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粉笔字的板书

粉笔字的板书

粉笔字的板书一、粉笔字的基本功训练(一)执笔现在我们学习粉笔书法与板书,不能回避执粉笔问题,因为执笔的方法是否妥当,对书写的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粉笔不同于毛笔和其他硬笔,自身是笔杆又是笔头,而且板书是立式书写,手腕、手臂均要悬起,因此执粉笔的方法也不同于其他笔类的执法。

通常采用“三指法”,即拇指、食指、中指三者齐力握笔,其中拇指、中指对应相抵,食指在前控制行笔方向,其余二指(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相依即可,食指距离粉笔头约1.5厘米,这样书写起采既着力又灵活,如果离粉笔头太近,执笔的手指某部位会靠在黑板上来回摩擦,影响书写的流利;如果离笔头太远,无力控制行笔,写出的笔画会太轻而不清晰,影响观者的视觉效果。

执粉笔时还要指实掌虚。

“指实”即手指执笔要紧而有力量,写出的字才能刚劲有力;“掌虚”就是手心不能握拳,而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使运笔灵活,这样写出的字则流利而不呆板。

(二)运笔所谓运笔,就是在写字时,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运动过程。

这一过程留下白勺痕迹,就是点画,由点画再搭成字。

因此,讲究运笔,点画就有生气,再加上结体合理,字就美观。

否则,只是直统统地——画而过,点画则了无生气而且笨拙。

即使结字好,也难免板滞。

请比较下列点画的优劣。

示例: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

讲究运笔,就是在不同点画的书写过程中,行笔讲究提按、顿挫、转折、快慢等。

“提”就是将粉笔从板面提起,使笔迹从粗到细(如果提笔最后离开板面,笔迹就由细到无);“按”就是将粉笔在板面上重按,使笔画变粗,运笔的提按往往是在同一笔画中完成,如斜撇的写法就是先按后提,以达到右上粗、左下细的笔画效果。

所谓“顿”,就是在“按”的基础上停顿一下,使点画的某一处圆浑而有力量。

“顿”经常在点画的起笔、收笔或勾挑捺角处体现出来。

“挫’’是指转换笔尖方向的一种急促而有力的行笔方式,常和“顿”一起连用,称为“顿挫”,比如在钩画的出钩处就要用“挫”。

以竖钩为例,钩画就是先顿后挫,粉笔尖扭转方向而形成的一种运笔线路。

这样能收到蓄势跃出的效果(犹如踢足球,出脚时脚先向后收(蓄势)再踢出,使之强有力),如果没有“挫”笔扭转作准备,而径直出钩,其钩画则如断柴折芦,了无“精神”门所谓“转折”,也是改变粉笔尖书写方向的一种运动形式,但它不像“挫”那样急促而含“扭’’的运笔动作,而是圆转地改变运笔方向(“一”)和方折地改变运笔方向(“’’’)。

由于粉笔写到一定程度会磨损成扁平,于是出现线条粗细不均,我们通过转折运笔也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

下面重点介绍、练习点与钩等楷书笔画的基本写法。

1、点点是笔画中最小的形态,但它在整个汉字中频繁出现、举足轻重。

点可分为基本点和组合点两大类。

其一.基本点如侧点:写法是左向斜侧落笔(与水平方向约成45‘角)先轻后重向下滑行,迅速停顿回锋收笔。

例:其二、组合点组合点是由基本点组合而成,书写时均要注意互相呼应。

如左右点:由垂点(左点)与侧点组合而成,往往分布于某一笔画的左右两边,书写时要笔断意连,例:2、钩钩画常常依附在其他笔画上,与其共同构成笔画形态,运笔出钩前一定要顿挫蓄势,这样钩锋才显得稳健有力。

钩的主要形态有:弯钩:写弯钩时要留意向右“弯”的弧度,并注意收笔处与起笔处几乎在同一条垂线上。

钩法同其他,如:卧钩:可以理解为将斜钩“卧倒”,但起笔轻,弧度更大,出钩要向左上,以求与其他笔画呼应,如:横折钩:根据横折画的夹角,横折钩又有两种形态,写法参照横折画与钩的写法,如:竖弯钩:先写竖画,再右.转弯(如画圆),收笔时正向上轻快钩出(可略向内钩,但决不能向外钩出),如:横折弯钩:先写横画,于横画的结尾处折向内弯,曲如画圆,收笔时向上轻快挑出。

注意斜弯有几种形态,如:横撇弯钩:横要短,撇和弯钩连接的地方不要顿笔,注意弯钩的长短和弧度,有折有弯,形成对比,如:横折折钩:横不要长,转折的地方要轻顿,折钩要向左收,成倾斜状,如:竖折折钩:转折处要轻顿,最后的折钩要倾斜,如:以上是笔画的基本形态和写法。

汉字的笔画组合较多,未必能尽举其美,但掌握了以上笔画的写法,其他便能迎刃而解。

另外,因这些笔画是手写,不是印刷,形态可能会因人而异,甚至同一人写同一笔画也会有差异的。

接下来,举例讲几个部首的写法:1、言字旁、食字旁、金字旁这三个偏旁都有竖提画,竖在言旁中要与点对正,在其他两个偏旁中可居中或略偏右。

例字:2、示字旁、衣字旁这两个偏旁很相似,其竖画与第一侧点要对正,最后一点或二点通常依附在竖画上,且衣旁的最后两点作“并二点”状,不作“上下点”状。

例字:3、绞丝旁·先写两个撇折,第一笔向左突出些,第二笔向右略缩,第三笔提的起笔处与第一笔折处在同一条垂线上(如图示)。

例字:(三)姿势理解了粉笔书法的执笔、运笔方法和书写要领之后,我们便可着手在黑板上练习书写,书写时除了精神集中之外,还应该有正确的板书姿势,姿势正确能充分利用人体各部分的有利因素,还有益于身心健康。

因为板书通常是站着写,且板面与人体平行(写毛笔书法和其他硬笔书法时,纸面与人体几乎垂直),所以要讲究站得稳,两脚平放地面且分开与肩同宽,执粉笔的手臂自然弯曲(有时写到高处时,也可伸直),另一手臂自然下垂(不要作舞蹈姿态),头要正,头正则视线平,板书也容易平正(图l—2)。

一般地,板书者都是正面对黑板,背向学生,但有特殊需要也可侧向黑板,侧向学生。

另外,根据板书者身高的不同,板书时亦可适当踮脚或下蹲,以适应板面高低的需要。

总之,正确的板书姿势要与实践相结合。

(四)读帖与临帖粉笔字也是硬笔字。

写好粉笔字的功底源于哪里?它也不例外,同样需要读贴、临帖。

如何读帖?有人说“看”帖和“读”帖一样,其实不然,一字之差,却相隔万里之遥。

看,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读,才是体味其中奥妙。

读帖不能像看小说,不动脑,更不能不动手。

动脑,就是要琢磨“帖”,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形质”,帖上的字的点画、结构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

对于“字”,看它的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

着重体会书家的“笔力”。

古人对此又叫“骨力”或“骨气”。

二是看每篇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递相映带,参差错落,伸缩抑扬及和谐统一。

其次,就是要熟记每一个字它的笔法。

每周起码要记住一个字。

这样时间久了,每个字都达到相当熟悉时,你再临帖或创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

除此之外,就是逐渐领会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写帖时的“气”和“神”。

这里的“气”也就是专业术语里的“贯气”;一看“形连”,即字与字之间的有形连接;二看“引带”,即上个字的末笔与下个字的首笔锋芒是如何呼应的,也叫“意连”;三看“势连”,即字与字之间的俯仰顾盼,笔断意连是如何衔接的。

至于“神”,由于才疏学浅,不敢妄谈。

只能说一点点体会,就是书法史上每个书家都有每个书家的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康有为讲过一句话“观千帖,方能帖”。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一定要多看。

看得多了,你的视野就开阔了。

读帖,一定要做到字在心中,烂熟于心才行!“读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只有“读”好“帖”。

才能为“临帖”做好铺垫。

有些碑帖,我们不一定都去临,但可以阅读,从阅读中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结字、章法、韵味等),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

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今天的我们,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也不可能像有些专业的书法家那样,整天在书房里或工作室里“又读又临”再“创作”。

所以说,只能是我们根据个人的自身条件去学习书法。

“读帖”方法很重要。

方法对头,再加上你爱好书法,你就会去想尽一切办法、挤出一切时间去“读帖”的。

只要你爱书法,就会持之以恒。

只要你去想,你去做,把读帖读好了,那么你书法学习就一定会有成效的。

下来就是如何“临帖”了。

对照原帖临,万万不可心急。

一定要有耐心、慢慢来!坐着和站着写都可以。

临帖一练毅力;二练字;三练心性!开始悬肘把握不好轻重,是在所难免的。

只有练一段时间就自然可以了。

临帖需用功力,功力需要积练,积练需要臂力,而臂力又来自于实践与理念的积累。

在练的过程中要不断琢磨怎样能想办法让笔听你的使唤,这是至关重要的!临帖时关键是掌握好“运腕”。

腕力与指力的配合运用极为关键。

此力来之于“心”,通过“肩”、“肘”、“腕”、“指”达于笔毫!其次必须要力求忠于原字形,不能随意加减。

用心对待每一笔,并尽可能让每一笔的心态保持一致,万不可浮躁,须等心跳慢下来,再息神凝气片刻,方可开始。

临帖之始,当“专一”不移。

临到能掌握好了,“背临”也都能有模有样了,这叫“入贴”。

之后再去选临名家;再去“意临”已临之贴,以多家补一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则为“出贴”。

临帖之初,就怕“朝三暮四”!不能见“好”就临,三天两头换帖。

我在多年前就是如此,结果到头来一无是处,谁的也学不好!临摹法帖,泛览一周必然感觉有“得”有“失”。

便握管拟作,技痒不已。

然后再阅,会心处则喜不胜收。

临帖时,起至宜分明,点画要圆满,笔形要完成,用笔要精到。

仔细分析,身体力行,收获则会日积月累。

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感觉”!临帖,自己心里无数,则不易把字写好!学习书法,夯实基本功很重要。

但基本功从哪里来?就是要从“读帖”和“临帖”中来!要从一笔一画的长年累月的积累中锤炼而来!板书技法有微观与宏观之分。

上面所说的粉笔字每一个字的书写属于微观层面上的板书。

从写规范字的角度看,它的要求就是不出现错别字、繁体字和简化字,每个字要写的工整。

但是,对于负有指导学生生字书写的语文老说来说,还是有必要再提高一个层次,勤于读帖、临帖,写出笔画的变化与神气。

还有一个是宏观的:是指把板书内容进行整体上的布局。

下面我继续要和大家研究的,就是宏观的整体布局,希望通过下面的学习,能够使我们的板书都清晰并布局合理。

二、粉笔字板书的布局首先,板书一定要有本节课的课题。

不管你将教材中的一个课题分成了几个小节,在每节课的板书上一定要写出课题,让学生一目了然。

其次,板书内容主要分成:正板书、副板书和其他板书。

(借助黑板上的板书说明正、副板书的特点)在同一午中,上中间节的多数教师都会遇到该不该擦掉黑板板书,擦掉哪部分的问题,怎么办?其实,布局合理、有主次的板书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

板书有三种,关键是安排好正板书。

正板书的规范布局,既能保证语文教师保存主要板书为下一节课服务,又能腾出副板书的空间,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替使用。

①正板书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综合高度概括后提纲挈领地写在黑板上的书面语言。

它反映教师整个教学程序或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往往写在黑板最显眼的部位,而且整堂课一直要保留在黑板上。

②副板书:可以在黑板上随写随擦的板书。

那些学生熟悉,而又必须推导、计算的过程;提醒学生注意的实验操作装置图;诱导学生思维的草图;学生的板演等,都是副板书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