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长篇小说的第二次提升_当代叙事中的种族_形式与后种族美学_雷蒙_萨迪瓦尔

美国长篇小说的第二次提升_当代叙事中的种族_形式与后种族美学_雷蒙_萨迪瓦尔

美国长篇小说的第二次提升:当代叙事中的种族、形式与后种族美学[美]雷蒙·萨迪瓦尔1/文唐伟胜2/译(1.斯坦福大学; 2.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新一代少数族裔作家异军突起,他们的作品标志着美国文学已经彻底转向了“后种族”时代。

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颇具讽刺意味地把“现代”的开端定位于“1910年或前后”,科尔森·怀特海德(Colson Whitehead)在2009年《纽约时报》的一篇纪念首位黑人当选美国总统周年的专栏文章中提出,“一年前……我们正式成为一个后种族社会”。

下文我将回到怀特海德,并重点讨论他的三部小说,即《直觉主义者》(The Intuitionist,1998)、《约翰·亨利的日常生活》(John Henry Days,2001)和《第一区》(Zone One,2011),但现在我希望对我称为当代叙事中的“后种族美学”作一个背景说明。

“后种族”中种族的含义在探讨美国小说中的后后现代、后民权时代的来临这个问题时,我希望能解释清楚我对“后种族”这一术语的使用:在当代美国,种族和种族主义没有消失,完全没有。

杜波伊斯(DuBois)于1901年发表的那个著名观点,即“20世纪的问题是肤色的问题”,最为准确地评价了20世纪种族的命运(354)。

杜波伊斯对“20世纪之初种族的含义”的思考是国际化的、开阔的、全球性的,因为他关注了“亚洲和非洲,美洲和其他岛国中”的种族地位。

也就是说,“种族问题”不单指由美国种族政治和种族构成来定义的问题,对于全球所有正在对种族作出心理—社会定位的国家和组织来说,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

在杜波伊斯的观点发表100年后,也就是在21世纪前10年,种族问题依然是美国和全球现代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虽然如此,“种族”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人们更关注种族的生物性,对种族持本质论的观点;301现在人们对种族的理解更为复杂,将其视为人类经历的一个要素,它基于祖先的群体特征,成形于心理—社会模式,然后被纳入不公平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系统中。

在这一点上,保罗·墨亚(Paula Moya )和海泽尔·马尔科斯(Hazel Markus )无疑是正确的。

他们提出,虽然种族主义在当今美国仍然存在,但“种族”不应该被理解为个人身份的属性,而应该被理解为“一套复杂的个人和社会行为”,一种“行为”(doing )的结构,通过这个结构,种族得以表现,也通过这个结构,种族偏见被固化为“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过程……以及人们采取的行为”①(4,黑体为原文所加)。

这个“行为”并不是简单指有意图的个体行为,而是指“在感受到的身体和行为特征基础上创造出群体,给这些特征赋予有差异性的权力和特权,然后证明由此产生的不公平是合理合法的”(Moya and Markus ,x )。

不仅如此,关注这个“行为”的过程还强调了在当代社会中显然存在的多种族构成中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何以如此呢?许多社会科学家认为,当今种族和种族化过程的特征可概括为后民权时代的种族漠视,或没有肤色歧视的种族主义(即只见种族主义,却不见种族主义分子),或新的被种族化的民族。

在这个后民权时代的种族漠视、没有肤色歧视的种族主义、新的被种族化民族的背景下,21世纪初的“种族”概念是什么?墨亚和马尔科斯所谓的种族“行为”的机制有哪些?这个时代既然允许我们使用“后种族”这个概念,那么我们对于种族,乃至种族主义的理解应该发生哪些观念上的转变?我在本文中讨论的小说就回答了这些问题。

种族作为一个分析范畴仍很重要,种族主义仍是当今美国生活中的严重事实,白人优越论仍是我们时代心照不宣的主流意识。

与此同时,在后民权时代文学中又一直存在超越种族和种族主义的欲望。

为了说明这些事实,我使用的“后种族”概念与怀特海德等作家所建议的一样,具有不断擦写和全力反讽的特征。

这种方法对于文学分析很有作用,因为它既能联系到文学文本的形式和语言,同时又能识别出历史在为种族偏见、歧视和压迫作辩护时的自相矛盾之处。

对“后种族”美国进行反讽式思考,怀特海德并非唯一一人。

除了那些讲话的头头脑脑、博客作家、评论员、右翼媒体等在不停欢呼“后种族主义美国已经来临”之外,一些非常知名的作家、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也在讨论当今美国社会后民权时代的驾临。

图瑞(Touré)新近发表的著作《谁害怕后黑人时代》(2011)和肯尼斯·沃伦(Kenneth Warren )的《什么是非裔美国文学》(2011)以不同的方式提出,“在民权运动之后,明显表达出来的种族隔离和歧视让位于表现更为隐蔽但同样有害的种族主义”(Warren ,5,n.5,401《叙事》中国版(第五辑)①2008年总统大选后,对一种新型的“后种族”时代的期望成为当代美国种族谜团的最清晰的表述。

关于种族的当代含义,最重要的新作来自于Paula Moya 及Hazel Markus.citing Smith,ix)。

除了怀特海德和图瑞,还有众多作家探讨美国种族形成过程中的后现代或后民权时代。

这些作家包括:非裔作家Percival Everett、Dexter Palmer、Darieck Scott;亚裔作家Karen Tei Yamashita、Sesshu Foster、Charles Yu、Larissa Lai;土著作家Sherman Alexie;拉丁美洲裔作家Salvador Plascencia、Junot Diaz、Mi-chelle Serros、Yxta Maya Murray、Marta Acosta等。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包括几位对犹太族和意第绪族进行重新书写的作家,如Maichael Chabo、Gary Shteyngart、Jonathan Safran等。

饶有趣味的是,这些作家集体出现在《纽约客》2012年6月4日和11日关于“科幻小说”及当代“类型小说”兴起的夏季专刊上,旨在展示并讨论当代社会的种种危机。

这些作家坚持认为,21世纪的种族问题非常紧迫。

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美学来处理所谓后种族时代中“种族”的含义。

我主要以怀特海德的《直觉主义者》(1998)和《约翰·亨利的日常生活》(2001)两部小说为例来说明种族历史、形式和文学语言之间的关系。

我还将探讨《第一区》(2011)如何再现历史在种族控制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及其与该文本的形式和语言之间的关联。

在这些小说中,美国种族化过程中特有的多种族现象被再现为一种不停的“行动”(doing),这种“行动”创造了社会结构和话语,清楚地表达出美国社会生活基于多样性、异质性和差异性的“对话性叙事”(dialogical narra-tive),然后将它们统统纳入层级分明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中。

新千年已过去12年,后现代主义的全盛时期距今已有30年,而全球的种族、性别和政治反压迫运动也过去了将近45年。

现在,我们应该来探索、反思并试图理解我称为“后种族”的这种新型美学了。

结合种族、叙事理论及“假想现实主义”(speculative realism,我用来概括这种美学的叙事特征的术语),我可以解释为什么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作家们已经为美国小说历史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当年沃特·司各特(Walter Scott)基于拿破仑发动的世界战争,将历史和罗曼司两个文类混合起来创造出“历史罗曼司”这一文类。

受其启发,我在此提出“假想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以此来理解现实主义和奇幻文学如何演变为各种假想形式,而这种形式似乎体现了当代小说中的新叙事模式。

一种新美学的特征以下我将描写后种族美学的四大特征。

虽然不是穷尽式的描写,但它们表明作家们共有这些特点并非偶然,而且值得深入研究。

(1)后种族美学与后现代主义美学是批评式对话关系。

“二战”后一代作家有相同的历史,这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和美国种族文学之间呈对话关系。

如果501美国长篇小说的第二次提升:当代叙事中的种族、形式与后种族美学不将后现代主义和“二战”后的种族文学的兴起看作互不相关的两个现象,而是将它们看作同属一个美学母体,那么我们就能看到,后现代主义文学和种族文学源于同样的历史体制和创作实践①。

我们不妨看看文学史的情况。

如果将后现代主义者和少数族裔作家置于对话语境,我们就会问:为什么后现代主义和当代叙事的研究极少关注少数族裔文学?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绝大多数少数族裔作家觉得后现代主义很不利于他们在小说中再现当代社会情况呢?仅举几例。

朱诺特·迪亚兹(Junot Diaz )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 ,2007)、萨尔瓦多·普拉森西亚(Slava-dor Plascencia )的《纸人》(The People of Paper ,2005)、帕西瓦·埃瓦雷特(Percival Everett )的《擦去》(Erasure ,2001)都表明了当代族裔小说与后现代元小说之间的批评式对话关系。

当然,强调两者之间的共有历史,关键意义还是它能让我们看到后现代美学和当代少数族裔作家群体创作实践之间的对话关系。

(2)后种族美学建立在文类发展史上,通常混杂不同文类形式。

当代少数族裔作家群共有的第二个特征和第一个特征类似,都有一个历史的层面,但这第二个特征指向的是文类历史以及文类形式的混杂。

我论述的这个族裔叙事转向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某个现象颇为相似。

那个时期罗曼司正在复兴中,沃特·司各特和詹姆斯·费尼莫尔·库伯(James Fenimore Cooper )这些作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叙事形式来对抗新古典主义及反浪漫主义小说流派,崇尚崇高、想象、哥特、鬼怪仙魔等。

司各特在他为《大英百科全书》写的词条中,将罗曼司定义为“一种用散文或诗体写成的虚构叙事,其兴趣点放在神奇罕见的事件上”(qtd.in Dekker ,21)。

相反,在他眼里,小说是“一种与罗曼司不同的虚构叙事,其中的事件符合普通的人类事件走向,也符合当前社会状态”。

司各特还认为:“也许还存在一种作品,很难准确地把它赋予给任何一个类别;事实上,这种作品兼具两个类别的特征。

”于是,分别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一种文类现象———“历史罗曼司”这种混杂文类就出现了。

司各特自己,当然包括库伯,创作的正是这种混杂文类的作品,它们带着童话故事和罗曼司、怪异和鬼神世界的特征,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混为一体。

日常生活怎么会受怪异事件之扰?前世纪的做派又怎么会与当下世纪的做派并行?正如一位知名的美国罗曼司批评家指出的那样,“将一部小说称为‘历史罗曼司’,就必须关注其非常丰富、混杂甚至互相抵牾或前后矛盾的特性”(Dek-ker ,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