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比较

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比较


80 年代的日本贸易政策产生了两个根 本性的变化:
第一,由强调独占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向 强调国际产业合理分工、公平贸易利润分 配转化,以减少对外贸易摩擦。
第二,由默许垄断朝鼓励竞争转化,以迎 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因此日本80 年代 贸易政策应属于高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
3、90 年代以来日本贸易政策
3.政策调整从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延伸 第一阶段(1978年~1987年),重点是改革微观 经营机制,通过放权,实行外汇留成等激励外贸 企业出口积极性;
第二阶段(1988年~1993年),重点是改革外汇 资源配置制度,实行汇率双轨制(是一种让利方 式,同样属于微观领域的改革),取消出口补贴;
第三阶段(1994年以来),重点是改革宏观政策 环境里的汇率,取消汇率双轨制,实行以市场为 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二,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日本积极促 进与其他国家的政策协调,加强多边贸易,反映 了日本转移发展战略的要求;
第三,20 世纪80 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加剧, 从而迫使日本进一步通过扩大海外直接投资,发 展当地化生产来缓和贸易摩擦
中国外贸政策的演变
1.单纯保护转变为“奖出限入”保护。
改革前,中国寻求的是“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建设方针。同时中国把国际分 工看作是强国控制弱国的工具,因而对发 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实行改革 开放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对外贸易提高本 国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中国经 济建设方针转变为“利用两种资源,打开 两个市场,发展本国经济”,出口开始受 到鼓励,贸易政策转变为“奖出限入”保 护。
5.以“扩大出口”为基本方针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即打破国家垄断对外贸易局面,赋予更多 企业外贸经营权。尔后的每一次重大调整 亦都是在原先政策中存在着不利于出口扩 大因素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扩大出口” 成为外贸政策调整的基本方针。
6.从最初无意识到最终有意识地实现贸易自由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台鼓励出口措施,其初衷只是 为了鼓励企业多出口,并不是为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但它 实际上是在无意识地为中国实现贸易自由化铺设道路。“奖 出限入”政策使中国出口迅猛发展,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劳动 密集型产品,表明中国对外贸易活动向比较优势回归。国际 贸易理论认为,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出口才能真实 地反映出本国的比较优势。因而,“奖出限入”政策与自由 贸易政策是殊途同归。90年代中期,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 到2020年中国实现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中国从最初无意 识到最终有意识地实现贸易自由化,表明贸易政策调整具有 渐进性。
中日对外贸易政策的 比较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对外贸易政策: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各种政策 和措施,它是对外贸易的规模构成和贸易 方向的全部行动的总和。
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总贸易政策:是从国民经济出发,在一个 较长的时期内实行的政策。其中包括货物和 服务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
进出口货物与服务贸易政策:根据总贸易 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与国内市场状况针对不 同的商品和服务分别制定。
对外贸易国别与地区政策:它是根据总贸 易政策、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而制定的国别 和地区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 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 各种特权和优惠,使其自由进出口,在国内 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进口壁垒的削弱和对待外资的态度由 以前的限制逐渐转化为采取各种措施大力 吸收国外直接投资;
进一步融入了以WTO 为首的多边贸易 体制,并利用其为自身的利益服务。
90 年代初,曾作为日本经济战略支撑点的 日本保护贸易政策开始向贸易自由化方向转变。
第一,日本政府提出以“美日共霸”为基础的 国际分工的战略构想,即“环太平洋经济圈构 想”;
2.从隐形保护转变为规范性显性保护 主要体现在贸易政策手段由原先的行政手段
转变为现今以经济手段为主。改革前,政策手段 虽然有,但作用不大,调控对外贸易活动主要是 依靠行政手段——计划贸易。计划贸易对中国经 济的影响由于很难估算,因此我们说它是一种隐 形保护。改革以后,随着计划经济的作用逐渐减 退,隐形的保护贸易难以为继,而又不可能取消 贸易保护,因而只有加强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经 济手段在进出口中的调控作用。同时在逐步与国 际接轨过程中,政策手段日趋规范化。
20 世纪50 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以确 保Leabharlann 源能源供应而进行的资源开发型投资。
60 年代以后,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进口 替代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日本不得不通过扩大直 接投资来巩固和发展其海外市场。
70 年代,随着日本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和国际收 支顺差结构的形成,日本实施了通过海外直接投 资来扩大海外市场的战略。
2、国际化进程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贸易顺差导
致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日益严重,日本面对 的国际市场环境更加不利,直接威胁到了国 内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扩大内需,力求 实现经济结构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 导型”转变来缓和对外贸易摩擦,就成了这 一阶段日本政府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制 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首要问题。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 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和服 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给予优惠和 补贴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鼓励商品和服务 出口。
日本外贸政策的演变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其中对外贸易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外贸易的发 展又得益于日本制定的一系列贸易制度和 政策。
4.政策目标由“调剂余缺”转变为“推动
经济增长” 改革前,由于对外贸作用的片面认识,
贸易政策追求“调剂余缺,互通有无”目 标。改革后,中国对外开放十几年的经验 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特别是亚洲“四小 龙”的贸易实践表明,越是开放的地区, 其经济发展得越快。随着中国对外贸作用 认识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转向 追求贸易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目标。
此外,20 世纪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日 本采取了把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易于产生公害、 破坏环境的产业转移到海外的方针。
日本贸易政策:
1、从60 年代初到70 年代中期,推行贸易立 国政策,即初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
20 世纪60 年代初,为了重建经济,形成 了初级阶段战略贸易的政策构想。其主要 内容包括贸易立国基本发展战略、通过优 惠政策扶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出口产品 和实现日本经济重化工业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