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南宋官窑
老虎洞98LSY1
马蹄形馒头窑,由窑门、 半圆形火塘、横长方形 窑床、砖砌隔火墙,用 砖分隔出的烟道、出烟 室组成。
(4)龙窑
长15、宽2.1m,沿山坡略倾斜。
老虎洞窑址龙窑保护
江苏宜兴现代龙窑
(5)釉料缸 口径64、腹径72cm
(6)瓷片坑 H2、H3
有意打碎 统一掩埋
3、出土瓷器标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馆宣教工作
南宋官窑博物馆仿品
(1)澄泥池 长4.2、宽2.5、深1.7m。
(2)作坊 基础部分用规整的石条和砖砌筑墙基,用长方形砖砌
墙,房屋的地面使用砖错缝平砌。
F9
F9局部
陶车坑
F9平面图——砖砌蓬式建筑
(3)馒头窑
素烧窑。素烧是南宋官窑烧制瓷器的一道特殊工序。将 成型未上釉的器坯先放入素烧窑进行低温焙烧,以提高坯体 的强度,为多次上釉创造条件。
南宋官窑
A、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 引南宋人叶寘(置)《坦斋笔衡》:“政和间,京师自制 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 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 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人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 比旧窑大不俟矣。”
B、《说郛》所录南宋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 “宣政间,京师自制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 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 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人所 珍。后郊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俟矣”。
地层堆积厚,最深的达3m。
地层共分5层: 第1层——近代扰乱层 第2层——元代层 第3层——南宋上层 第4层——南宋下层 第5层——北宋层
窑址性质——“修内司窑置庚子年**匠师造记”
荡箍——陶车的部件
2、遗迹
馒头窑4座,龙窑3座,作坊10座,澄泥池4个,辘轳车 基座坑12个、釉料缸2口,采矿坑2处,瓷片堆积坑24个。
碗
盘
洗
窑址出土——瓶
窑址出土
仿古器形:鼎式、鬲式、尊式、乳钉香炉、薰炉、 琮式瓶等 。
传世琮式瓶
成交价 1800万人民币
(2)胎色以灰色为主, 釉色以粉青色和米黄色 为主要色泽。
3、窑具 匣钵、支钉、垫圈、垫饼等。刻字“高师古”等。 支烧——薄釉器居多。垫烧——厚釉器居多。
南宋官窑“大宋国物”垫饼 (郊坛下窑址出土) 高1厘米 直径5.5厘米 足径3.2厘米 饼面平整,底有矮足。边沿斜弧,足底旋削不平。红
褐色瓷土胎,质细致。平面刻划“大宋国物”四字,字体 草陋。面上残留垫烧小圈足的印痕。 [1]
匣 钵
4、乌龟山南宋官窑的年代和性质
窑址底层发现有五代越窑产品,乌龟山窑址是 南宋初年没收民窑建立的官窑,由官府直接控制的 制瓷窑场。
南宋官窑博物馆
发掘区现状
发掘区现状
南宋官窑博物馆基本陈列
瓷片陈列
修内司官窑 郊坛下官窑
位置
(一)老虎洞窑址——修内司窑 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在杭州凤凰山一带发现了瓷片
和窑具,发表文章说南宋修内司官窑就在凤凰山一带。
1998年—2001年连续发掘,总面积2300㎡ 。 《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文物》2002年第10期
1、地层 山沟东南——西北走向,中间是一个沟壑,古代有溪水。
2km。20世纪20年代发现。1984、1985、1988年共发掘1400 ㎡。《南宋官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遗迹 龙窑1,作坊1(3个房子),练泥池1,辘轳坑2,堆
料坑1,素烧炉1,素烧坯堆,排水沟2等。瓷片3万余片。
素烧炉
龙 窑——Y2
2、瓷器特点 (1)日常器皿居多:碗、盘、瓶、罐、壶、花盆等。
A、器形
日常生活器物为主:有碗、盘、杯、罐、碟、壶、洗、
盏托等。
碗
碗盖
盏托
洗 盘
纸槌瓶
陈设用瓷——各式瓶
鹅颈瓶
梅瓶
陈设用瓷——各式瓶
兽首双耳瓶
镂孔套瓶
陈设用瓷——花盆
仿青铜礼器:尊
仿青铜礼器:炉
鼎式炉
鬲式炉
仿青铜礼器:觚
B、器胎
黑色、香灰色、米黄色。胎中加含铁成分的矿物,使 颜色加深。
紫口铁足
C、釉 (1)器型特点 釉质以类玉为最高境界,继承汝窑传统。釉色以粉青 为主,月白,米黄色。釉色莹澈、温润如玉。釉面绝大多 数有开片。厚釉、薄釉都有。
D、装烧方法
支烧
垫烧——垫圈
垫烧——垫饼
匣钵
遗址博物馆
元代:鸟食罐
“官窑”铭碗底
遗址博物馆
(二)乌龟山窑址——郊坛下窑官窑 位于杭州乌龟山,距离钱塘江500m,在南宋皇城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