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广东卷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12.B[解析] 本题以文化常识切入考查对先秦政治制度的认识,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姓”以别婚姻,“姓”最初是贵族的总称,彰显贵族血缘的高贵。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度逐步瓦解,贵族没落,宗法制衰微,所以“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A项表述与史实相反,故排除;C项内容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D项与基本史实相违,应是逐步取消。
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13.C[解析] 本题以桓谭的言论切入考查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考查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本题的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东汉初年”,二是核心内容“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所以桓谭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A项错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项商人与封君勾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削弱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相违背。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14.D[解析] 本题以新材料切入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核心信息是无论读书与否都要确立“仁义”的根本,孔子突出的是内圣外王;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朱熹强调研究天理,达到内圣;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突出个人顿悟,如果从你有善念的那一念开始,就会成为堂堂正正的人。
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15.B[解析] 本题以歌谣切入考查对辛亥革命背景的分析,考查考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解读能力。
本题的解题关键信息是“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和“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作者把反清与独立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民族主义的反清排满特色。
因为是歌谣,说明影响了普通民众。
革命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所以A项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与题干反映的社会背景无关,排除C项;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主流是国民革命时期的情况,所以排除D项。
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6.A[解析] 本题以新材料切入考查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错误,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左”倾的含义。
“左”倾是超越历史条件的冒进,造成自己被孤立的后果。
民族资产阶级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是一个倾向于革命的阶级。
但是自身力量小,受中外反动势力影响大,所以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高潮到来之际是革命者。
把民族资产阶级列为革命对象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故选A项;B、D两项都是正确的措施;C项是右倾错误。
17.下示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17.B[解析] 本题以毛泽东的言论切入考查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
本题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毛泽东讲亚非拉地区和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勾勒出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可以联合的力量,体现了B 项的含义。
A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材料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苏主张相反,可以排除D 项。
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18.C[解析] 本题以陶片放逐法切入考查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考查考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本题解题关键要明确陶片放逐法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对付政治上掌握大权而意图恢复建立僭主政治的野心家,材料能够体现野心家的只有C 项;A项对民主制度无法构成威胁;B项是雅典公民的共性主张;D项也不会使统治者成为雅典政治的独裁者。
19.P1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
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
这里的“艺术家”是()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19.A[解析] 本题以绘画内容切入考查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考查考生史料分析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物的内心的作品”,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特色。
现实主义绘画侧重于表达现实生活,不是内心世界;印象画派侧重于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现代主义画派表达的是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2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
“当前政体”是()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共和制D.无产阶级专政20.C[解析] 本题考查对法国政治体制的认识,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强调1877年的政体是对1789年反封建革命的继承与发展,这只能是法国政治制度内容的表现。
A项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已经废除;B项是英国的政体,也与1789年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无关;D项最早出现于十月革命后。
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B.达尔文的进化论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21.B[解析] 本题考查对达尔文进化论影响的认识,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史论结合的能力。
本题解题关键是对进化论的理解,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的革命,也是思想界的革命。
生物进化论否定了上帝造人说,所以才有宗教人士反对进化论的说法的出现。
A、C两项都没有否定上帝的作用,都是否定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D项与宗教没有内在关系。
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22.A[解析] 本题以领导人讲话为切入点,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考查考生对史料有效信息解读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显示,领导人把出售粮食和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的做法予以否定,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内容,强调允许出售粮食,所以答案为A项。
B项时间是1928年,材料没有体现集体所有制内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是被否定的内容。
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3.D[解析] 本题以杜鲁门的一则咨文切入考查对“冷战”的理解。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核心信息的分析,“保卫性措施”侧重于军事,所以答案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约,答案为D项。
A项是国际政治组织,最初是美苏较量的舞台;B项是欧洲人发展经济、维护欧洲利益的经济举措;C项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北约的军事组织。
38.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8.[解析] 本题以《白银资本》切入考查13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问题,考查考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分析、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可以轻松得出中国与印度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开始变化的原因,可以从欧洲的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活动等相关内容分析。
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欧洲与中国贸易地位的变化,然后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国与欧洲两个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差异,分析变化原因。
第(3)问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日欧经济三足鼎立、第三次科技革命下世界经济合作加强、世界经济区域组织、亚洲经济发展等角度说明即可。
[答案] (1)亚洲: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