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中的盗罪探析陈玮;天津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六赃”是我国古代概括盗窃、强盗、贪污等诸罪,集有损于国计民生的严重犯罪于一体的重要概念。
西晋张斐注《泰始律》时解说“赃”:就是“货财之利”。
具体地说,就是指故意使用暴力抢劫,或不为人知的秘密方式偷窃,或利用管理、监督职权便利等手段非法攫取公私财物,侵害社会经济秩序和公私财产的六种犯罪行为的总称。
《唐律疏议·名例律》曰:“在律,‘正赃’唯有六色: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
自外诸条,皆约此六赃为罪。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强盗和窃盗两种盗罪。
《唐律》中盗罪规定于《贼盗律》中,《疏议》中提到:“贼盗律者,魏文侯时,李悝首制法经,有盗法贼法,以为法之篇目。
自秦汉逮至后魏,皆名贼律盗律。
北齐合为贼盗律。
后周为劫盗律,后有贼叛律。
隋开皇合为贼盗律,至今不改。
”这表明《贼盗律》起源于魏国李悝的法经,秦汉相承,经过北齐、北周的离合沿革,至隋开皇始确定下来,唐则沿用不改。
盗罪主要包括“潜形隐面而取”的窃盗罪和以“威若力而取其财”的强盗罪。
在盗罪中,强盗罪是打击的重点,其处罚酷于窃盗罪。
一、强盗(一)强盗的概念和内涵盗,本由“次”与“皿”二字构成。
《说文解字》中记载:“次通欲,”贪的意思;皿即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次皿便是盗。
本义为因贪而取得他人器皿中的食物。
盗的要领直到张裴给晋律作注才得以明确。
晋律注》:“取非其有谓之盗。
”《唐律疏议》又进一步对“盗”予以划分,曰:“强盗,谓以威若力”,“窃盗,潜形隐面而取”。
唐律所下的定义,直接为《宋刑统》、《大明律》和《大清律例》所承继。
关于强盗,《唐律疏义·强盗律》明确解释了它的概念:“诸强盗,谓以威若力而取其财。
先强后盗、先盗后强等。
若与人药酒及食,使狂乱取财,亦是”。
可见,唐律的强盗罪是指以“威若力”为手段而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威若力”为何意?疏云:“议曰,强盗取人财,注云‘谓以威若力’,假有以威胁人,不加凶力,或有直用凶力,不作威胁,而劫掠取财者。
”从疏议的解释中可见,“威”是“假有以威胁人,不加凶力’,“力”是“或有直用凶力,不作威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以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手段,对被害人实施身体上或者精神上的强制,使其不能或不敢进行反抗,从而达到盗取其财物的目的。
概而言之,强盗罪是指以暴力手段非法取得他人财物的行为,包括用威胁或凶力劫掠取财两种。
(二)对强盗罪的处罚关于强盗罪的处罚,《唐律·强盗律》规定:诸强盗“不得财徒二年;一尺徒三年;二匹加一等;十匹及伤人者,绞;杀人者,斩。
杀伤奴啤亦同。
虽非财主,但因盗杀伤,皆是。
其持仗者,虽不得财。
流三千里;五匹,绞;伤人者,斩。
”可见唐律对强盗罪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这是因为强盗罪既侵犯财产又侵犯人身。
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它直接威胁着社会秩序,所谓“盗罪强为首。
”在处罚标准上,强盗罪也远较一般的侵犯财产罪为重,属“六赃”之首。
具体来看,唐律对于强盗罪的处罚有三个标准:第一是计赃论罪。
由于强盗罪危害极大,因此唐律规定对于这种强盗罪未遂也要处罚,虽不得财也要徒二年。
得财的计赃论罪,一尺徒三年,二匹加一等,赃至十匹以上的即处以绞刑。
唐律认为强盗以得财为“成盗”(即遂),并对得财的标准作了极为详尽的规定。
《唐律疏议》“公取、盗取皆为盗”条注:“器物之属须移徙,阑圈系闭之属须绝离常处,放逸飞走之属须专制,乃成盗。
”总而言之,就是以对财物的转移占有为成盗标准,这与现代刑法理论中某些侵犯财产罪的既遂观点十分相似。
第二个标准是杀伤人命。
强盗罪不但侵犯财产,而且还直接侵害人身,因此还要以杀人和伤害为标准论罪。
行为人虽不得财,但因盗伤人的,皆绞;因盗而杀人的,皆斩。
具体而言,为了强调强盗杀伤人命的严重性,本条律注特别指明:“杀伤奴啤亦同。
虽非财主,但因盗杀伤,皆是。
”可见只要是因强盗而杀伤人命的,不论被害者是否为奴婢,一律按杀伤人命论处。
这充分说明唐律特别强调强盗杀伤人命的严重性。
第三个处罚标准是持械。
对于手持凶器犯强盗罪的,唐律规定要加重处罚。
这显然是因为持械抢劫得逞的可能性大,对人身伤害的机会多,其危害程度明显较非持械强盗又要大得多,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也比一般的强盗犯罪来得大。
因此,对持仗,强盗的,“虽不得财”,也要“流三千里;五匹,绞;伤人者,斩。
”强盗罪可能由单个人以“威若力”劫掠取财构成,也可以由三人以上的多数人结伙构成,唐律认为这种由数人结伙构成的强盗罪,不宜适用“诸共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的一般原则处罚,因为“强盗之人,各肆威力,”对他们要“皆以正犯科之。
”即凡结伙实施强盗行为的犯罪者,均一律按上述三种标准的法定刑论罪处罚。
此外,在《唐律·贼盗律》中还规定了一些“以强盗论”的罪行。
如《唐律·贼盗律》(第284条)故烧舍屋而盗条: “诸故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者,计所烧减价,并赃以强盗论。
”第286条规定:“诸本以他故殴击人,因而夺其财物者,计赃以强盗论……”第289条:“诸因盗而过失杀伤人者,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加役流。
得财,不得财等。
财主寻逐,遇他死者。
非。
……其共盗,临时有杀伤者,以强盗论…’;第293条:“诸略奴婢者,以强盗论…”。
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以强盗论”即是以强盗罪论处,依据强盗律条量刑处罚。
二、窃盗(一)窃盗的概念窃与盗意思相近,都有非法取财之意,但二者又有细微差别。
窃,据《说文,通训定声》表示虫私食米。
虫私食米不易为他人所察觉,引申趁人不知而得非分食物。
从字义上看,盗,着重于因贪而取,窃,强调趁人不知。
窃与盗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
盗为贪利取财,公开还是秘密,暴力或是非暴力均可。
而窃则有限定,必须是趁人不知而取,其外延较盗小得多。
窃盗罪也是规定在《贼盗律》当中,属其中的盗罪。
《贼盗律》规定:“诸盗,公取窃取皆为盗。
”《疏议》指出:“公取,谓行盗之人公然而取;窃取,谓方便私窃其财,皆名为盗。
”按照《疏议》的解释:“窃盗人财,谓潜形隐面而取。
”我们可以认为,《唐律》中的窃盗罪是指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属于盗罪的一种。
(二)对窃盗罪的处罚1、处罚窃盗未遂犯。
《贼盗律》规定:“诸窃盗不得财,答五十;一尺杖六十,一匹加一等;五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五十匹加役流。
”唐律规定对“窃盗不得财,答五十”。
所谓窃盗不得财,即窃盗未遂或窃盗未果,犯罪处于未完成形态。
对不得财的窃盗未遂行为要“答五十”,表明对窃盗未遂的也要惩罚。
但是,相对窃盗“一尺杖六十”而论,对窃盗未遂仅“答五十”,显然是减轻处罚的。
2、以窃盗“数额”作为处罚的尺度《贼盗律》规定:“诸窃盗不得财,答五十;一尺杖六十,一匹加一等;五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五十匹加役流。
”可见,随着“数额”的增大,刑罚愈重。
《疏议》还指出:“其有于一家频盗,及一时而盗数家者,并累而倍论,倍谓二尺为一尺,若有一处赃多累倍,不加重者,止从一重而断,其倍赃依例总征。
”因此,对窃盗连续犯,其判刑原则为“累而倍论”,即将其所有赃物总计作价,而后按其二分之一科刑。
3、窃盗行为的转化问题。
《贼盗律》规定:“窃盗发觉,财主追捕,因相拒捍,如此之类,事有因缘者,非强盗。
”可见,先行窃盗,后因被财主发觉追捕,行窃者弃财而走,拒捍追捕的行为发生转化,不按窃盗罪处罚,也不以强盗罪定性,而按斗殴及拒捍追捕之法处理,从法理上讲,更为公允。
(三)窃盗罪的加重情节1、监守自盗。
《贼盗律》规定:“诸监临主守自盗,及盗所监临财物者,加凡盗二等,三十匹,绞。
”对凡是监守自盗或盗所监临财物的,加普通窃盗二等治罪。
这实际上是对有一定身份,负一定责任的人的一种加重处罚条款。
2、殴大而窃盗。
《贼盗律》规定:“诸本以他故殴击人……因而窃取者,以窃盗论加一等,若有杀伤者,各从故斗法。
”殴人出于他故,又窃盗财物,殴人与窃财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所以不以强盗论。
若未杀伤者,以窃盗论加一等,即“一尺杖七十”;如杀伤者,从故斗法,这实质上是重罪吸收轻罪的体现。
3、因盗过失杀伤。
《贼盗律》规定:“诸因盗而过失杀伤人者,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加役流。
”《疏议》指出:“因行窃盗,而过失杀伤人者,不从过失收赎,故以斗杀伤论。
其杀伤之罪,以其本有盗意,至死者,加役流。
对因盗而过失杀伤人的,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加役流。
这是唐律对于因盗而过失杀伤人的加重处罚。
(四)窃盗罪的减轻情节。
1、盗亲属财物。
《贼盗律》规定:“诸盗缌麻小功亲财物者,减凡人一等,大功减二等,期亲减三等,……”即按照亲疏远近关系确定处罚的减轻程度,愈亲近,刑愈轻;愈疏远,刑愈重。
2、盗己家财物。
《贼盗律》规定:“诸同居卑幼,将人盗己家财物者,以私辄用财物论加二等,他人减常盗罪等。
”可见,同居卑幼,即“共君子孙弟侄之类”勾结外人,窃盗本家财物,卑幼处刑比一般窃盗为轻;他人则按凡盗减一等治罪。
这种情况下窃盗的危害性较普通形式的窃盗要小,所以唐律对其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