1550m,矿井最低排泄基准面标高1580m,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二、区域含(隔)水层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为沉积岩和岩浆岩,由新到老依次为:下三叠统永宁镇组(T1yn)、飞仙关组(T1f),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和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第四系零星分布。

现由新到老将各地层的地下水赋存条件分述如下:1.第四系(Q)主要为残坡积、冲洪积层的粘土、粉质粘土、砂砾石、碎石土组成,在区内分布广,主要分布在河流、河谷两岸、地形低洼地段,厚度变化大,厚0.2~20m,一般为10m。

仅含微弱孔隙潜水。

总体上该层为孔隙弱含水层。

2、三叠系(1)下统永宁镇组(T1yn):厚253~336m,按岩性分为两段。

第二段(T1yn2):顶部为一层厚18~23m之紫灰色薄层至中厚层泥质石灰岩,与上覆关岭组为连续沉积。

主要岩性为紫红、浅绿灰、褐黄等色粉砂质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细粒砂岩、泥质石灰岩等。

粉砂质粘土岩中,可见到碳化植物碎屑。

细砂岩有5~6层,厚约0.4~3.5m,均较坚硬。

泥质灰岩夹于中部,厚3.5~4.2m,较稳定。

此段厚101~131m。

含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夹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 地下水径流模数为0.1~4升/秒.平方公里,中等~弱含水岩组。

第一段(T1yn1):厚152~205m。

为灰、浅灰、棕灰色薄层至厚层状石灰岩、含泥质石灰岩与灰、灰绿色极薄层状泥质石灰岩交互组成。

灰岩多具细至粗晶结构,泥质灰岩则具清楚之蠕虫状构造。

中部及上部尚夹厚0.4~0.5m之鲕状石灰岩四层,顶部则有厚5m左右的白云质灰岩一层。

含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地下水径流模数为4~10升/秒.平方公里,强富水岩组。

(2)下统飞仙关组(T1f)厚621~765m,主要由粉砂岩、细粒砂岩、钙质石灰岩、含粉砂质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及粘土岩组成。

含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 地下水径流模数为0.1~1升/秒.平方公里,含水贫乏,弱含水岩组。

3、二叠系(1)上统龙潭组(P3l)为区内含煤地层,本组为一套陆相为主的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

在井田范围内总厚358~457m,岩性主要由各种灰、灰黑、黑等深色中、细粉砂岩、煤、粘土岩及少量的泥质灰岩、菱铁岩组成。

主要为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 地下水径流模数为0.1~1升/秒.平方公里,含水贫乏,弱含水岩组。

(2)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上部为灰绿色、深灰色拉斑玄武岩,间隐结构玄武岩,夹4~12m 之紫、黄褐、灰绿色凝灰岩或凝灰质、粉砂质粘土岩,下部为深灰黑色块状拉斑玄武岩及少量玄武质熔岩集块岩,玄武质凝灰熔岩。

与下伏茅口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度不详。

含基岩裂隙水, 地下水径流模数为0.1~1升/秒.平方公里,含水贫乏,弱含水岩组。

三、区域地质构造矿区区域上位于格目底向斜东段之南西翼。

格目底向斜轴迹呈北西~南东走向,轴部地层为侏罗系地层,两翼地层为三叠系~二叠系地层。

四、区域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大气降水是区域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通过风化带、裂隙、洼地、漏斗、落水洞等渗入地下,形成基岩裂隙水、溶洞水等,地下水总体由南西向北东径流,局部在地势低洼处可形成下降泉或暗河出口,最后汇入巴拉河。

五、水文地质单元特征根据含水岩组的分布,地下水的补、径、排,地表水、分水岭构成的边界特征,XX煤矿位于格目底向斜汇水盆地的补给区。

六、老窑积水区内民采煤炭历史悠久,老窑较多但数量不清,开采情况不明。

本次调查资料的老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由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地层中的可采煤层底板一般都隔水,老窑在地下形成一个个积水仓,是区内无法查明的水害隐患。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一、概况矿井位于格目底向斜东段之南西翼,区内总体地势为南低北高。

区内最高点位于矿区北部大营上山顶,海拔2092m,最低点位于矿区南部边界的工业场地内,海拔+1580m,最大相对高差512m。

+1580m 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

二、矿井水文地质1.地层矿区及其附近出露的地层有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上二叠统龙潭组(P31),第四系零星分布。

龙潭组是该区的含煤地层。

现由新到老简述如下:(1)、第四系(Q)主要为残坡积、冲洪积层的粘土、粉质粘土、砂砾石、碎石土组成,在区内分布广,主要分布在河流、河谷两岸、地形低洼地段,厚度变化大,厚0.2~20m,一般为10m。

(2)、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厚621~765m,共分四段。

第四段(T1f4):厚146~159m。

为紫灰、暗紫色含钙质泥质粉砂岩、细粒砂岩、钙质石灰岩等组成。

本段上部富含钙质,且越接近永宁镇组钙质含量越高,其中见有钙质条带及透镜体。

下部仅偶含钙质。

但碎屑岩粒度则见增粗,在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岩中,夹3~4层厚1~3m之暗紫、浅绿灰色细至中粒砂岩,这些砂岩的分选性及磨圆度均差。

且交错层发育。

泥质灰岩位于本段上部,共两层。

其中上层厚7.68~12.11m,下层厚3.7~6.08m,均明显地由西向东增厚。

本段底部之含泥质粉砂岩呈灰绿及蓝灰色为与第三段的分界标志。

本段矿区内未出露。

第三段(T1f3):厚218~272m。

上部以浅黄灰、浅豆绿色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厚1~3m的细粒砂岩数层。

下部则为暗紫、浅褐黄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含粉砂质粘土岩等组成的具粒度旋回结构的一套地层。

每一旋回底部粒度均较粗,向上逐渐变细。

分布于矿区东北部边界。

3、第二段(T1f2):厚41~71m。

由厚5~7m的三层紫灰、绿灰色薄至厚层细粒砂岩及其间夹两层暗紫色泥质粉砂岩组成。

分布于矿区东北部。

4、第一段(T1f1):厚216~263m。

上部岩性与第三段下部相似,亦为粒度旋回结构的地层。

但每一旋回厚度较大,可达3~5m,且颜色逐渐由以暗紫色为主变为以灰绿色为主,即由主要为暗紫色夹灰绿色条带向下渐变至主要为灰绿色夹暗紫色条带,下部则全部为灰、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富含黄铁矿晶粒,近底部则粉砂质含量愈少,最底部则为粘土岩。

底部富含海豆芽、克氏蛤等动物化石。

分布于矿区中、北部。

2、上二叠统龙潭组(P31)本组为一套陆相为主的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

在井田范围内总厚358~457m,岩性主要由各种灰、灰黑、黑等深色细粉砂岩、粉砂岩、煤、粘土岩及少量的泥质灰岩、菱铁岩组成。

其下与峨眉山玄武岩组呈不整合接触,其上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呈假整合接触。

本组可分为四个岩性段,现由上至下分述如下:第四段(P3l4):下起M20之顶界,上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底界,厚97~120m。

主要由灰、灰黑色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细粒砂岩、薄层泥质灰岩及粘土岩所组成,含动物化石较为丰富,中夹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六层,即M2、M5、M10、M11、M15和M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