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前面我说了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教学在有效的形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还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数学大厦”的构建,核心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

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知识形成过程,还十分重视发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

“数学科学”之所以从自然科学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现代科学的十大部门之一,首先不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而是因为数学思想与数学意识的重要作用。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意识。

因此我们应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

(一)“单位”思想的渗透数学中,不管是“数”还是“量”的计算都得益于“单位”思想。

1
(1)
“许多”
(2)在
“7
(3)
“十”、
2
想。

(1)老师先后发出两次“啊”的声音(两次时间明显不一样)问学生哪一次“啊”的时间长?接着,老师又分别举起左、右手(左、右手举得时间明显不一样长)。

问学生左、右手举手时间哪次长?设计这一教学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时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用眼睛和耳朵感觉到时间确实存在。

(2)老师又先后发出两次“啊”的声音和举起左、右手,但时间长短几乎一样,使学生难以判断出两次“啊”的时间和左、右手举手时间的长短。

从而使学生感到单凭感觉不能解决问题。

(3)教师再次举左、右手,并用数数方法计算左、右手举得时间长短。

举左手时,数了5下,举右手时,同速数了6下,所以学生很快知道右手举的时间长一些。

这里,左、右手举得时间虽然仍相差不大,但由于学生知道“数一下”就是一个“单位”所以很容易判断出来。

从而使学生感到引入客观“标准”的必要性。

自然地引出:计算时间的长短,要有“单位”,从而适时地渗透了“单位”思想。

(二)化归思想方法的渗透
化归思想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

所谓“化归”可理解为“转化”与“归结”的意思。

我觉得: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注意并正确运用“化归思想”进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对事物内部结构、纵横关系、数量特征等有较深刻的认识。

下面略举几例。

1.四则运算“巧用定律”。

有不少四则运算题,虽然可以根据常规运算顺序逐步算出正确结果,但往往因为数据庞杂,计算十分繁琐。

如果能利用恒等变换,使题目的结构适合某种“模式”,运用已学过的定律、性质进行解答,便能一蹴而就,易如反掌。

例如:计算1.25×96×25
将96分解成8×4×3,再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计算就显得非常方便。

1.25×96×25=1.25×8×4×3×25
=(1.25×8)(25×4)×3
=10×
2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