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地区频发灾害的研究摘要:结合杭州的社会经济与自然地理要素,分析总结杭州发生的灾害类型,并且以台风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研究其对于杭州地区所产生的影响与危害,从而提出灾害应变措施,对未来杭州地区发生相同灾害的预防与应变提供借鉴和参考意见。
关键词:杭州地区自然灾害分析措施1 研究背景1.1杭州的地理环境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
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水库占8%,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
杭州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北平原, 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物产丰富。
杭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
1.2杭州的自然灾害概况杭州市东临杭州湾,地形复杂,河网密布,钱塘江水系东西贯穿,支流众多,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比较严重的省级城市之一。
每年夏秋两季是杭州市台风灾害多发期,台风引起的狂风暴雨不仅摧毁房屋、淹没耕地,以及所引发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杭州市各级政府每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各种防御工事和预案,旨在减轻台风带来的灾害。
2 杭州地区的灾害类型2.1 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打到12级及以上成为台风或飓风。
杭州属于台风灾害易发区,几乎在影响我国公布沿海的台风都对杭州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与已有的台风灾情资料统计分析,影响杭州地区的台风主要表现为暴雨、大风、风暴潮。
2.2洪涝和干旱洪涝和干旱是浙江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夏秋两季而夏、秋两季的雨涝灾害给浙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是较干旱更为巨大的。
就洪水而言,其造成的损失居浙江省各类灾害损失之首。
浙江省的旱涝情况,受到大尺度环流异常的情况。
我国夏季雨带偏北时,浙江省旱;我国夏季雨带偏南时,浙江省涝。
2.3高温热浪杭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夏季6—8月份,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将出现持续或间断性异常高温酷热天气。
从1999年至今,我国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持续10天以上的强度大范围广的极端高温天气。
2.4寒潮寒潮天气是一种大范围剧烈降温的现象,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次年初春之间,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杭州地区也深受寒潮的影响,在春秋季节出现的低温连续阴雨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极大。
2.5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表松散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是地质环境系统破坏所导致的恶果,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地面沉降具有成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
杭嘉湖地区作为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的组成部分,自从1964年开始就已经有地面沉降的现象出现。
3 研究对象对于以上杭州地区频发灾害的类型,本文主要从台风入手,以台风为例,阐述台风对杭州地区的影响,探究它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从而分析、整理出对自然灾害的应变措施和工程措施,以供参考。
4 台风在杭州的总体影响4.1台风大风分布从杭州全域来看,东北部平原区极大风速较大,中西部山区,尤其是低山丘陵、山垄谷地极大风速相对较小;从杭州地形高程分布来看,较为突出的山顶、山岗、迎风坡的极大风速比较大,较河谷盆地成倍增大。
地处东北的钱塘江沿岸的滨海平原,包括萧山围垦区、新湾镇、河庄镇历史极大风速记录为12级以上,部分地区出现高达14级以上大风,杭州城区、余杭市极大风速也普遍高于10级大风。
位于杭州中部山区的分水江流域极大风速较小(如图3.2所示),一般6一7级,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河谷地形的特征明显,该流域呈南北走向,与一般盛行台风的走向垂直。
因此,当台风来袭时,受到东西两岸山脉的阻挡,该地区的风力自然减小。
高海拔地区,如西天目山顶、清凉峰、龙门山、大奇山一带,海拔1000米以上,因此这些地区的台风极大风值也出现过12—14级。
4.2往年台风袭击总结杭州市地处沿海,属于台风灾害易发区,年均受台风影响1.5次,就从2004年起至今的数据看,台风每年都会袭击中国。
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2005年有13号台风泰利,15号台风卡努,5号台风海棠,9号台风麦莎;06年5号台风格美;07年16号台风罗莎,13号台风韦帕;08年8号台风凤凰;09年8号台风莫拉克;11年11号台风南玛都;12年分别是11号台风海葵,12号苏拉。
其中2012年第11号台风海葵是影响杭州较为严重的台风个例。
海葵于8月3日08时在日本冲绳县东偏南方约136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就是北纬23.2度,东经140.7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1002百帕。
"海葵"5日17时已加强为强热带风暴;于6日17时加强为台风;7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
海葵在浙江省象山县鹤浦镇(三门湾北侧)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2米/秒)。
8日4时减弱为台风。
8日20时前后进入我省东南部,随即减弱为热带风暴,9日5时“海葵”的中心位于安徽省泾县境内,之后在安徽南部徘徊少动,强度逐渐减弱。
第11号台风“海葵”路径图截止8月10日电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初步统计,受第11号台风“海葵”影响,浙江、上海、江苏、安徽4省(直辖市)6人死亡,217.3万人紧急转移。
其中,浙江省700.1万人受灾,154.6万人紧急转移,5100余间房屋倒塌,1.5万间不同程度受损。
杭州受到海葵的正面袭击,出现了大到暴雨和8—10级的东北大风,并且持续时间是两天。
5 台风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其危害分析5.1台风的特征一、有季节性。
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最早发生在五月初,最迟发生在十一月。
二、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准确预报。
台风的风向时有变化,常出人预料,台风中心登陆地点往往与预报相左。
三、台风具有旋转性。
其登陆时的风向一般先北后南。
四、损毁性严重。
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海上船只,海上网箱养鱼、海边农作物等破坏性很大。
五、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
六、强台风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
5.2台风的成因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5.3台风的危害分析影响杭州的台风主要具有大风、暴雨两种致灾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在不同强度条件和不同登陆路径下又有着不同的组合方式。
在临海和平原区,大风作用较为明显,摧毁性大风是台风的主要特征之一,台风的气压场表现为极低的中心气压和极大的气压梯度,所以一个产生成熟的台风其中心最大风速可达12级以上,如此强大的大风造成的破坏性是很大的,它能摧毁房屋,堤岸等建筑物,树木可以被拔去,农作物会倒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样的,暴雨也是热带气旋致灾的一个重要因素,饱含水汽的热带气旋既可以自身形成降水,也可以与西风系统或其他热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形成暴雨。
根据历史台风记录分析,约60%的台风过程伴随着暴雨天气的产生。
由于热带气旋暴雨强度之大,往往在城市内,因排水不及而造成局部被淹引起内涝,在山区造成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冲毁民房、村镇,冲毁道路、桥梁,淹没农田,在坡地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如在水库区,由于上游山洪暴发而水库排水、溢水不畅则有可能发生溢堤,甚至垮坝事件。
6 台风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杭州市台风暴雨灾害风险整体分布态势从西南内陆区向东北沿海方向递增。
东北不平原区为杭州市社会经济重心,人口、经济高度集中,独特的喇叭口地形特征促使其成为台风暴雨多发区,低洼的地势也加大了洪涝灾害风险,因此,总体风险较高;中部山地丘陵区大多为中等风险等级;西部地区灾害风险等级较低。
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富阳市东部及临安东北部一带;中等风险区位于中部山地丘陵区,包括富阳市西部、临安市北部、建德市南部、桐庐中部集水江、富春江等流域范围;低风险区分布于以淳安县、建德市为中心的西部山区。
7对台风的应变措施7.1工程措施7.1.1实施标准海塘的维护和水闸的配套改造浙江省的标准海塘经过几年的强台风的冲击,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安全隐患。
目前浙江省的标准海塘存在这部分防浪墙顶与塘顶高程不足,塘身渗漏、局部开裂和错位,塘脚被侵蚀等问题。
同样,对于水闸,也有标准不配套,标准低,渗漏严重,工程老化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只有加紧工程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加强排查力度,对海塘和沿塘水闸配套进行除险加固,才能有效地抵抗灾害的到来,降低风险。
7.1.2沿海二道防线的布设与管理在一线塘万一溃决以后,为了控制潮水导管范围,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损失,沿海二道防线的作用极为重要。
因此,要结合浙江省的地形,风险区划和防灾特点,合理地布设这沿海二道防线。
7.2 非工程措施7.2.1加强台风的预警系统台风预警的准确度是合理启动强台风应急预案等级标准的依据。
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台风及其风暴潮的监测体系,充分利用卫星、雷达、地面、海洋等多种监测手段,及时监测台风及其风暴潮的发生发展趋势。
建立完善的台风及其风暴潮监测信息和灾害管理数据库。
加强有关台风及其风暴潮监测和预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从而提高台风及其风暴潮的数值预报水平。
7.2.2制定防御超强台风的应急预案体系,在超强台风风暴潮风险图编制的基础上,编制防御超强台风的工作预案,做到及时有序地防御超强台风灾害,确保海塘不发生溃堤或减少海塘溃堤的出现,完善二线塘,将淹没范围尽可能限制在最少的区域,在可能被增水淹没的范围内,事先制定人员转移对象、线路、安置地点、运输车辆和避灾场所,及时转移人员、财产,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2.3加强宣传,提高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当前浙江省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外来人员多,沿海群众普遍缺乏防御灾害的基本常识,防灾意识淡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重,特别是缺乏自救、互救和避险、防灾能力。
因此,必须加强防灾意识,提高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群众的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