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如何理解文化批评?
定义: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学艺术的批评模式,它也可以称之为文化研究。
文化批评的出现是与20世纪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各种文本批评的“向内转”趋势相对应,强调对作品的研究和作品之外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的“向外转”的趋势的表现。
其主要代表有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文化研究等等。
其主要特征有三:
(1)注重探讨文学文本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
(2)文化批评立足于一个广阔的空间进行批评活动,这种广阔包括采用的理论的多学科性、批评方法的多方面性。
(3)文化批评在整体上虽然具有“向外转”的趋势,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将目光局限在具体文学作品作为理论的例证,相反它吸收了语言学批评、审美批评、心理学批评的许多方法,进一步探讨文学文本在具体社会语境下的深层内涵。
由于文化批评不是一种严密组织的批评派别,它也没有一种专一的批评方法,因此,它主要地不是创造自己的方法,而是寻求自己合适的方法。
这种寻找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在进行文化批评时,就有明显的社会批评的特征。
文化批评对跨学科知识有着很强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它在具体运用中的难度。
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思想,纷繁多样的文学和文化也需要多元的批评模式。
只有这样文学才会在现代社会生机勃勃。
11.“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化”。
(2003论述,2006名词解释)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这两个概念最早出现在马克思《致斐?拉萨尔》,恩格斯也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说道“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可见“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化”代表了两种艺术方法。
前者如歌德所说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即从现实生活出发,抓住现实中活生生的个别具体形象,从而显示出生活的普遍真理。
后者是“为一般而找特殊”,即从观念出发,作家心中现有抽象的观念,然后寻找个别形象来作为观念的例证。
无疑“莎士比亚化”是符合艺术规律,亦符合“美的规律”的艺术方法,“席勒化”则违背了艺术规律和“美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不赞成“席勒式”的从观念出发的艺术方法,还表现在他们法对文学回避对生活现象的具体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肤浅地表现所谓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