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脏影像学的解剖学基础 ppt
心脏影像学的解剖学基础 ppt
高密度组 织(骨)
中密度组织 (肌肉、软骨、
液体等)
X线片
白
灰
荧光屏
黑
灰
2、X线图像特点 1). 灰阶图像—不同灰度反映组织不同密度 2). 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路径上各个结构影像
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影像 3). 有伴影的产生,至图像清晰度降低
低密度组织 (气管、肺、
脂肪等)
黑 白
CT成像
•灰阶图像 —反映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 •横断位成像 •多方位重建 •平扫、增强、造影扫描
四、异常心脏大血管影像学表现
1、位置异常
2、形态、大小的异常 整体形态异常 内部结构异常
心肌肥厚 心腔扩张
3、运动异常
4、冠状动脉异常
5、血流异常
6、心包病变
血液循环阻力升高 血液回流或分流
心大血管整体形态异常 ⑴、左房增大
⑵、左室增大
⑶、右房增大
⑷、右室增大
⑸、心包积液
4.四心腔及大血管的相对位置关系 平第4肋间隙上部水平切面
11
1
2
8
5
1) 右心腔位于左心腔的右前方; 2) 心室位于心房的左前下方; 3) 主动脉瓣口位于心的中央部位—右心室漏斗(前上)和左房室
口(后下)之间。
右半心腔及相连的大血管造影
MRI矢状位显示右心腔 和腔静脉
右室及肺动脉造 影侧面观
左半心腔及相连的大血管造影
3). 三维成像 MRI可获得人体横面、冠状面、矢状面及任何方向断面的图像
4). 流空效应(flowing Void) 血液迅速流动 → 测不到MR信号 → 黑影 (T1WI或T2WI) ———心腔和血管显影
5). 运动器官成像 采用呼吸和心电图门控(gating)成像技术,不仅能改善心脏 大血管的MR成像,还可获得其动态图象
武汉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Anatomy, Wu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心脏及大血管影像学解剖基础
X线成像
1、基本原理 1). 穿透性 2). 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3). 感光效应、荧光效应
剩余X线量有差别
人体组织 剩余X线
后缘: 左心房 左心室
主动脉窗:气管分叉、主支气管、肺A
5). CT横断面上观察心脏上方结构毗邻
升 主 动 脉 以 上 水 平 断 层
重 建
CT
心脏外形概括:
1) 右半心位于左半心的右前方; 2) 心室占据心脏的左前下部、心房占据心脏的右后上部; 3) 右心室位于心最前面; 4) 左心房在心最后方; 5) 右心房在心最右侧—右缘; 6) 左心室在心最左侧—左缘。
纵向弛豫(T1) 横向弛豫(T2)
共振发射
停止射频脉冲
5).释放的电磁波
成像
被接收、处理 而成像。
在外磁场不变的情况下, 不同组织的T1和T2值各不 同,且均为常数,
外磁场方向
T1WI
T2WI
核磁距方向
2、MRI图像特点
1). 灰阶成像:反映组织MR信号强度的不同或T1与T2的长短。
2). 多参数成像:T1WI、 T2WI、PdWI
左室及主动脉 造影侧面观
四心腔及大血管的相对位置关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T横轴位
升
主
动
脉
根
部
至
左
室 主
(1)
动
脉
前
庭
水
平
横
断
面
(4)
(2) (5)
(3)
MRI冠状位显示主动脉 和左心室
第
四
肋
间
隙
水
平
以
(1)
下
横
断
面
(2)
(3)
①
CT 重建显示主动脉瓣(A、B、D,↑) 及二尖瓣(C、D,▲ )
②
MRI心脏短轴位显示心室壁 (①:收缩期;②:舒张期 )
两侧:肺及肺纹理
2). 右前斜位
前缘: 主A弓/升主A 肺A干 右心室 左心室—心尖
心前间隙 (胸骨后区)
后缘:
左心房 右心房 心后间隙—食管
3). 左侧位
前缘: 升主A 肺A干 右心室漏斗部 右心室前壁 胸骨后区
后缘:
左心房 左心室
心后食管前间隙
4).左前斜位
前缘: 升主动脉 右心房 右心室
磁共振成像(MRI)
1、基本原理 1).氢原子自旋(杂乱无章)
反向高能质子
2).在外加强磁场中,氢原子有序
重排,形成平衡态宏观磁矩M。
外 加 磁
净磁量
场
3).同时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发,
吸收能量,产生磁共振现象。
同向低能质子
4).停止射频脉冲,
释放能量, 恢复到初始的 平衡态(弛豫)。
给予射频脉冲
共振吸收
三、正常心脏大血管影像学表现
1.心大血管投 影采用体位 (X线片)
2.心大血管形态 心胸比率 =(T1+T2) / T
T
≤0.5
45°~60°
60°
T T
3.心大血管的外形、位置及毗邻
1). 后前位
左缘:
4
主A结
5
肺A段
6
左心房
7
左心室 8
(及心尖)
右缘:
主A/上腔V 右心房 右心室
右侧心膈角
下腔静脉、肝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