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分类系统

土地分类系统


数量结构
第三节 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 一、区域土地类型结构
1.土地类型结构
土地类型结构有时也被称土地结构或土地资源结构, 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 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2.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地利用适宜性、限制性
质量结构
评价和土地的生产力或者经济产出能力、 生态平衡能力等进行质量分等定级的对比
地方分类系统 1.地方分类的标志
• 地方种:中等地貌形态组合、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 组合等自然特征相同的地方的合并 • 地方属:同一地貌类型或土壤植被特征相同的地方种的合 并 • 地方科:根据地方书的地貌或者岩性特征合并 • 地方目:按地方科的地貌特征合并 • 地方纲:以更高一级的地貌类型作为主要分类标志,一般 分为平地纲和山地纲 • 地方门:按地带性进行分类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 在确定分类对象之后,
接着要恰当地确定分类的依据和分类指标。分类的依据和 指标要力求能客观反映研究区的土地分异规律,因此要对 所有土地分异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在土地组成要素中,气 候中的水热条件以及植被、土壤和水文等明显地体现地带 性分异规律。因此,在一个较大地域范围内进行土地分类, 尤其是对高级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必须对这类要素的地带 性分异给予足够的注意。
基本单位 简单限区 相 地方 自然地理区 (景观)
环节 过度单位
复杂限区 (土地分级单位)
地方组合
(区域分级单位)
2 .土地分级系统
一个或几个地区的组合,它的 地形、土壤出现重复的组合型( 相当于地方),在这个土地系统 中的地形、土壤、植被重复出现。
土地系统
澳 大 利 亚
土地单元
一组相关的土地利用相似的土地点 (即地形、土壤、植被一致) (类似于限区)
三台地:丘体中上部或丘顶,坡度一般为15。—25。,土壤为紫 色石骨子土,土层厚度多为40cm以下,侵蚀方式以细沟侵蚀和 浅沟侵蚀为主,种植作物以小麦﹑豆类和甘薯为主,产量低而 不稳。因此三台地是宜于退耕还林或还草的土地地段。
C
A
B
B
A
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丘陵地地段分异示意图 A.一台地;B.二台地;C.三台地
4.土地类型的命名
要求:科学
简明 准确
目前命名方法不统一,主要有3种。
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 被(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 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 田等。 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 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一台地:丘体下部,坡度一般<6。,土壤为紫泥土,土层厚度 多为60cm以上,侵蚀方式为面蚀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和薯类 的产量均较高。
二台地:丘体中部,位于一台地之上,坡度一般为 6。—15。, 土壤为紫砂泥土,土层厚度多为40~60 cm,侵蚀方式为面蚀和 细沟沟蚀,种植小麦﹑豆类﹑玉米和薯类的产量中等。
数量结构
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
关系。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
空间结构
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 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1)条带状递变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 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随海 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垂直系列。 如丘陵或山地内部自下而上的带状组合, 河谷内部从河床至阶地的梯级状组合; 海积平原中沿海岸带的条带状组合, 湖盆区域从边缘到中心的同心圆状组合等等。
湿润南亚热带 湿润热带 湿润赤道带
三、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分类的概念
土地分类——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 土地单位。
2.土地分类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
土地类 型划分 的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实用性原则
3.土地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分类的对象
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主要取 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一般而言,研究任务愈是笼统,范围愈是广泛,采 用的土地单位的级别就应愈高。 通常地说,比例尺>1:1万,应以土地点为主要 对象,1:1万一1:8万,应以土地单元为主要对象 ,而1:25万一1:100万,则应以土地系统为主要对 象。此外,采用哪一级别的土地单位作为分类对象 ,还决定于研究地区的复杂程度。研究地区越是复 杂,所采用的分类对象的级别应越低,以确保土地 分类的精度。
(2)重复式组合 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顺序更 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分散 的复区。如遭受冲沟切割的台地区,分布有浅凹地的草原区 等。从这个角度说,“土地系统”和“地方”不仅本身是一 种土地类型,同时也可视为由低级土地类型单位重复分布所 构成的土地空间结构物。
2 .土地分级系统
前苏联: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
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 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景观内部在形 成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按地方性分异 规律对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 分析、比较,对形态单位作出划分,并 研究不同形态单位的特点及彼此之间的 关系,即景观形态学研究,实际上土地 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地方、限区、相。
如果依据遥感资料进行土地分类,分类对象的 确定还需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可能得到的遥感 资料的种类和地面分辨率等因素。 同时应当注意,如果研究区域很大,特别 是水热条件差异很大的地域,在土地分类之前 有必要将研究区划分成若干个水热条件不同的 子区域(如地带、亚地带或地区)。然后在水热 条件相对一致的同一子区域内进行土地分类, 这样有助于保证所划分的土地类型在综合自然 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向上的相对一致性。
(3)方法
土地类型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 同,占有资料不同,拥有的技术手段不同因而他们各 自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划分。概括起来可 分为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和参数法。
地块分类系统 地块分类的标志
• 地块种 • 地块属 • 地块科
人为影响处理
• 原生地块 • 衍生地块 • 人为地块(文化地块)
土地点
在内部性质和土地利用特点更为 一致的区域(类似于相)
无统一的分 类系统
1
土地纲
土地类 土地型 土地类


2
土地型
土地组 土地单元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纲)
湿润寒温带
湿润半湿润温带 干旱温带暖 黄土高原 温带荒漠 半干旱温带草原 湿润半湿润暖温带
青藏高原
湿润北亚热带 湿润中亚热带
1.顺序法
就是按种、属、科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 一般用拉丁数字I,II,III…代表科,用英文字母a,b,c… 代表属,用阿拉伯数字 1,2,3… 代表种,最后按照科属依次 组合。 优点:系统性和逻辑性强 缺点:是主观性较强,而且工作量太大。采用这种方法,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大范围地区的土地分类,实际上是很 难实现的。因此,除非在特殊情况下,这种方法很少被采 用。
第二节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地域分异
土地的土壤、地貌、植被等各要素在 地球表面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必然造成土地这个综合体的客观存在 表现出规律性分布特点。这种规律性 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各种差异, 土地的这种按其位置、条件的不同分 化成不同类型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
2.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土地类型 内涵
狭义的土地类型概念是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 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 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广义土地类型指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 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 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 研究内容。
我国四川盆地丘陵区 种植旱作的坡耕地:一台地﹑二台地和三台地 种植水稻的水田:坳田﹑田和冲田 黄土高原地区:塬、梁、峁、川 河北省井陉盆地:坪、梁、涧、川 珠江三角洲地区:田 ( 可种植水稻的耕地 ) 、地
第二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土 地 类 型 与 土 地 资 源 类 型
土地类型
基本概念 土地分级系统 土地分类系统
土地资源类型
基本概念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原则 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
目的要求
1 了解土地类型、土地分级的概念
掌握土地分类的方法和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 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
4.参数法
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 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的科学选取与分级。但是参数的选择
与鉴定尚在探索过程之中,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而应用也受
到一定的限制。但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预计 参数法的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 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 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 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
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沿 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 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是指随着海拔高度 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 非地带性规律 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 对比关系,包括空间结构和 象。
(不能种植水稻的耕地)、山(山地)、半山(丘陵)
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岗、冲
土地类型:气候、地表物质、地形、土壤、水文、动植 物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产物。 土地单元: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土地形成具有一定 分布及组合规律、综合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域。 ①有一定的外貌形态特 征,这些外貌特征一般可从其地 貌、植被或土壤类型上反映出来; ②每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相近似的成因和相近似 的属性。这类属性主要是指坡度、岩性、水文条件、土 壤等自然属性。 ③每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均在一个上下等级的层次 (hierarchy)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与其它土地单元构成 一个土地难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