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化学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总体思路1、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制定培养方案。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改善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4、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时中的比例。
5、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走出去,请进来”为途径,努力塑造“双师型及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
6、以企业各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点”为基础,不断更新教学法内容,优化教案,将优秀教案印成讲义,将优秀讲义印成教材,加强适合本专业特点,起点较高,示范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建设。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室建设,并与省内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新路子。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手册、实训进度与实训导师制度。
9、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0、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二培养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立足为我县乃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
并满足部分学生深造的愿望,为高职院校培养输送高素质学生。
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立志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本专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具有健康体魄的中级技术、管理人员。
三、具体措施(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
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遵义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 ,办出应用型特色。
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有:1、整合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
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3、坚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环节。
与生产一线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聘请企业工程师给专业的学生讲课,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并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管理、专业技能。
4、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在第二年的第二学期,让学生在这些场地进行实际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时间短的有一个月,长的有三个月,有的专业还实行间周实践法,一周在企业,一周在学校,学校各专业班级轮流进行,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
同时,又对企业是一个大的支持。
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者都受益的大好事。
(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学校改革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想,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本着“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在已建成各专业实训基地基础上,建设全面 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的、设施完备、设计合理先进、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 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与环境。
2、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积极寻找校企合作达到双赢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成立学校、企 业、行业领导、专业教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 系、 实践环节内容、 学时安排等, 采取校企一体、 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 选择职业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 师参与指导工作;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 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真刀真 枪的进行顶岗实习,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1)坚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使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都有校企合 作项目, 构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
把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 真正实施“做中学、做中教” 。
(2)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 公司、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3)吸纳企业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市场调研,召开 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编制职业能力分析图表,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 标准有机结合,确定教学内容,重新制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校企合作编写实 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 “按需培养,达到 按需开课, 按需施教” 的要求, 将组织专业骨干编撰学校各大专业实训校本教材, 优化各专业课程;大力压缩市场无需求的课程,适度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逐步 增加先进适用的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践操作课的比重,使学生达到“理论基本 够用,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就业市场热门抢手” ;学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将服 务和服从于市场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技能形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开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 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 ,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有过 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外,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也不能松懈。
致力于学生“六个 一”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毕业 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1.德育 (185学时)(1)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2) 法律基础知识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法律基本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3)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其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4) 哲学基础知识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
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2.语文 (230学时)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
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数学 (230学时)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
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
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4.英语 (230学时)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5.计算机应用基础 (98学时)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6. 体育与健康 (168学时)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7.文化选修课 (132学时)文化选修课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适应学生的发展而开设的,具体安排见选学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