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吸收了许多印度文学的成分,因而成为中印文学影响研究中的一个理想对象。
但是,《西游记》中的印度文学成分已经完全中国化,将它一一识别出来,追溯中印文学间的渊源,对有关人物形象、情节组织、故事类型等的来龙去脉做出令人信服的考证,即进行初级的比较研究,已非易事。
但是,为了探索《西游记》与印度的渊源关系,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与印度文化的渊源关系
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作为一个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是国人数百年来喜闻悦见的形象之一。
然而孙悟空的原型缘何而来,却一直成为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许多研究试图从比较文学渊源学的角度为孙悟空的形象寻找出一个外国的源头。
而且,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表面,孙悟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1.胡适的研究
他于1923年在《<西游记>考证》中列举了《罗摩衍那》(Ramayana,胡适译作《拉麻传》)中记载的印度猴子国大将哈奴曼的种种神通奇迹后,说:“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此前他还推测“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此外他还具体比较了两点。
第一,“《取经诗话》里说,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花果山自然是猴子国。
行者是八万四千猴子的王,与哈奴曼的身份也很相近。
”第二,“《拉麻传》里说哈奴曼不但神通广大,并且学问渊深;他是一个文法大家;…人都知道哈奴曼是第九位文法作者。
‟《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初见时乃是一个白衣秀才,也许是这位文法家堕落的变相呢!
胡适此说在二三十年代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陈寅恪1930年在《<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中,考察了《贤愚经·顶生王缘品》中的顶生王升天复坠落故事,结合《罗摩衍那》(陈氏译为《罗摩延传》)第六编记载的名叫Nala的工巧猿造桥渡海,直抵楞伽的猿猴故事,认为“此二故事本不相关涉,殆因讲说《大庄严经论》时,此二故事适相连接,讲说者有意或无意之间,并合闹天宫故事与猿猴故事为一,遂成猿猴闹天宫故事。
……此《西游记》孙行者大闹天宫故事之起源也。
”由此可见,陈氏虽然也主“进口说”,但他认为孙悟空原型为印度神猴Nala,但其本身也是支持与印度的渊源说。
2.季羡林的研究
对“外来说”最大的争议,就在于《罗摩衍那》在中国的传播和传播途径,影响《取经诗话》的方式还没有解决,“本土说”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攻击最力。
季羡林先生在1986年发表的《罗摩衍那在中国》一文提供了罗摩故事在汉、傣、藏,蒙等民族及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的流播情况,也提供了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川滇通道这三条《罗摩衍那》进入中国的途径。
这无疑是“外来说”的一大进步,但季先生所说到的《罗摩衍那》无论是传播情况还是传播的途径时间,还都没有与《取经诗话》直接发生关系,因此还不足以使人真正承认哈奴曼是孙悟空的远祖。
实际上,从《取经诗话》的原产地敦煌以南数百公里,现青海省格尔木市开始的第四条中西通道(格尔木一拉萨一日喀则一印度,又被称为麝香之路)更值得注意,这条通道为《取经诗话》的密宗色彩提供了一个解释,也可能为《罗摩衍那》从藏区进入敦煌并影响《取经诗话》提供解释。
《罗摩衍那》传入藏地的确切时间无考,季羡林先生估计“当在佛教传入之后,也就是七世纪之后”,藏族学者洛珠加措认为藏王热巴(公元640—836年)时期已广泛流传,七世纪可以看作是上限,下限则可以肯定在《取经诗话》问世之前,因为敦煌写卷中就已发现了五个编号的藏文罗摩故事(至公元1439年则有了根据梵文藏译内容创作的藏族罗摩故事《司使乐仙女多弦妙音》)。
季先生曾据敦煌写卷的译本与梵文原作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的骨干故事基本相同,连一些细节皆然。
二者的主题思想完全一致。
”因此季羡林断言,“不能
否认孙悟空与《罗摩衍那》那罗与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
由此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形象和印度佛经以及印度史诗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二、《西游记》故事情节与印度史诗、印度民间故事的渊源
1.与印度史诗的渊源
前面已经谈到过,孙悟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从二者的形象事迹来说,在《罗摩衍那》里,神猴哈奴曼是一个英雄人物,他和孙悟空一样,机智勇敢,力大无比,魔力无穷,诙谐风趣。
哈奴曼不把天神的任何权威放在眼里,面斥罗婆那,拘禁太阳神,而且救人危难。
而孙悟空则更是一个大闹天宫、扰乱冥府,骂玉帝、怒如来的英雄。
因此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也与哈奴曼的行为关系密切。
而且,哈奴曼除了领军大涨之外,还帮助罗摩寻回了被魔王劫持的罗摩的妻子悉多。
有一回,哈奴曼被一个女魔头阻拦,他便将身体缩到最小,让女魔将自己吞入腹中,随后他再长大,胀破女魔的肚子,将其杀死。
而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在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的时候,为了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就变成小虫落到酒杯里,趁铁扇公主喝酒的时候进入她的腹中,并以此来要挟铁扇公主,要借她的扇子。
可以说,这两个故事情节是非常相似的
因此可以看出《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一定渊源。
2.与印度民间故事的渊源
小说自第80回“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始,用了整三回篇幅写了遭遇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又称“地涌夫人”)的传奇故事。
它与民间故事类型中的“老鼠嫁女”型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联。
“老鼠嫁女”故事在东亚、南亚地区流行颇为广泛。
这一故事最早见于古印度的《五卷书》。
主要情节是:一苦行僧从老鹰嘴里救出小老鼠,使法力变之成一少女。
少女长成后,苦行僧要为她送一门第、财产、知识、相貌、年龄等都能相当的强者为婿。
乃依次寻找了太阳、云、风、山,最终仍发现最强的乃是老鼠,终了少女还是变回老鼠的原形,和老鼠成婚。
在我国,民间,故事模式通常是以鼠父母(往往为仙人)为鼠女招婚,欲选最强者为女婿。
通过对太阳、云、风、和山墙、山鼠等的考验测试,最后以鼠嫁鼠为结局的循环故事。
该故事有多种变体异文。
除“招婿成婚”这一重要元素外,此故事类型的情节重心在于“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淘汰原则。
而《西游记》中的地涌夫人本身即老鼠,攫掠唐僧成亲可谓典型的“招婿成婚”,被其强招的唐僧乃金蝉子十世修炼真身,无论相貌、身份地位都堪与其匹配,更何况还有长生不老的诱惑呢?而且,此老鼠精原系天宫托塔李天王的恩女,哪咤三太子的义妹,父兄是为法力高强的天界仙人,身份也颇为符合。
更奇妙的是这老鼠精法力非比一般,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竞直弄得要上天寻到其父兄才能将它降伏。
这也暗合了“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淘汰原则(当然对象有所转移)这两者情节元素的多方契合当不属恰巧使然。
吴承恩构撰此片段故事当是受到该类型的民间故事的深刻影响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