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淀粉工业协会马铃薯淀粉专业委员会关于申请马铃薯加工业产业政策支持报告中国淀粉工业协会:有关马铃薯淀粉专业委员会关于申请马铃薯加工业产业政策支持意见如下:一、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目前的税收政策特别所得税减免政策的执行进行进一步的协调,应明确认定马铃薯淀粉、全粉属于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并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取消对年产量在1万吨淀粉以上的限制条件。
马铃薯、甘薯、木薯等薯类产业是“三北”、“西南”老少边穷地区的主栽作物和支柱产业,国家为了支持三农产业和扶贫,在2008年财税149号文件中,将薯类初加工列入了农产品初加工目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薯产业这一扶贫产业的关心和支持。
但在执行过程中,因文件表述用词不准确,导致一系列问题。
本次修订应予考虑解决:(一)、财税(2008)149号文件规定:“薯类初加工,通过对马铃薯、甘薯等薯类进行清洗、去皮、磋磨、切制、干燥、冷冻、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薯类初级产品。
具体包括:薯粉、薯片、薯条”。
因“薯粉”为概括性用词,不是商品名,许多省税务部门不予认定,使国内薯类淀粉加工企业三年多不能享受政策。
“薯粉”包括:淀粉、雪花全粉、颗粒全粉三种商品形态,没有其它形态存在。
从2008年底起,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就根据各省企业反映,多次向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农业部等主管部委积极汇报,申请明确“薯粉”含义,以商品名称确认产品。
2011年财税26号文件才明确“包括薯类淀粉”,但仍不是“薯粉”的全部含义,希望本次修订能取消“薯粉”这一概括用词,而使用“薯类淀粉、全粉”这一商品名称表述。
(二)、(2011)财税26号文虽然明确了“薯类淀粉”属初级加工,但又附加了一个“且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的限制性条件,非常不合理:1、初级加工产品范围的认定应该是由农产品的加工工艺、产品性质决定的,而不是加工企业产量的大小决定的。
2、农产品初级加工受气候、年景(原料供应)、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产量不能稳定。
如马铃薯淀粉,2013年许多设备生产规模在2-5万吨马铃薯淀粉的大型加工企业,因自然灾害严重(晚疫病)造成原料短缺,实际产量均不足万吨。
产业遭了灾反而无法使用政策,又增加了企业税负。
3、农产品初级加工产业的各种产品,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国家只是根据其农产品加工的产业性质,决定是否鼓励发展,从没有按产量大小来决定的先例。
4、因农产品企业靠天吃饭,产量无法稳定,也给税务部门实际执行造成困难。
一个企业去年可以使用政策,今年就不能认定,多地税务部门都感觉不好理解,不好办理。
综上所述,本次修订中应去除单一对薯类淀粉规定的产量限制。
二、马铃薯加工产业过度、盲目发展、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不正当竞争加剧。
近年来,由于缺乏产业政策、产业规划、缺乏生产及市场准入标准、缺乏监管及法律、法规体系。
造成马铃薯加工产业过度、盲目发展、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不正当竞争加剧。
近年来,宁夏、甘肃、黑龙江、山西等省区,以民办投资为主的小型加工企业、作坊风起云涌、遍地开花,各省区均有数百家。
小型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出成率低、质量低下、掺杂使假严重、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干扰市场严重,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建议:要以很大力量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展清理、整顿、巩固、提高工作。
要象清理“十五小”一样,政策清楚、任务明确、措施强硬、限期完成。
要制定行业规范、准入标准,工艺、技术、设备标准、产量质量、卫生标准,建立、健全各级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
三、马铃薯淀粉各种走私、规避监管的不正当贸易行为日益严重,损害市场秩序。
调查发现,近年来,为规避“双反”(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欧盟一些企业勾结部分国内贸易商和企业,开始采用多种规避手段和走私方式向中国出口。
数量已远远超过每年正规报关进口数量,主要规避手段有:A、利用加工贸易、易货贸易、CPA贸易、边境贸易等规避方式大量进口,以国内厂家和贸易商为主转手倒卖。
此方式在山东、广东、广西等省普遍存在。
B、直接走私进口:在福建、广东、云南等口岸多发。
C、以更换包装、更换商品名、变更出口国等方式走私进口。
这部分量很大,多以木薯淀粉为名或以改性淀粉、混合粉为名报关。
方法有:只在货柜门口放一、二层木薯淀粉,里面全是马铃薯淀粉或在欧洲产马铃薯淀粉包装外套一个编织袋,再或以在淀粉中掺加少量改性淀粉,然后以改性淀粉、混合粉包装为名出口,上述方式,主要从越南、香港、泰国操作,从云南、山东、广西、广东、福建口岸进口。
上述规避和走私行为,已发展成很大规模,造成对国内产业的严重危害。
建议:农业部商请海关总署,切实加强对涉案产品马铃薯淀粉的监管,继续加强和加大对欧盟淀粉反走私、反规避监管措施力度,堵塞各种漏洞。
同时,取消或强化管理涉案产品的来料加工贸易行为。
从整体上保护全国马铃薯产业安全。
四、调查发现部分企业掺杂使假,影响食品安全。
近年来,由于市场压力,西北产区、东北产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往马铃薯淀粉中大量掺入工业木薯淀粉、玉米淀粉。
为提高粘度、白度,又违规添加非食品添加剂、强氧化剂等。
这样不但产品名不符实,而且因重金属含量、二氧化硫含量、杂质成分及卫生指标严重超标,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严重危害马铃薯加工这一利国利民的产业安全。
鉴于行业内掺杂使假行为日益严重,严重危害食品安全、产业安全。
建议:农业部商请食药监总局、质监总局申请开展打击马铃薯淀粉掺杂使假、各类伪劣马铃薯淀粉产品活动。
五、国家应制定明确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从财政、税务、金融等各方面,切实加大对这一优势产业、利国利民产业的扶持力度:(1)、对目前已普遍实行的“农业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明确规定将马铃薯纳入覆盖范围。
享受粮食作物应有的待遇。
(2)、对马铃薯加工产业这一直接关系三农、关系扶贫而利润微薄的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新产品开发、环保设施、循环经济、市场开拓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给予专项资金和贴息支持。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迅速解决马铃薯加工企业的贷款难、抵押难问题。
由于马铃薯加工企业均为中小企业,而且为农产品加工业,银行一直认为风险大、利润低,不愿放贷,而且资产抵押极为苛刻:生产设备、产品、无形资产均不能抵押,房地产抵押率也压低到30—50%。
这严重制约着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
加工业不能正常运转,鲜薯就没有出路。
希望各级银行能从促进三农产业、扶贫产业着想,放宽对马铃薯加工业的贷款政策、抵押政策。
切实落实国务院(2009)25号文件关于“各类金融机构要对农产品加工、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指示精神。
(4)、完善农产品加工财税政策。
现行的关于农产品加工的税务政策,仍在执行九十年代初的文件规定。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党和国家已将“强农”、“惠农”、“利民”做为基本国策,涉农税、费都在解除或减轻。
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党的一号文件“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国务院“加大对涉农产业扶持力度”、“尽快研究并完善现行农产品增值税有关政策”的有关指示精神,希望财政、税务主管部委针对农产品初级加工产业直接连系三农、关系扶贫,而又加工简单、附加值低,但宏观社会效益显著、政治性、政策性强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调整、改善涉及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政策:(5)、提高企业出口退税率。
目前马铃薯淀粉出口退税率仍是13%,为鼓励企业出口,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建议提高到17%左右。
六、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构建产、销、加利益链条,破解小农业、大生产矛盾。
一方面,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原料基地建设是企业生存的物质基础,从经营思想、人力、物力投入上,把原料基础作为第一车间来建设。
要通过增加投资,协调政策,多方位宣传、组织、引导企业周边的县、乡发展原料基地。
要同基地乡镇、农户结成紧密的生产经营利益共同体,在种植计划协调、生产资料扶持、脱毒种薯推广、种植技术培训、机播、机收服务、交售运力组织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做好衔接服务,并通过价格保护、订单包收等方式提前落实,使基地农户种的放心,收的安心,卖的顺心,充分调动农民种薯、交薯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马铃薯产业化是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一项社会工程,还必须依靠政策扶持,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才能尽快形成规模和效益。
目前,甘肃、宁夏等省,充分注意到了马铃薯产业对促进和提高三农经济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上来,通过“政策促动、项目拉动、龙头带动、市场牵动、科技推动”等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取得了灾年丰产丰收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但其他十余个主产省区的政策性支持力度还不到位,产业放任自流。
因此,各主产区的政府和各级领导,均应在马铃薯这一优良经济作物的规划、种植、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加工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政策资金扶持,以促进产业化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以全面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七、从政策上、体制上解决品种科研产、学、研脱节问题,让停留在实验室、实验田、科研院所成果柜里的品种科研成果切实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以期迅速提升我国工业加工品种推广、应用水平,扭转加工产业成本高、质量差、竞争力低、薯农收益低、抗灾能力差等落后局面。
国家应制定清楚、明确的、发展适用工业加工用薯的科研规划和任务、目标。
紧密围绕不同加工产业的指标要求,不同产区的自然、地理、气象条件研发推广各种专用薯、菜用薯、种用薯、脱毒薯的适用品种、适用种植、管理技术。
并且明确规定以通过生产实践检验,具备推广、应用条件,可以产生独特经济效益、比较效益,并与种植业、加工业紧密结合,产生社会效益作为鉴定、验收、评奖、取得经费的权重指标。
这样才可以从政策上、体制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弊端。
同时,也必须要求各地种植、加工企业,特别是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坚持良种推广带动战略,积极同各地品种科研部门紧密结合,发展品种科研,推广工业品种和脱毒种薯,并通过承包土地、示范经营以及对重点基地乡镇和大户实行定点帮扶、合同化扩繁、推广等措施,推广工业品种及脱毒种薯。
推动农民认识和接受优质种薯八、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产品深加工和附产物综合利用,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国家应针对“马铃薯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化水平”设立科研专项和攻关课题,鼓励重点科研院所、院校开展专题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