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
2000年,中央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及相关文件要求,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 2002年,国家发35号文件,明确了事业单 位实行聘用制度的主要内容; 2005年,推行公开招聘制度; 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007年,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目标任 务、主要原则
目的: 通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 人机制,实现两个转变:人事管理由身份管 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人事关系由行政任用关 系向平等协商—契约关系转变。建立岗位绩 效工资制度,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 极性。
目标任务: 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 以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建 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 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 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科学化、法制化。
4、考核制度
事业单位人员的考核制度,是由政府或政 府部门、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根据国家有关规 定,按照管理权限,对其所属工作人员的政 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以 及其他素质进行考察了解,并作出客观评价, 通过考察工作人员的德才素质和工作实绩, 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使用、管理和收入分 配提供客观依据的制度。
岗位结构比例及等级确定
事业单位根据不同的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分为三种 类型,实行不同的岗位结构比例控制; 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 位实行最高等级控制和结构比例控制; 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单位的规格、 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 限确定; 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包括高级、 中级、初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 内部各等级之间的比例)按照单位的功能、规格、 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 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 级规模、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关于人事争议受案范围的变化
35号文件规定的受案范围包含了人事管理 的各环节:在公开招聘、聘用程序、聘用 合同期限、定期或者聘期考核、解聘辞聘 、未聘安置等问题上发生争议的,当事人 可以申请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 2007年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的受案范围:事 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 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公开招聘的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公开招聘的方法
考试、考核
公开招聘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具有良好的品行; (4)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 (5)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6)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公开招聘的程序
(1)制订招聘计划; (2)发布招聘信息; (3)受理应聘人员的申请,对资格条件进行审查 ; (4)考试、考核; (5)身体检查; (6)根据考试、考核结果确定拟聘人员; (7)公示招聘结果; (8)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公开招聘要实行监督管理
招聘工作要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接受 社会及有关部门的监督。政府人事行政部门 和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 职责,对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违反干部人事 纪律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和纠正,保证招聘工 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公开招聘的违纪处理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严格公开招聘纪律,对有下列 违反规定情形的,必须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1)伪造、涂改证件、证明,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 获取应聘资格的; (2)应聘人员在考试考核过程中作弊的; (3)招聘工作人员指使、纵容他人作弊,或在考试 考核过程中参与作弊的; (4)招聘工作人员故意泄露试题的; (5)事业单位负责人员违反规定私自聘用人员的; (6)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工作人 员违反规定,影响招聘公平、公正进行的。
聘用制度的原则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聘用制度的程序
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是: (1)公布空缺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工资待遇 等事项; (2)应聘人员申请应聘; (3)聘用工作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 ; (4)聘用工作组织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试或 者考核,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 (5)聘用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 (6)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 签订聘用合同 。
考核的基本程序
(1)被考核人个人总结、述职。 (2)主管领导人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 平时考核和个人总结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意见 。 (3)考核组织对主管领导人提出的考核意见,进 行审核。 (4)事业单位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 (5)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 (6)年度考核工作结束后,考核结果存入本人档 案
岗位类别
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 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岗位等级
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即1—10级职员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 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 1—7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8—10级;初级 岗位分3个等级,即11-13级。 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 技术工分为5个等级,即1—5级,普通工岗位不分 等级。
据统计,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6万个,涉及 科教文卫、农林水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 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00万人。集 中了全国2/3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
存在的问题: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我国事业单位用人现状
从现状看,事业单位用人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编制内人员,包括事业单位负责人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 第二类是编制外人员,有各种用工形式; 第三类是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招用的。
人事争议的处理途径
仲裁-司法救济: 合同的相关内容、因除名、辞退、辞 职和离职等引发的人事争议,属于仲裁受 案范围,法院予以受理 申诉: 因处分、考核不合格等依据政策规定 作出的人事管理决定,由行政机关根据工 作人员的申请,受理申诉并作出行政决定 。
二、人事管理实务
岗位设置方案的申报、核准 新进人员岗位审核 人员流动调配 岗位等级认定 岗位聘用
聘用制度又称为聘用制,是事业单位与职工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在平等自愿、协 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 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 务的用人方式。它主要包括公开招聘、签订 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制度
聘用制度的形式
聘用制基本上是三种形式: 身份的聘用; 岗位的聘用; 基本用人(用人)关系的聘用。
聘用合同的概念
聘用合同是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确立具有人 事关系性质的聘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 义务的协议。建立聘用关系应当订立聘用合 同。订立聘用合同是实行聘用制度的基础。
聘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
(1)聘用合同期限; (2)岗位及其职责要求; (3)岗位纪律; (4)岗位工作条件; (5)工资待遇; (6)聘用合同变更和终止的条件; (7)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
考核的内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包括德、能、 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考核的等次
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 合格四个等次。
考核的方法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实行领导与群众 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平时 考核随时进行,由被考核人根据工作任务定 期记录,主管领导负责检查。年度考核一般 在每年年末或翌年年初进行。年度考核以平 时考核原则 依法管理原则 公开透明原则
1、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的含义: 事业单位岗位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其社会功 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 应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 准和任职条件。 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 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 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 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体现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 坚持遵循事业单位的规律和特点;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从制度上为各类人才创 造职业发展空间,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是全面推行聘用制度; 第二是建立岗位管理制度; 第三是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第四是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宏观管理 和监督制度; 第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 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事业单 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其中:人员聘用制度包括新增人员公开招聘和原 有人员的竞聘上岗;岗位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设置和 岗位等级认定。)
岗位设置程序
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部门核准 ; 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 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 通过; 组织实施。
2、聘用制度
公开招聘要建立回避制度
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 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 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 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以及有 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聘用单位负责 人员和招聘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 ,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可能 影响招聘公正的,也应当回避。
5、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制度
35号文件规定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 争议仲裁制度,及时公正合理地处理、裁 决人员聘用中的争议问题; 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办法,规范复 核、申诉的受理和办案程序。
人事争议的概念和特征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是指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双方当 事人因实现人事权利和履行人事义务而发生的纠纷 ,人事争议具有如下特征: (1)人事争议主题必须是已经建立人事关系的双方, 即一方是事业单位,另一方是该事业单位的职工。 (2)人事争议的课题必须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 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或聘用合同约定提出的 异议。 (3)人事争议的内容必须是人事关系双方由于实现劳 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