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1.4 闽南与海丝文化(二)

02-1.4 闽南与海丝文化(二)

闽南先民远离中原,来到东南边陲,他们因地制宜,向海而生,把自强不息演绎 到极致,铸就了影响世界的闽南文化精神。
8
10
一首《爱拼才会赢》唱遍大江南北,让国人熟知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 2009年,我从多维视角综合提炼了闽南文化的核心精神。即,重乡崇祖的生活 哲学、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重义求利的价值观念、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文 章发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
7
10
2.闽南文化的核心精神 闽南文化是以闽南方言为外在特征的世界各地闽南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 发展形成的、具有共同的思维意识、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生活方式的区域文 化。闽南族群主要分布在福建闽南、台湾地区、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 浙江南部平阳一带以及其他地区。还有东南亚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 6000万人。
闽南方言是闽南族群安放文化心灵的故乡,几千年来留住了闽南人一颗漂泊的心!
2
10
(2)民企与家族 闽南人具有鲜明的传统家族观念。他们无论是坚守黄土地,还是出外打拼开辟新 天地,都透露出浓厚的家族气氛。在闽南、在台湾、在东南亚地区,闽南人都有 着做梦都想当老板的拼劲,坚信奋斗就能梦想成真;他们大都以家族为群体,敢 为天下先、“输人不输阵”,在海内外创造了发达的民营经济;他们具有勇立潮头 显才能的本事,敢于靠自己骨头长肉。他们秉承你好我也好的互惠心态,成为与 世界和谐交往的典范。
5
10
(5)民俗与宗教
闽南长期的海外交通贸易,引来多元文化的交融汇合。泉州形成汇聚世界各大宗 教于一地的独特的宗教文化。
闽南人的俗信杂糅多彩。闽南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拓展了许多信俗活动。 其内涵十分广泛。在习俗上,除了传统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庆,还有充满地 方特色的生产、生活、生命、娱乐等习俗。闽南民间除了信奉中华民族古代共同 的诸神(如土地公、观音菩萨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 (吴夲) 、妈祖(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惠泽 尊王、清水祖师(陈普足)、开漳圣王(陈元光)等 。
18
唐杜甫《感怀》“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白居易《酬周从事》:“腰痛拜迎人客久。”
11
10
鸡翁(鸡公) 鸡母
12
10
闽南话现在还说着的“鸡母、鸡翁”,都是正宗的古汉语词: 北魏·张丘建《算经·百鸡题》(四世纪)——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
钱三。 北宋·李觏《惜鸡》(十世纪)——吾家有鸡母,乘春数子生。 元·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十三世纪) ——王员外道:“可怜,我
9
10
(1)“重乡崇祖”家国情 闽南人虽远离中原,但秉承“慎终追远”民风,通过“江夏堂、临濮堂”、“颍 川衍派、九牧传芳”等堂号郡望,通过民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记忆祖先;要求 祖孙后辈要慎终追远、立德修诚,追忆和传承祖宗先贤留下的优秀文化。他们无 论漂泊多远,也要返乡,留名留后,香火续传!
请看闽南家家户户的门楣:
6
10
(6)工艺与建筑 闽南人在几千年的生存发展中,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南派工艺和建筑,例如,世界 著名的老君岩石雕,色彩鲜明的闽系红砖建筑。
闽南工艺与建筑集成了闽南人对大千世界的认知,是闽南人智慧的展示,是闽南 文化的一朵奇葩。例如:惠安石雕、制陶技艺、德化瓷雕、建筑木雕、泉漳木偶 头雕刻、砖雕、剪粘、厦门漆线雕、泥塑、面塑、漳州木版年画、永春纸织画、 漳州棉花画、漳浦剪纸、泉州刻纸、厦门皮影、泉州竹编、厦门彩扎、泉州灯彩、 安溪蓝印花布、惠安女服饰、鲟埔女服饰、漳浦刺绣、厦门珠绣等 。
3
10
(3)海丝与侨批 闽南人把古代海上丝路做到了极致,刺桐港成为宋元时期世界最大的通商港口。 泉州荟萃了宋元时期海上丝路的历史辉煌,闽南族群在古代海上丝路中弘扬了中 华文化共生共荣的精神。
闽南人在海丝沿线国家打拼,总会写信寄钱回家。闽南话把书信叫“批”,闽南 华侨向家乡寄钱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
侨批,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 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侨批反映出来的海外侨胞“热爱祖国、 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 承和拓展。
4
10Biblioteka (4)戏曲与文学用闽南方言创作的戏曲与文学,传递着闽南文化特有气息。
1 求利——体现了闽南人的经商理念:东方威尼斯商人(千余年来商贸思想 不曾改变),“卖三占钱土豆也要做头家”的理念已经深深植入闽南人的头脑中。 2 求利——体现在你好我也好,互惠共赢,文明经商。共生存、共发展。
3重义——闽南人特别崇尚优秀的传统价值取向,既务实求利,又真诚回馈 社会 。海内外经商者坚持回报乡梓,助学兴教、筑路修桥,投资经济建设、改变 家 乡面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敢于担当,以“义”修身,闽南人报效社会,慷慨 解囊。
15


• 洛阳桥 陈嘉庚 王永庆 李陆大
安平桥
16
(4)山海交融”最机灵 山海交融的文化精神蕴育了闽南人善于趋利避害、灵活机变的思想。闽南人深得 “易”之精髓,敢于不断革新、不断前进!只要一有生机,耕山者可以临海。山 里人可以跨海入台、开发宝岛,漂洋“过番”、开辟“南洋”。
山海交融的文化精神培育了闽南人视野开阔、善于扬弃的眼界。他们以海为田, 以商养家。早在唐宋时期,他们的先民就已试水商贸,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担 纲千年的时代弄潮儿,缔造刺桐名港。
闽南与海丝文化
第一章 概 述
林华东 教授
第三节 闽南与海丝文化(二)
三、闽南文化的内涵 1.闽南文化的表现形式 (1)方言与族群 语言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文化脸谱。闽南方言是早期闽南先民从中原带来的 古汉语;千百年来,闽南族群始终不忘来处,牢记“慎终追远”,在语言传承中 既坚守又开放;闽南方言成为汉语各大方言中保留古汉语特色最多的方言,被称 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道鸡母为何叫唤,原来见此鸭雏入水,认他各等生身之主。鸡母你如何叫唤?” 今天北方话还有“鸡公山、鸡公车、鸡公煲”。
古老的闽南话使流行于闽台和东南亚各地的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布袋戏、
南音等,始终保留着古色古香的传统色彩。通过保留如此明显的“古早味”,
闽南族群对追溯祖先、继承传统文化的坚守达到了巅峰。 13
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 等美誉。闽南戏曲包括梨园戏、布袋戏、木偶戏、打城戏、高甲戏、芗剧、歌仔 戏、南音、采茶山歌等。这些异彩纷呈的戏曲是闽南文化多元融合的精妙缩影, 折射了闽南市井百态,彰显了闽南人独特的人文性格和审美情趣。
闽南民间文学和口语文学体现了闽南文化的地方特色,包括历史传说、说书、讲 古(“拍嘴古”)、歌谣、谚语、俚语等。这些体现乡土色彩的文学是祖祖辈辈闽 南人口口相传形成的文化结晶,是地方“土特产”,保留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其中 不乏有教化意义的东西。
13
(2)“爱拼敢赢”早闻名
闽南民谚:“少年呣打拼,老来无名声。”“拼”与“名声”,刻画了闽南人 求赢的心态。求“赢”是他们的终生追求,是他们的理想目标。闽南人爱拼, 但不是傻拼,不是蛮拼,而是能拼、敢拼和善拼。
闽南人能拼:连闽南女子血液之中都有能拼的精神(例如,影响深远的“惠女 水库”的建设)。
山海交融的文化精神蕴育了闽南人顺势而为、择时而从的观念。他们相信“鸭子 下水就会浮”,车到山前必有路;秉承“输人不输阵”的信念,深信“只有想 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奋斗就能梦想成真,千方百计地让自己走上富裕之 路,打造出名扬全国的“晋江经验”!
17
闽南人从远古走来,在搏击历史风云、驰骋浩瀚海洋的历程中,形成了“重乡崇 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文化精神。 千余年来,闽南族群敞开大海一样的胸怀,放眼世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迎纳 东西方多彩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贡献。 闽南文化以和合共赢的心态,在大陆、在台湾、在异邦繁衍生息,不断创新,与 世界文化和谐共生。 世界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南人。闽南文化之梦,就是中 华文化之梦,就是世界走向大同之梦!
闽南人敢拼:他们相信:“站着像东西塔,躺下像洛阳桥。”腰杆要挺直,做 人要坚强。
闽南人善拼:他们善观时变,精于把握机会发展自己;只要门缝里还有一缕光 线,闽南人便知道生活仍有希望!
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化作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已被全社会 所公认。
14
(3)“重义求利”尚务实
“重义求利”揭示了闽南文化中的义利观:讲究实际,反对虚无。
10
10
再看看闽南方言对古汉语的坚守: 鼎——煮饭做菜的炊具,闽南人至今还在说着。 北方话已经从秦代之前做饭的工具,转为国之神器、 祭祀礼器;北方话做饭的工具已经从“鼎”到“镬”再到“锅”。 眠床——床铺。今天普通话已经不用这个词,闽南话还在用。
唐李延寿《南史·鱼弘传》:“有眠床一张,皆是蹙柏。” 人客——普通话叫“客人”,闽南话还叫“人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