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②又欲作“推”字________(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答案】(1)在;想要(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结合课内所学①“于”翻译为“在”;②“欲”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⑴在;想要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⑶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注)①粥:稠粥。
②日昃:太阳偏西。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日昃始食(________)④去之南都(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各划两处)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怎样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答案】(1)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2)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
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
(3)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心”是一词多义:思想感情;内心;品行;本性;思虑,谋划。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
“微”是一词多义:如果没有;微小;卑贱;隐隐;稍稍。
日昃始食: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
“始”是一词多义:才;开始;最初。
去之南都:离开到南都。
“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去。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①居,处在。
庙堂之高,高高的庙堂之上。
则,就。
江湖之远,僻远的江湖。
②遂,于是。
大通,博通。
旨,要旨。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
①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则忧其民(就为百姓忧虑),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就为国君忧虑)。
②遂(关联词)/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慷慨)/有志于天下(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4)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这句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范仲淹把自己的忧和乐和天下人联系在一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展现了一种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一种奉献精神。
但是结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心中有比较重的忠君思想,这是时代的局限,不值得提倡。
故答案为:⑴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⑵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
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⑶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⑷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
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⑵本题考查“之”的词义辨析,“之”可当代词,代指人、事、物;可当结构助词“的”;还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往”,有时还可以调节语气,无实义。
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辨析;⑶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
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
不分日夜刻苦学习,整整5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注】①迥异:相差根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
⑦华:花。
⑧诡辩: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腹:腹中空虚。
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时文固不可不读________②若朝华夕落________③古人之书,安可尽读________④然后思通其义蕴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②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本来;像;全、都;通晓、理解(2)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分析】⑴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 固:副词,本来;② 若:动词,像;③尽:副词,全、都;④通:动词,通晓、理解。
⑵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安:怎么。
可以:能用,可以用。
句意是: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汝辈:你们。
于此: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
宜;应该。
猛省:深深地自我反省。
句意是: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