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中的外来词:流变与规范何 涛 现代德语的词汇从词源的角度去考察,可划分为三大类,即原德语词(E rbw o rt),德化的外来词(L ehnw o rt)和外来词(F rem dw o rt)。
原德语词是指源自古日尔曼语、在表达形式上与印欧语系其他语言的相应词有某种共同点的德语词。
例如V ater(父亲),古高地德语是fater,拉丁语是p ater,古印度语是p itár,亚美尼亚语是hayr。
在现代德语非派生的基本词汇中原德语词仅占四分之一。
1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德语吸收了大量其他民族的词语,其中的一部分随时间的磨合,在发音、拼写方法、词重音和词形的变化上逐渐符合德语的规范,除非语言专家,一般人已难以辨认它们的出处。
这部分词语被称为德化的外来词。
吸收进德语的其他民族的词语,还有一部分在发音、词重音和拼写上完全没有、或者只是部分符合了德语的规范,还没有演变成为德化的外来词。
这一部分词语被称之为外来词。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各民族的文化在大碰撞时,强势文化往往对弱势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强势文化的词语大量地渗透进弱势文化的词汇。
而外来词就是这种文化渗透的最充分的体现。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摇篮。
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当希腊人着手构建自己的国家时,欧洲大陆的北部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公元纪元前后,当罗马人为“共和”还是“帝制”争得不可开交时,居住在莱茵河一带被罗马人称之为“长发高卢”的日尔曼人的祖先还处在氏族社会的阶段。
正是这种文明的落差,造成了日尔曼人对希腊、拉丁词的大量吸收。
在古高地德语时期(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中叶)之前,古日尔曼人的词汇中就已经借用了大约600个拉丁词2。
比如街道(StraΒe,拉丁文strāta)、商人(Kaufm ann,拉丁文caupo)、钱币(Münze,拉丁文m onēta)、围墙(M auer,拉丁文mūru s)、砖瓦(Ziegel,拉丁文tēgu la)、葡萄酒(W ein,拉丁文vīnum)等常用词就是那时从拉丁文中吸收、并逐渐演变而成的。
继承古希腊罗马的遗产、传播弘扬基督教的传统是中世纪(公元五至十六世纪)西方文明的两大主要内容。
这期间,承载着宗教和科学的希腊语和拉丁语对西欧各国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语当然也不例外。
现代德语在神学、哲学、行政学、医学等学术领域内所充斥的希腊、拉丁词便来自于那段历史时期。
法兰西人与德意志人的关联同样渊远。
“德意志”一词大约出现于公元八世纪左右,开始时仅表示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语言。
这个日尔曼人的帝国在查理大帝(公元742—814年)统治下达到其鼎盛时期,疆域内包括许多部族,其语言或属日尔曼语族,或属罗曼语族。
查理大帝死后,帝国随即分裂。
在分配遗产过程中出现了西部帝国和东部帝国两个部分,二者之间的政治界限即大致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
也正是在分而自治的过程中,东部帝国的居民才逐渐产生了休戚与共的情感,“德意志”这个名称也就从语言转称为讲这种语言的人,直到最后用以称谓他们所居住的地区。
十字军东征(公元1095—1291年)使德国骑士与法国骑士走到了一起,由于法国骑士在比武和社交礼仪等方面居于领先的地位,德国骑士对法国骑士的言谈举止倍加仿效。
十字军东征同时也提供了一次彼此熟悉对方文化和传说的机会。
不论是德国的宫廷抒情诗还是骑士史诗,都受了当时法国骑士文学的巨大影响。
于是,一些典型的法文骑士词汇便因此进入了德语。
法文动词的词尾2er也被德语所借用,并模仿其发音,与原有的德语动词词尾2en结合,构成了一个新的德语动词词尾2ieren。
17世纪,法国已经开始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成为强大的、统一的专制主义国家。
而此时,在德意志土地上,政治势力却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形成了众多小邦国,效仿法国便又再次成为一种时尚。
法语不仅进入德意志上层社会,同时也进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用语。
那时,即便操不了法语的德国人也试图至少在表达时尽可能多地夹带一些法文词,以显得自己高贵和有教养。
1750年在普鲁士王国宫廷作客的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描述道:“我在此像在法国一样,宫廷里用我们的语言,士兵和马匹才说德语。
”3德语里现存的许多法语词便流行于那个时期。
我们所熟知的有:amüsieren(消遣,源自法文am u ser)、logieren(临时住宿,源自法文loger)、M aske(假面舞具,源自法文m asque)、B alkon(剧院楼座,源自法文balcon)、Salon(沙龙,源自法文salon)、Gobelin(织花壁毯,源自法文gobelin)等。
英语与德语可谓同祖同宗,都是从日尔曼语族的西日尔曼语支发展演变而来的。
不列颠的居民原来讲塞尔特语,公元五世纪中叶,三支日尔曼部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入侵不列颠,才开始了英语的历史。
古英语的词汇以盎格鲁2撒克逊语为基础,再加上少量拉丁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古诺尔斯语)的词汇混杂而成。
英语最终在英国通行起来,并被国王认定为母语已是十四世纪。
4而直到1650年前后,在德国还几乎没有人掌握英语,进入德语的英语词也仅限于航海术语。
517世纪中叶,英国国会党与王党之间的斗争震惊了整个欧洲大陆。
英国内战结束后新创建的共和国成为欧洲大陆民主试验的典范,于是英语的政治词语随着德国人对英国的关注逐渐以直译的形式渗透进德语。
18、19世纪,英国以其经济上的霸权地位和政治上的新型政体赢得了世界性的广泛声望,德语中英语的借用形式便如潮水般涌入。
20世纪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崛起,更使得这股英语扩张之势有增无减。
现代德语中的美式英语词几乎可以汇编成一本厚厚的词典。
英语甚至成了德国航空和广告业的专业用语,德语仅落下个句法。
当然,德意志人并没有坐视外来语对其母语的冲击,几个世纪以来,外来词始终处于渗透与被排斥、接纳与被规范的过程之中。
16世纪以前,宗教在德国的传播是以拉丁语为媒介的,马丁・路德(M artin L u ther)在宗教改革期间首次用德语翻译了《圣经》。
新译《圣经》在全德的广泛流传,不仅使人们可以直接领悟上帝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它为被方言分隔的德意志各邦国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书面语言。
路德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为了寻找能为大家理解和接受的德语词汇,常常遍访各阶层人民。
新译《圣经》给许多德语语汇以新的释义,使许多惯用语和成语为全德所接受。
没有路德奠定的这样一种共同语言的基础,德语语言和文学此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17世纪初,当法语在德意志大行其道时,一大批学者和诗人不甘心于德语的衰弱,为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性,自发组成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学会。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1617年成立于魏玛的“硕果学会”(F ruch tb ringende Gesellschaft)。
该学会的宗旨在于振兴德语,致力于发展德语诗歌艺术,努力使之跻身于文学殿堂,成为宫廷社交的工具。
这批学者和诗人在写作中用德语词替换外来词,在找不到现存的对应词时便创造新词。
现代德语里不乏那个时期由采任(Ph ili pp von Zesen)、古艾兹(Ch ristian Guein tz)和萧特尔(Ju stu s Geo rg Scho ttel)等人为消化、代替外来词而首创的德语表达形式,比如:A n sch rift=A dresse(源自法语),Bücherei=B ib li o thek(源自希腊、拉丁语), M undart=D ialek t(源自希腊、拉丁语),M eh rzah l=P lu ral(源自拉丁语),Strichp unk t= Sem iko lon(源自希腊、拉丁语)。
这些由他们首创的德语表达形式虽然没有能够排齐掉对应的外来词,但至少同外来词一样通行起来。
魏玛“硕果学会”对维护德语的纯洁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说,如果没有它及由它带动起来的其它语言学会的积极努力,年轻的德语书面语就难以抵挡势力强大的各种方言的干扰、无法摆脱拉丁语和法语作为传统的文学语言的统治、更不用说排除三十年战争中西班牙、瑞典、法国和克罗地亚士兵对语言糙化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成长壮大起来。
从此,提倡使用明确、自然的母语的呼声就从来也没有停息过。
18世纪德国第一位不朽的戏剧家莱辛(Go ttho ld Ep h rai m L essing)以他的作品打破了法国古典戏剧统治德国舞台的局面,由他首创的许多生动的德语表达形式在德意志广泛流传。
19世纪初,坎普(Joach i m H ein rich Cam p e)出版了六卷本的《德语中外来词的注释及母语化辞典》,首次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德语中的外来词。
1882年不伦瑞克博物馆馆长瑞戈尔(H erm ann R iegel)发表论文“我们母语的要诣”,严厉抨击了外来词充斥德语的现象。
这篇论文出乎意料地引起巨大反响,并直接导致了三年后全德语言协会(A llgem einer D eu tscher Sp rachverein)在德累斯顿的成立。
该协会成立后,出版了许多德译外来词的小册子,并把它们寄给各报社,在固定栏目连载,吁请读者参加讨论。
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一大批外来词被德语词所取代,暂时取代不了的提供可选择的与外来词并存的德语例词,这些词语涉及新闻时事、报刊印刷、金融贸易等许多领域,其中过去一直沿用法语的铁路术语被德化得最为彻底。
专家学士数百年来不懈的努力,外来词今天的情形如何?据统计,目前在德语报刊文章中外来词占829%,其中在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中占16217%,而在专业文献中所占的比率就更高了。
6德语中如此大量的外来词,一般读者能理解多少呢?曾有一家名为《语言维护》(“Sp rachp flege”)的德国杂志做过一次测试:让118位年龄在14264岁的德国人对100个外来词各用一个德语词或一段简短的文字来注释。
按要求,参试者总共应提供11800个答案,结果是:4533个答案空缺(占总数的38.4%),在完成的7267个答案中,有2465个(占总数的20.9%)还是错误的,正确率仅为40.7%。
7这一测试结果不能不令人深思。
它至少说明,正在德语中流通的许多外来词远未被一般德国人所掌握。
那末,不能被正确理解、达不到准确传达信息目的的外来词究竟是怎样被带进德语的呢?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即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无疑是外来词的主要承载者与传播者。
某些记者、编辑、评论家把外来词作为一处装饰物,借以炫耀自己的学识、标谤自己的新潮,于是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和英语便不加思索地“信手拈来”。
而一部分代表着德国文化的教授学者也为了赶时髦,在文章中撇开现成的词意明确的德语词不用,偏偏选择那些对他们本人来说也属消极词汇的外来词。