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之我见

传统文化之我见

传统文化之我见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5000年来生活经验与习惯的体现,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一方面它作为情感纽带,联系着一代代中国人对家庭对亲人的最深眷恋,沟通者两岸三地乃至海外华人对中国的内心认同感;但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本土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

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是否应该继续弘扬?怎么弘扬传统文化?这些问题被搬上了桌面。

以笔者拙见,如果说浪漫是法国的标签,勇敢是美国的标签,绅士是英国的标签,那什么又是中国的标签呢?诗书画意?琴棋书画?还剩余几何?余几人知晓?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迫切的希望融入西方世界,彰显自己的先进与前卫,然而,一味地追求现代化,我们渐渐与欧美趋同,那我们究竟是美国是英国还是中国?一个丧失了自己特色的国家还有什么竞争力?只有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与传承,激发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才能在内心里尊重自己,面对差异方能大胆地承认我们的不同,展示自己,求得在世界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传统文化认识自己尊重自己表现自己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1.1认识自己: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
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

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

”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1.2精华与糟粕并存
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优秀的传统文化熠熠发光。

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等等都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并且是同时期的欧洲没有产生的,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次之外自然还有其他文化。

以中国教育史上著名教育思想“博观取约”为例。

博观取约,意为广泛地阅读、扼要地选取。

出自于宋代苏轼《稼说送张琥》:这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一大重要思想。

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孟子等人也继承了这一说法,韩愈在《进学》中强调博学提倡“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另一方面又提出简约,提倡“提起要”,反对“学虽勤,但不得其统,言虽多但不要其中。

”博是约的基础,在博的基础上求约,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正如
把书读厚再读薄的道理;同时这又是重要的教育思想,一个老师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这个知识的深厚积累,就很难见将这个问题讲清楚。

以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我们现代社会同样适用,且发挥巨大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比如:愚忠、愚孝、女子缠足、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等等,他们迫害了中国人几千年,反抗者无一不被绞杀,鲜血淋淋。

二、尊重自己:文化传承
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中国占其一,且是唯一一个没有断绝过的国度;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不领先于这个世界。

面对这样的中国,面对这样环境下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为何不自豪?不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从而传承自己的文化呢?
诚然,每个文化都有其最适宜生存的时代,而优秀的文化必然有每个时代可借鉴的经验,并且,很有可能这个文化与生俱来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并存。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硬币有两面,再薄的硬币也无法否认,我们拥有一面,另一面也必然存在。

就像我们的传统文化,她的精华与糟粕有时恰恰就像硬币的两面。

比如,我们倡导了几千年的孝道,《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承。

而做到真正的孝是要以牺牲自我的思想为代价的,放弃自己的生活,独立的思想,甚至有的时候还要违背良心,为父母遮掩错误,我想对待这样的传统文化,不是一句简单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便能解决的。

正因为我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我们才能尊重自己,认可自己,才会主动去传承。

有的时候,否定只是因为不理解造成的恐惧。

三、表现自己:文化创新
文化传承,是指对理念的传授和继承,文化创新比文化传承更容易让文化有勇气去直面短板并怀疑否定,所以更能提供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动力。

文化传承更加关注自身,往往容易自我认同和自我满足,有意无意的忽视自身短板而裹足不前。

而我们把文化发展的重心摆到创新上时,至少代表我们不坚信现有文化能解决一切问题,至少有一个机会和意识去反省自己,直面短板,给文化争取进步的空间。

比如已经传承了千年的功夫是我们的,熊猫是我们的,功夫熊猫却是美国的,恰恰说明我们欠缺的不是传承,重点在于3D动画的技术创新和把功夫和熊猫两者融合的意识创新,这才更能提供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动力。

同时,文化创新能敏感感知现代化的大趋势时,所以更能感知并利用文化发展的外动力。

当我们把文化发展的重点摆到创新上时,更能对现有文化产生不满
和质疑,所以更容易对其它文化不同发展模式更敏感,从而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所以更能感知并利用文化发展的外界推动力。

反观文化越传承,越是对自身的肯定和认同,就往往越容易忽视自身文化的短板和其他文化的长处,从而越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正如把文化传承做到顶峰的乾隆皇帝即使看到英国使臣拒绝对他下跪,也不会敏感的感知人生而平等的大思潮,即使看到马格尔尼带来的望远镜和地球仪,也只会把科技进步当作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

所以,真正要谈到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新绝对是捷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