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柔性管理

班级柔性管理

班级柔性管理目前我们一些学校的班级管理重视“刚性管理”忽视“柔性管理”。

班管理以教师意志为中心,以繁琐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中心、以层级化管理为中心以学习成绩为中心①。

对学生管得过多过死,注重表面的纪律,而忽视了学内在多样性需求,不重视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成才欲望的培养。

这种管理会导老师的话难以入耳入心,以致老师在时是一个样,老师不在的时候又变成了外一个样没有自觉性,缺乏自律。

柔性化管理以人为中心,要求管理者遵循的心理和行为规律②,去启发和打动被管理者的心灵,激发被管理者的动机,调动内需力,诱导情绪,促成积极心态,启动被管理者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使被管理者的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具有较强的渗透力、感召力和推动力。

这种管理会持续地对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不随管理活动的终止而消失。

基于这一认识,我借用柔性管理的理论对高中班级管理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素质教育和和谐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究普通高中班级管理的规律和方法,以期发现对普通高中班级管理具有意义的东西。

张继中.班级“柔性管理”对班主任的要求明.天津教育,2002(8),46李勇刚.“柔性管理”的特征、作用及实践明.求实,2001(2),48(四)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的。

它是管理科学发展进步的一个象征,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

它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重视。

一般地说,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理念和模式①。

这一概念涵盖了四个方面:第一,依据是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第二,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第三,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通过心理感应产生潜在的影响;第四,其目标是让人产生自觉行动。

柔性管理的本质特征是其“柔”的原则和软的控制,它是顺应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

柔性管理决不是一蹦而就的工作,不能靠制定几项制度和规定、几条纪律就能实现的。

它反对严控死管、声色俱厉,崇尚的自然而然、自觉自愿。

柔性管理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管理的特殊职能。

法国的的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认为管理的要素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②。

其实这就是概括了管理的一般职能。

柔性管理除了具有这些一般职能外,还具有其特殊职能,主要有:教育、激励等职能。

教育的职能是由柔性的管理的直接目标—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的行动所规定的。

对于组织的奋斗目标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人们是主动执行、维护还是被动地不得己而为之,会导致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一样,行为的持续性不一样,当然效果也大不一样。

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最重要的就是对管理对象施以教育,使之理解接受,达到行动的自觉。

实际上这是把管理对象当作人还是工具的观念问题,把管理对象当作工具当然就没有教育的问题;把管理对象当作人,而且是现代人,就不只有教育的问题,同时,还必须尊重人格,理解人心,关心人生。

这是在刚性管理中不可能有,也做不到的。

激励职能表现了柔性管理的主动性。

激励职能就是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交往中,不断添加“兴奋剂”。

这些“兴奋剂”主要是及时的检查、评价;不失时机、恰当好处的批评与表扬,必要的奖励与惩罚;及时宣传组织的宏伟目标和成绩;宣传敬业精神,增加自豪感;管理者身先士卒、无私无畏的崇高形象;管理者的关心与爱护等等。

在这些易于牵动和感染人的情绪之处,及时施以影响,使人们的情绪向着稳定、高昂、持久的方向发展转化,这样便充分发挥了柔性管理的激励职能。

①郑其绪.柔性管理〔Mj.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92.②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81第三部分普通高中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策略一、策略之一:提高班主任柔性管理素质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成功的关键是班主任树立柔性管理理念,具备柔性管理素质,坚决践行柔性化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所以提高班主任素质是实施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必须先“修身”。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任何人都应该努力修身,然后再视个人的能力和环境的需要,以己修之身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高中班主任应该以己修之身去推行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

至于管理的基础,孔子主张“感应说”。

他认为人性是纯的,无所谓善恶。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

”人在初生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形态,如纯白的纸片一般,可以任由后天的环境予以塑造。

环境的形态不同,塑染后的形态也不一样。

居于这种“性纯可塑论”,孔子提倡“感应说”,肯定外部的环境提供适合的刺激,人们必然会产生一种正常的反应。

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感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要获得良好的感应,则管理者必须重视修己的功夫,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①靠自身的修养和思想去感化学生,这是柔性管理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原则的必然要求。

①曾仕强.管理大道—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运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2“带人如带兵,带兵要带心”,带学生也是一样,需要师生之间心心相印,互相感化;要想感化学生,没有一定的修己的功夫是办不到的。

由此可见,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成功实现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首先必须提高班主任的柔性管理素质。

(一)班主任柔性管理素质主要表现1.热爱学生柔性管理呼唤情感的支持,柔性管理的实施需要情感的感化。

作为一位班级管理者必须注重发掘情感潜能,并运用情感能力影响学生。

爱是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要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常言道:琢玉者要爱玉,育人者要爱人①。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

”确实,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

班主任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从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出发,认真履行班主任的各项职责,用爱心去熏陶学生,实现管理目标。

爱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师爱是感化的源泉,更是转化的动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教师的长期关爱下,学生一定会被感动,从后进变成先进,堕落变成奋发,消极变成积极,以实际行动回报班主任的爱心和努力。

热爱学生得讲方法,方法不当不如不爱。

爱的过分就是溺爱,受溺爱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不合时代要求。

更不能由爱生恨,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这样师生关系就成了敌我关系,一切教育都枉然。

你想想,谁相信敌人的话?所以说,要求班主任树立博爱的情怀,不是空话和套话,而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必须落实的行动指南,光有博爱的初衷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博爱的能力,懂得如何去爱。

如教师习惯找犯错的学生到办公室谈话,久而久之,办公室在学生心中成了受批评的地方,学生心中常有抵触心理。

假如教师与犯错学生的谈话不是在办公室,而是选择在铺满绿色草坪的操场上,甚至师生以散步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试想,哪个犯错的学生心里不会更易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指导呢?再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通过“奖得巧”的方式,用四颗糖果促使学生认了错。

一天,陶行知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就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王友准时到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奖给王友,表扬他按时到达。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奖励王友,表扬他尊敬老师(陶行知当时不让他再砸同学时,他立即住手了)。

然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奖给王友,表扬他正直善良,用泥块砸的是那些欺负女生的男生。

这时他感动极了,流着泪水十分后悔地喊着:“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但是,陶行知又掏出第四块糖果奖给王友,表扬他正确认识了错误,然后结束了谈话②。

这就是著名的“四颗糖果”的故事,以奖代罚,没有一句批评,却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领会了老师良苦用心。

可见,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智慧的火光。

教师在班级工作中不仅要“用心去爱”,用爱感化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去爱”,力求找到一个最佳的教育切入点或实施方案,这样班级管理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会得到“被爱”和被感化的回报。

我认为要真正做到爱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博爱是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博爱就是要真诚的爱每一位学生。

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班级内部往往存在“阶层分化”和“丛林效应”的现象。

第一,阶层分化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权力”分配以及与教师的亲疏离合直接导致了班级内部的阶层分化。

现实中的班级生态中广泛存在四个阶层:精英阶层:通常由主要班干部和学习尖子组成。

精英阶层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关系密切,与老师直接交流较多,深得老师的信任与器重。

在普通学生心目中,他们是最受老师重视的人,是老师眼中的大红人。

精英阶层与其他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往往划清界限,关系疏远,甚至有时刻意回避与后进生为伍。

平庸阶层:由班级中学习成绩中等以及未当上“中层干部”的学生组成。

这一阶层的学生难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评优轮不上,犯错挨不着,平平淡淡,碌碌无为,与教师关系较为疏远。

弱势阶层:由班级中学习成绩差、性格内向或者有生理缺陷的学生构成。

这一部分学生往往给人沉默寡言的感觉,在班级里不太合群,显得胆小、孤僻、自卑,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捉弄,很少受到教师的赞赏,往往被视为班级的累赘。

边缘阶层:由学习和行为规范双差或者性格偏执古怪的另类学生组成。

这部分学生往往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不大被周围的人所接纳,他们往往是班级秩序的破坏者、麻烦的制造者,他们的价值观和全班的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要么形成冲突,要么消极逃避,其思想观念始终游离于主流之外,处在班级的边缘。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的阶层分化并非径渭分明的,阶层之间并非存在明显的界限或者难以逾越的鸿沟,班级阶层的分化并不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而是一种观念中的无形存在,正因为它是无形的,所以常被人们所忽略。

班主任老师有时无形中被班级分层所影响或左右,关注的目标更多集中于精英阶层,而忽视了其他阶层;或者把所用的精力费在了处理边缘阶层的问题,而无力兼顾其他阶层,成了偏爱。

第二,丛林效应在自然界,每个丛林都有其生态圈,大树得到阳光、藤类植物得到依靠,其它“没有位置”的植物得到的阳光和雨露有限,生长艰难,这就是所谓的“丛林效应”。

丛林效应不但存在于自然之中,也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在现实的班级之中,教育资源好比阳光,学生是参差不齐的树木,由于学生在班级中“位置”的不同,得到的“阳光”也迥异,一些“强势”学生由于自身的优势可以得到足够的关心和重视,从而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状态,得到快速甚至超常的发展,成为群体中令人羡慕的佼佼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