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经济学论文)网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经济学论文)网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录目录 (1)摘要 (1)ABSTRACT (1)1.网络购物 (2)1.1网购的优势 (2)1.2网购的前景 (2)1.3网购存在的问题 (2)2.网购中信息不对称 (3)2.1卖家信息不对称 (3)2.2商品信息不对称 (3)2.3买家信息不对称 (3)3.信息不对称对网购的影响 (3)3.1利益缺失—逆向选择 (3)3.2信任欺骗—道德风险 (4)3.3市场变质—“柠檬”问题 (4)4.网购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研究 (4)5.解决途径 (5)6.结论 (5)参考文献 (6)摘要网购市场是一个新型的虚拟市场,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显著提高了市场效率,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

网上购物模式是对传统购物模式的创新和革命。

但是,网购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阻碍网购的发展。

本文从网上购物的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介绍了网络购物的优势、前景、网购人群和主要问题,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网上购物产生的表现及影响,简单的概述了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在网购市场中所引发的主要问题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网络购物;信息不对称;ABSTRACTOnline trading market looks as a new type of virtual market. It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 of time and space,remarkabl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rke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urchase model,there are some innovations and revolutions in the net shopping model. Whereas,as a new trade,there are still many defects, of which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plays as a encumbr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nline tr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cepts of online trading, analyses the causes and the impacts of the online trading and summarize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bout it simply.KEY WORDS: online trading ; information asymmetry;1.网络购物网上购物,就是借助网络实现商品或服务从商家/卖家转移到个人用户(消费者)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网络的参与。

其大致的过程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帐号或信用卡的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

自1998年我国的第一笔网络交易开始,电子商务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商业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随着购物网站的兴起、物流行业的发展、支付平台的对接,网购日渐普及。

1.1网购的优势对于买家,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的购买必需品、稀缺品,不仅价格较实体店便宜,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省时、省力、省钱;对于卖家而言,省去店面的租金或其他人力物力成本,行业计入门槛较实体店低,通过互联网对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适时调整经营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从整个经济市场而言,这种新型的网上购物形式更好的展示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显然的说,网购无疑成为新经济时期达到“多赢”效果的理想模式。

1.2网购的前景目前,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总体状况良好,网购网民规模持续增大,网购渗透率不断走高,提升潜力较大。

同时,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的地区差异较为明显。

截至2010年6月30日[1],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虽然分别仅为33.8%、30.5%和29.1%,但半年用户规模增长率却分别为31.4%、36.2%和29.9%,增速在各类应用中排名前三。

目前中国网民中的网购渗透率为33.8%。

CNNIC分析师李长江认为,互联网由娱乐属性主导,逐渐转变成为媒体属性,再到经济属性的演变历程已经日趋明显。

根据CNNIC的测算,预计到2010年7月31日,我国网民数达到4.2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31.9%。

与此同时,随着网购的日益壮大,国家也出台各系列政策支持网购行业,修订的《消法》增加了“对通过电话销售、邮售、上门销售等非固定场所的销售方式购买的商品,消费者有权在收到商品后30天内退回商品,并不承担任何费用,但影响商品再次销售的除外”。

此外,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也指出,将引导互联网从“可用”走向“可信”,解决阻碍电子商务深层次发展的网络安全和信任问题。

上述的两个方面都为网购提供了积极有利的环境,网购这一购物方式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仍将“大行其道”。

1.3网购存在的问题由于网上销售进入门槛低,良莠不齐的商家都紧紧的咬着网络这块大蛋糕不放,相互之间的信任问题成为最主要的阻碍,消费者将面临从热情到绝望到理智的心态及越来越大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

商家想借此形成大规模和高回报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消费者想从这商海里购买诚心如意的商品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

消费者处于消费保护“盲区”,购物网站缺乏明确的消费保护引导和消费保护制度。

消费者普遍对购物网站的信息表述理解不清,在网购中的购物依据无法保存,购物发票、电子交易凭证仍旧无法有效获得。

购物网站产品宣布不实,鱼目混杂,后期服务跟不上。

普通消费者无法识别销售平台的手续是否合法、资质是否完善。

此外,第三方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不能自由选择物流体系和支付系统,支付款项流转不清、虚拟财产缺乏保护措施等。

2.网购中信息不对称事先信息的不对称一般是在商务活动中,买家与卖家在交易发生之前,卖者拥有比买者更多的信息,买者无法确切区分出产品质量的优劣,从而在选择上出现了信息失效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需要买者和卖者之间有足够的共同信息。

但现实的市场交易中时刻存在信息不对称[3][4],尤其是网络购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功能的发挥。

网上购物的便捷性和开放性,促使其快速发展,但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3][4]和道德风险[3][4],却造成电子商务“柠檬”市场[3][4]的后果,抑制其发展。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卖家信息不对称与传统实体店相比。

网上虚拟商店不需要实体的店面、仓储设施等投资,广告及促销成本也大辐减少。

尽管按照电子商务部门的相关规定,建立网上商店必须到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但实际上,大多数卖家可以通过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网,申请注册账号后,提供个人的有效证件,便可以投入运营。

因此,消费者往往无法知晓商家的规模大小、经营状况等相关信息;而传统的实体店,消费者通常可以根据商家店面的大小、装潢程度、人员数量等方面进行探究商家的实力;而商家自己很清楚。

与商家相比,消费者便是处于信息的劣势。

拥有信息不真实或信息较少的一方(不知情者)会倾向于做出错误的选择,即逆向选择 [4],从而增加了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风险。

2.2商品信息不对称购物的主体是商品,商品本身存在一些基本的信息,即公开信息,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信息。

例如玫瑰花的颜色、形状等这些显而易见的特征,这是是买卖双方都已掌握的信息。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隐秘的信息,这种信息往往只有商家自己知道,即私人信息,例如玫瑰花实际采摘的时间等内在的属性。

在传统的商品交易中,消费者可以通过看、闻等手段对其进行判断,获得一定程度的私人信息。

但网络购买就只能获得一些公开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无非就三种:卖家描述、其他买家的评论、自身的判断。

而三者无论哪个都是主观获取信息的方法,即使通过即时的沟通交流,也无法确定玫瑰花的其他一些属性。

买方无法接触到实物,对商品描述及商品图片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商家的言语只能充当参考的佐证。

所以商家往往只会提供商品的优势,掩饰商品本身的缺陷,这使卖方处于极其有利地位,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为了达到利润的最大化,也使以次充好成为可能。

2.3买家信息不对称除了卖方的信息不对称,买方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也影响着网购的发展。

在传统的购物过程中,买卖双方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进行深入的了解彼此,但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卖家无法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判断,无法读取买家的真实信息,大多数的网上购物并没有对买家身份进行认证,因而网络中可能存在商业的破坏者。

3.信息不对称对网购的影响一般不对称信息问题都可归结为“委托一代理”模型[3],即消费者为“委托人”,商家为“代理人”。

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中。

“委托一代理”关系的成立条件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支付不低于后者参与这个契约的机会成本,同时又要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

这些信息不对称将会给网购带来利益缺失、信任欺骗、市场变质等一系列的影响。

3.1利益缺失—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拥有私人信息一方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处于被动的不利状态。

由于商品信息的不对称性,卖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通常会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夸大商品功能、有意掩饰商品的缺点等方式欺骗消费者。

商品质量的良莠不齐,致使买方很容易购买不合意的商品。

除了商品质量的缺失,商品的内生交易费用[5]也随之增加,导致商品的边际效益降低。

3.2信任欺骗—道德风险道德风险[3]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易双方无法确认对方真实信息,网络诈骗时常发生。

一般的身份认证并不具备法律的效益,是富有责任的经济行为不嫩肤承担行动的全部后果,导致交易效用的冲突。

身份的不确定性为网络欺骗行为的频发带来了“契机”。

由交易双方中的一方的信用缺失,一方的权益受到损害,尤其是卖方失信后,买方自然会对卖方以至电子商务产生不信任感。

当消费者对于商家产生不信任感之后,在以后的交易中会格外小心翼翼,甚至出现对网购的排斥的极端情况。

3.3市场变质—“柠檬”问题“柠檬”问题指的是一种会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的不对称信息优势。

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商家处于不利的地位。

由于消费者缺乏商品相关信息,或者获得信息成本过高,因此在获取相同信息的前提下,买方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只会购买低价商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