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复习大纲一,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1,1949-76年的毛泽东时代,实现了四个经济目标:彻底变革财产所有权;大幅度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完全取消市场经济;国家垄断对外贸易。

2,1978-2008,中国GDP每年6.6%增长,得益于效率提高。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3,产业结构变化来自于两个推动力——对物品需求的弹性和部门生产技术的变化。

4,农业制度的六次变化:50年收地分给农民;55年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农忙时一起劳作);57年高级合作社(有自留地);58年人民公社(全部公有);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对于农业TFP增加,文贯中的增长核算方法与林毅夫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结论一致,归因于农业政策自由化。

6,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7,中国以后发展速度肯定不比 6.6%,原因:制度作用是一次性的;技术进步导致差距缩小。

8,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财政支出教育和医疗;关闭亏损的国企;改善不良资产的银行。

二,农业中的集权与分权(1949-1962)1,50年开始改革(土改,统一财经,稳定物价,建立国企)——53年过渡计划(三大改造56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2,国家最初在农业上的问题是,政府怎样在集权性管理和分权性管理中作选择,在市场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行政性指令中作选择。

3,农业价格政策:农产品的市场比例下降(土改使富农生产购买力下降,贫农自由后消费得多了)。

中国农民非常经济理性,政府通过价格手段很容易就控制了各个作物的产量。

4,合作化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比例以满足城市需要,中央或者从工业资金中抽出补贴农业,或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样会降低积累率),这样都违背工业政策。

于是只能用政治手段强行收购以及合作化来提高生产率。

5,53年开始强制收购,收购增加,产量下降。

6,政府眼中合作化的优点:增加剩余用于投资;农闲时集中搞设施;技术易推广(实际上很多技术没有因地制宜),土地易分工;机械化应用;农民更忠诚。

7,初期的合作化导致生产率下降,国家于57年增加了自留地的大小。

面对困难,中共的解决方法不是“退”,而是“进”——人民公社。

8,合作化的后果:集权的好处一定伴随着其他的损害;个人激励没有什么好的替代物;集权对资金和技术集中的优势不明显。

9,人民公社综述:农民个人利益的严重侵犯;统计数据的弄虚作假;工作和报酬结合度不够紧密;由于分权,使得中央的指令很难纠正地方上的错误。

10,人民公社的改正:59年,重新开放部分的农村自由市场;60年自留地增加;61年,价格机制进一步放松;62年,恢复资料所有制的小队单位。

11,为解决工农业冲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强制性上交定额和农业集权,但是都没有解决农民的激励问题。

中央考虑到意识形态上面的巨大利益所以也没有更正。

三,农业合作化与农业危机1,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平稳的发展路线(1953年政协会议提出过渡路线),扩大地方权力的同时增强中央集权。

57年,反右斗争。

58年大跃进开始。

59年庐山会议反右,同时开始共产风。

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62年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教训(指标高,过渡急,权力散,市民多)。

2,同时,58年开始放权地方,包括计划权,国企管辖权,物资分配权,财政税收权等。

3,人民公社:分为公社、大队和小队三级。

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特点: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自给自足。

4,59-61年大饥荒的解释:FAD(粮食减产,自然因素,替代监督的退社权的丧失);食物获取权的丧失(放卫星导致征购率太高,市民享有更多消费权);制度因素(公共食堂放开吃,地方政府救灾差)5,农业合作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方式集中导致产量高。

6,61年危机之后公社只有协调功能,生产分配还是小队为主,同时提出“农业优先”战略,强调机械化和化肥等,所以之后农业产量有所提高。

7,农业危机的解释:自然灾害;政策管理失误;激励缺失。

但是如果是前两个原因,则62年改正之后农业生产率应该马上恢复,实际上没有,所以最有可能还是由于62年后仍然保持了公社制度,使得一次性博弈发生导致激励下降。

四,文革经济1,文革时期,经济两起三落。

两起是因为周恩来和邓小平的两次主政,三落则是文革三次高潮部分。

2,文革期间经济的增长来自于能源工业的高速发展,但这透支了今后的能源储备。

3,文革期间对经济的损害:产业严重失调(轻工业下滑,重工业上升);积累远高于消费(积累率31%);经济效益低,财政赤字(为什么说效益低了呢?从财政赤字看得出来,赤字表示投入多产出少)。

五,1978-87年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1,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79年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八字方针。

增加对农业的支援,加大轻工业的规模,降低积累率,84年,基本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方面,58年曾经把国企下放地方,后来收回,如今又下放。

80年企业承包制,利润包干;83年利改税,拨改贷。

3,财政方面,80年开始各省分灶吃饭。

外贸方面,外贸管理权下放,汇率调整;金融方面,人民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恢复。

4,中国农村改革的过程:价格改革(农产品的订购价和超购价都大大提高,政府同时给城市居民以消费补贴);制度改革(HRS);市场与计划改革(以往中央统收粮食使得各地牺牲经济作物并且使复种指数增加到降低生产率水平,改革使计划征购量减少,开放自由市场,但是如此使得粮食产量停滞,加上制度的一次性效应,85年又加强了粮食征购)。

5,衡量农业的增长,经济学家以产出为因变量,分别以投入(土地、劳动、资本、化肥),转向HRS的百分比,超购价和计划价与投入价的相对价格,非谷物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复种指数为自变量来考察。

6,经过上面数学分析得出,78年至84年农业产量的增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46%来自于要素投入增加,尤其是化肥;47%来自于HRS;2%来自于其他改革;5%无法解释。

注意,国营牌价对农业产量的增加主要反映在对要素投入的激励上。

事实上,84年后国营牌价的下降也导致了生产率下降。

复种指数和非谷物面积的增加有利于产量增加。

还要注意的是,84年HRS 改革一完成,当年的生产率马上下降接近一半。

六,改革时期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1,78年后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典型的波动形势,85、88、94年三次高峰(膨胀和紧缩的缘故,中国政府承认帮助国有企业的就业发展,但是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贷给非国有企业,于是国家只能多印发货币来支持国企,如此经济增长伴随通货膨胀;国家觉得不行,于是收回银行的贷款权,贷给国企,结果经济增长变慢。

周而复始。

)。

2,中国经济改革的几个重要制度环境是:(1)经济分权化:金融权从财政部到了银行手里,地方对税收更多支配权力。

(2)政府对国企的承诺:改革初期,国企对GNP贡献为正,后期为负(即国家倒贴钱给国企),国家对国企的投入一直稳步增加,对非国有的投入时正时负。

(3)信贷计划和控制:信贷计划是国家控制银行贷款的工具,但是由于其不具备强制,加上地方银行的串谋和对中央的瞒骗,导致大量资金流入非国有企业。

中央很可能从指导性信贷计划转为管理性信贷计划,或者改组银行领导来解决这个问题。

3,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解释:国企拥有的承诺、软约束和低生产率;信贷分配和周期。

(还不是重复上面那一套!就这么一点东西折腾半天!!什么效率!!!)4,对以上周期性解释的证据:证明三个关系,信贷在两者分配中联系,分配关系和GNP增长(铸币税和国企投资额的负相关,即国企投资额下降,国家发行更多货币,铸币税上升),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

七,中国双轨制改革1,经济的帕累托改革:让改革的受益方补助受损方,大家都变好了,还有效率。

当然这很困难。

不过双轨制做到了。

2,两种市场自由化:有限的市场自由化;完全的市场自由化(国企把政府投入的原料拿到市场上卖掉后买来产品付给国家)。

3,双轨制的效率性和帕累托改进:市场轨使得非国有进入并获得效应;计划轨使得国企隐秘地保证了以前的收益。

4,帕累托改进的条件:计划轨的强制实施(容易在于稍微改革以前的制度即可,困难在于计划消费品的分配,价格高还质量低,谁来买?还有困难在于,人们对国家强制实行计划轨的置信度。

)5,效率的实现:边际上的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假设确保了企业和家庭都有正确的激励。

6,为什么双轨制适用于中国?我国的计划体制实施多年,人们对计划轨的强制实施有信心;计划外的市场经营使得农村和城市企业都有利润最大化激励;市场接近于完全自由市场。

计划轨逐年下降,从100%降到45%(90年)。

7,劳动力市场的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有限自由化在90年代中期得到改善。

老雇员享受计划轨工资福利,新雇员面临市场轨挑战。

90年代中期大面积下岗和再就业。

八,改革对国企的影响1,国企改革主要方面:把国企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捆绑送给了地方;治理结构改变,领导责任制;边际市场自由化,竞争加剧。

2,经过计量分析得出:(1)加价比例:国家对计划产品的价格加价很高,当然后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逐渐降低了加价。

(2)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分配有明显的改善。

(3)竞争加剧(产出价格和投入价格的差距不断缩小)导致TFP提高。

总而言之,要素分配改善,解释了28%的产出增长,竞争加剧和激励增加解释了49%的产出增长。

九,中国的财政分权1,92年后各个方面的进一步改革:(1)国企:公司企业化,股份制改革,成立国资委(负责国企布局)。

(2)粮食市场:93年取消粮票,一些省份的粮食价格和经营全面放开。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化的同时加大了劳动的保障力度(4)土地市场:土地征用开始有偿化,土地可以招标拍卖。

(5)货币和资本市场:股票基金市场的完善,鼓励再贴现(中央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2,我国分权的历史:58年分权导致大量饥荒;62年重新集权,经济好转;66年,毛泽东再次要求分权地方;76年重新集权;后来改革又放权。

3,我国财政分权的历史:50年要求地方收入全部上缴中央,由中央分配;58年下放权力,规定“以收定支”;61年集中财权;文革下放财权,实行“大包干”,节余留用;78年规定,按照地方收入的多少决定留给地方多少。

80年分灶吃饭(包干),明确规定什么收入归中央,什么收入归地方,什么支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从过去的中央平衡,变成各个地方的收支平衡。

即把过去的“条块结合, 以条条为主”的财政体制改变成了“条块结合, 以块块为主”的体制。

4,80-85年分灶吃饭的4类代表(1)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收大于支的部分上缴中央,各地自求财政平衡。

(2)补贴:几个自治区,财政盈余不用上缴,中央每年还增加补贴。

(3)划分收支,定额上缴。

广东福建两省。

(4)江苏的固定比例包干,后来归为第一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